日语能力考 (2016年7月 N1 真题阅读原文翻译)
仅供参考
【问题7】
在附近商业街漫步的时候,看到了一家新店。好像是一家什锦烧。
不经意看了一眼,发现顾客稀少,白白的灯光打在桌子上闪闪发光。
跟我在一起的朋友在经过这家店时说了一句“能撑下去吗?这样的店”,
突然门开了冲出来一个系着围裙的年轻人。
说了一句“请多多关照”然后递上了店的卡片。
盛情难却就接下了卡片,那个年轻人急忙点头行礼后又回店里了。
他应该是意识到我们在往店里看,条件反射般地从店里跑出来的吧。
“那个孩子真能干”我朋友说。她是公司的管理人员。
经常抱怨满嘴歪道理却不干活的年轻人很多。“要是有这样的部下就好了”。她说。
我附和着“是的是的”。
我年轻的时候,有想法就立刻付诸行动。
在我刚刚当编辑时,在外景拍摄和摄影室的现场,我是不用指示主动干活的。
一边向朋友炫耀,一边思考了下。现在不这样做,不也是行不通的吗。
作为自由职业的我一生都没有做过管理人员。
我不知道那个年轻人是兼职还是老板,但是我跟他的立场是一样的。
但是不知何时开始,行动变得缓慢起来。
哟西,明天开始进入备战状态。应该向那个年轻人学习。
不由得勉强地苦笑了下。但是当时的心情还不错。谢谢你,年轻人。
【问题8】
(1)
以下是某家公司驻外员工收到的邮件。
孟买工厂 主任
高城洋二 先生
承蒙照顾,我是总公司秘书部门的横山。
关于下个月副社长出差的行程,有如下变更。
原来计划是8月8日视察孟买工厂,总公司这边突然增加了会议,副社长预计要到9日22点才能到孟买。
还麻烦您将视察的日期调整到次日以后。
还有原计划视察后跟孟买日本商会的竹内san面谈的,也请帮忙调整。
另外从孟买出发的时间8月12日依然不变。
以上,拜托了。
(2)
在认为“自己没有错”时,爆发怒火是无可厚非的。一点也不会感到愧疚。
反而,一边认为“自己没有错”,一边将怒火压抑着骗自己没有生气会在事后感到更不愉快。
“为何自己没有生气”的后悔心情会变成郁闷的情绪并且持续下去。
如果老是压抑着自己的怒气,就会习惯这种郁闷,自己会习惯失败感。
我认为这是最糟糕的。
(3)
搬家对谁来说都是件麻烦事,不过也有好的一面。
也就是,可以借这个机会,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将自己不要的东西都处理掉。
从这层意思上讲,搬家也是重塑日常生活的好机会。
我一直想利用好那样的机会,但是却迟迟没有实行。
倒不如说几十年如乌龟一样背着重物转来转去。
(4)
现在人们的欲望会造成个各种问题,是因为欲望过于膨胀,把“满足欲望”本身当作目的,
本来的目的是满足自身需求,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给我们带来身心安定和幸福的)范围。
我们大多数人因为这过于膨胀的欲望,非但每天过得不开心,还处于一种长期欲求不满的不幸状态之中。
【问题9】
(1)
我认为任何时候都有归途是非常让人安心的。也不用特意回去。
认为自己有归途的人和没有的人,他们人生可选项的数量是不一样的。
所以(理所当然),“有退路的人”的想法大胆的多,也更具有冒险精神。
我想亲子关系也是差不多的。大概十年前高中毕业的女儿去东京的时候,我只跟女儿说了两句话。
“缺钱的话我借给你”“为难的话任何时候都可以回来“。
父母能对子女说的话就只有这个了吧。如果无处栖身了,任何时候家里都有你吃的饭和你睡的床。
我认为这样的话不管怎么样、即使是逞强也要一直对子女说。
可能有人提出忠告说“那样纵容孩子会让孩子无法学会自立”,但是我认为那不对。
“人是脆弱的”这是我人类观的根本思想。所以最先应该做的就是怎么确保给予脆弱的人类以长期的安慰、治愈、帮助。
家,不是提高家庭成员可能性、锻炼在竞争中取胜能力的地方。
那样的机会在家以外的地方要多少有多少。
我想,家,应该是给外出后伤痕累累、精疲力竭、崩溃的家庭成员疗伤的地方;还有给家庭成员以外出力量的地方。
(2)
不管是什么,制作一个完美的产品所需要的技能是非常复杂的。
有那样技能的人极其有限。所以做出来的产品数量也自然不多。
但是,把作业工序细分后来看,每个工序都意外的简单。
