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仅可治病,亦可戒酒

每逢佳节,应酬、玩乐,都离不开酒,很多人一不小心就会喝醉,对于能喝酒的朋友喝那么多酒是很伤身体的,应该戒酒,那么应该如何戒酒呢?

在我国,由谷物粮食酿造的酒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而果酒所占的份额很小,因此,酿酒的起源问题主要是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到上古时期。其中《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 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据考古学家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说明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很盛行。以后经过夏、商两代,饮酒的器具也越来越多。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青铜酒器占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

酒,初是祭祀上苍与先人用的,后来人们发现酒有兴奋神经的作用,因此成了人们的宠爱之物。酒文化也由此发展起来。但是,酒作为一种深得民心的饮料,自古就有有益及有害两面性之说。中国古代的中医学认为,酒为水谷之气,味甘、性热、 入心、肝二经。适量的饮酒有畅通血脉、活血行气、祛风散热、健脾胃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酒对人体有害还是有益主要取决于饮酒量的多少。正常人体血液中,平均酒精含量为 0.003%,当人体达到 0.7%左右时为致死限量。因此,适量饮酒 有益健康,过量酗酒则有害健康。

★ 1、中医戒酒

目前,国际上多采取行为疗法、替代疗法以及其他的一些方法戒酒,有的国家则发布强行戒酒令,但收效均不大。西医对因饮酒所致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主要采用静脉注射或者肌肉注射 50%的葡萄糖,而对于预防酒醉、治疗宿醉及酒后的保健 药物仍然很缺乏。而中医药方法用于戒酒,有一定的优势。中医学认为,慢性酒精中毒者多里蕴湿热,嗜酒过度则酒食助湿生热,而酿成痰浊。痰浊可以上扰清窍、神志迷乱、烦躁不宁、谵妄。《脾胃论·论饮酒过伤》中认为:“酒性大热,伤元气。” 湿热之邪上蒙清阳,则头晕、头昏重、失眠,甚至出现幻觉、错觉。可通过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及脏腑偏盛偏衰,使体内平衡得到恢复,从而达到戒酒的目的。

解酒剂包括单味中药解酒(如人参、葛根、葛花)、传统方剂解酒(如五苓散、小柴胡汤、黄连解毒汤)等。《本草纲目》 中对酒醉不醒者,生葛根汁饮二升,便愈。《千金方》云葛根:“……开胃下食,解酒毒。(甄权)”、“消酒毒……藏器”、“…… 解酒,去烦热……开宝”。陈藏器《本草》:“嗜酒不已,毡中苍 耳子七枚,烧灰投酒中饮之,即不嗜”。李时珍曰:“炒香浸酒服, 去风补益。”另外,《千金方》记载:“断酒不饮,酒 7 升朱砂半 两,瓶浸紧封,安猪圈内,任猪摇动,七日取出,顿饮” ;“正月一 日酒 5升,淋碓头杵下,取饮之” ;“以酒渍毡屉一宿,平旦饮, 得吐即止也”;“蛴螬研末,酒服,永不饮”。

★2、戒酒方法

2.1 针灸戒酒

针刺可缓解戒断症状,减轻焦虑、敌意、应激、失眠和抑 郁,此外,还可增加活力,使身心放松。目前,针灸戒酒的穴位刺激法以耳针为主。对一般嗜酒而又惧针者,可用王不留行子贴穴;对酒龄长,酒量大,酷嗜烈性酒的顽固者,则必须采用揿针埋穴。(揿针:是一种形似图钉状的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用时可以将针体揿入皮下。)针灸戒酒的有效率在 85%左右。

2.1.1 耳穴贴压戒酒

在耳穴取口、胃、皮质下、内分泌、 神门、咽喉、肝;体穴取脾俞、肝俞、肾俞、内关、列缺、神门、足三里。先用酒精棉球消毒耳郭,将王不留行籽放在胶布 上,对准穴位用拇指、食指对压耳穴,直到产生酸、胀、痛感。每次选 4~5 个穴位,每个穴位按压 3~5 s,每天自行按压 3~5 次。

2.1.2 艾条熏烤戒酒

将艾条点燃后灸蠡沟穴,双侧,每次 约 15 min。

2.1.3 电针治疗戒酒

可以选脾俞、肝俞或肾俞,用毫针快 速直刺进针,得气后停止,用电针治疗仪,电流强度以受治者耐受为度,留针 30 s,每天 1 次,5 次为 1 个疗程,2~3 d 治 疗 1 次。

2.2 中药戒酒

①瓜蒂戒酒:瓜蒂主要通过催吐、退黄疸而达到戒酒的目的。将瓜蒂 0.3~0.5 g 浸泡在 1 斤白酒中,1~2 周后饮用。若酒量无明显减小的,瓜蒂剂量可增加至 0.5~0.7 g。据统计,饮用者每天饮酒量均能逐渐减少,绝大多数饮用者可达到每天 饮酒量为 2 两以下,半年以上完全戒掉的约占 1/5。

②中药汤剂戒酒:葛根 20 g,龙骨 40 g,牡蛎 40g,赤芍药 20 g,白芍药 20 g,黄芪 40 g,全蝎 5 g,天麻 5 g,牛膝 15 g,桂枝 15 g,钩藤 5 g,羌活 15 g,地龙 