如果一个个工序分的更细的话,那能非常熟练完成一个工序的人就能比单独完成整个工序的人多得多了吧。
还有,如果技能不熟练的工人只去提升一道工序的技能,那就容易得多。
工序细分、分工合作,也就是说流水作业,确实能提高生产能力。
就是说属于一个经济体就意味着与属于同一个经济体的其他人有着分工协作的关系。
不管是你的工作,还是同样住在日本的不相识的人的工作,都属于同一个分工作业中的一环。
现在分工协作正在蔓延到世界各地,你做的工作,跟地球另一侧某人做的工作是组合在一起的,这种现象多的很。
然后分工协作的关系遍布世界,比如说为了生产一个工业产品,从其构思到设计、制模、生产到组装等各个作业是由世界各地的人完成的,
这样的现代社会确实是人类史上最富有的时代。
(3)
下面是常年从事采访工作的人写的文章。
在当今这个好像什么都被采访完了的时代,还可以去采访坐电车时坐在自己旁边的普通人的过去及其精神世界。
这是幸福的感触。用对公众人物一样的方法、对普通人进行尽可能的细致的采访,
其中一部分作为(对身处某职业的普通人的)访谈录,收录在去年发表的拙著《善书店员》中。
比起公众人物的发言,不如说普通民众的切身感受才能成为(在数十年后回顾往事时能听到的)时代的证言。
在有意义的采访将要枯竭的、这样的荒芜时代,特别极端的案例已经被讨厌的情况下,为了寻找出路,偶尔意识到了那一块声音的效果。
过去,是不能用文字的方式展示出来的。即使用录像记录下来了,也不能捕捉到人物内心发生的重大变化。
因为个人的说法一直会变,对于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在现在和十年前经常会有不同的说法,
就是说去过的这段时间里人的内心是不稳定的,是一直在变化的,就如一直在变形的怪物。
过去的解释是,正因为是本人的切身感受才会给人生以深度,所以有时主观记忆是否真实已经不重要了。
不管是否有名,在对形形色色的人进行采访时,我意识到了,正是因为这个没有固定形态的持续变形的怪物,人类才会回顾过去,
或是获得能够继续前行的力量。
【问题10】
在视觉和听觉信息的处理能力方面,大脑之间的差距较小。
展示圆形的东西,脑就会将其判断为圆形物体。将其判断为圆形的人和将其判定为三角形的人是不可能一样多的。
同样,听到某个音的音调时,人与人之间的判断差别几乎是没有的。
另一方面,对于某个现象而产生的情感反应,一般根据个人、有着很大的不同。
即使放在眼前的是同样的东西,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或是讨厌。
对于某个人喜欢的东西,其他的人感到厌恶也是很正常的。
在情感方面,大脑的反应有着很大的个人差别。
那么情感的波动究竟是什么呢。在很久之前,情感被认为是对于特定刺激的类似反应。
大家认为,由大脑新皮质发挥的理性思考功能、会根据环境的变化,灵活地进行信息处理;
与之相对的是,由叫做“爬虫类大脑”的古老的大脑部分发挥主要作用控制的感性,会以固定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
但是随着近些年脑科学的发展,不如说情感是(在生存上、面对无法避免的不确定性时)采取的适应策略,这点变得明确起来。
在理性无法解决、不知道结果会变成哪样的生存状况下,情感作为(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也要进行判断的)信息处理机制而存在。
如果我们知道情感是我们对不确定性的适应,那么个人有着不同的反应也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在不确定的状况下,可以选择的正解不止一个。
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全体的多样性增加了,这对于人类这种生物全体来说是有利的。
在面对决定生死的状况时,即使做了某个选择的人不幸全死了,也还有做了另一个选择的人存活下来,这样物种才得以延续。
如果全体都选择同样的策略,就会对环境变化和意料之外的事态变得脆弱。
允许他人有不同情感反应的伦理基础、恰好在这点上得到了体现。
虽说大家反感他人(对于同一件事)跟自己有不同的情感是自然的心理,但是不能被这种想法束缚。
因为容许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是符合无上的生命哲学原理的。
【问题11】
A
在像公司这样的组织里,由于上下关系、年龄、性别等原因,有不少时候全体员工是不能平等对话的。
进一步,开会的时候,出于对某人的客气还有竞争心理的作用,导致了员工不发言,交流没有结果等情况的发生。
要改善这种情况、让成员全体出主意,最重要的是组长对组员进行提问。
一旦成了组长,就不知不觉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展示给了组员,那样得出来的结论往往是无可非议(没有特色也没有大缺点)的。
为了让团队提出创造性的主意,引导出成员内心的想法是很重要的,而成为其开端的就是提问。
B
要想发挥团队的力量,成员之间积极地交换意见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即使再三地举行会议,由于过于在意职位和人际关系、也没有积极的发言,也有人说会议没有成果。
为了解决这样的状况,组长在会议上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组长要将自己明确的构想告诉组员,然后让组员关于构想提出建议,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是(目标明确、面对目标推敲方案)的会议,组员发言也容易些。
还有这样做可以避免 (发表了各方面的建议、却无法得出一个结论) 没有效率的状况。
组长要指明前进的方向、创造出与组员能深入交流的工作环境,这是是很重要的。
【问题12】
我时常以生活和家庭中的科学知识为主题给杂志写记事。
以料理方面的科学知识、生活中器具的构造为话题,努力写出非科学专业的人也感兴趣的记事。
那时,编辑的要求是这样的。
“为了让一般的主妇能更容易接受,即使是描写科学的内容也不要用”科学“这个词语。
因为有很多人仅仅是听到“科学”这个词语就会翻过那一页。“
这个要求对我来说大多数时候是困难的,编辑说的是,对于写给普通人的记事、这点要时常记在心上,不得不说这在当下是明智的。
用不用“科学”这个词不是什么大问题。
作为读者的普通人还有作为传达信息的编辑都对科学不太了解,这就如现在的“科学技术”和“使用科学技术的人”的关系一样。
制作方、传达信息方,是熟知那些内容的、然后提议未来的方向,
但是、可以说使用者在没有充分了解别人介绍给自己的东西的情况下,仅用“买”这一行为接受。
科学技术,是根据生活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要求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是使用那些科学技术的主人公。
但是我们对科学的理解究竟有没有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更进一步呢。
比如你周围是不是有片面断定“科学很难”、认为其很棘手的人呢。
你自己又是怎样的呢。
因为科学理论和实用化的水平及其复杂、高级,所以成了只有一部分人知道的难题也是事实。
也可能有人认为只要根据操作手册会用科学家和技术员制作出来的东西就好,没必要了解其构造。
但是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只能看到科学技术的提供者展示的好的一面。如果科学技术的提供者只让我们知道“好的一面”的话。
我们作为科学技术产品的使用者,不仅要知道被告知的信息,也有必要了解科学背景和构造,哪怕只是一点点也好,然后去判断是否将其带入自己的生活。
考虑其利弊的同时、跟科学技术共同生活下去的第一步就是“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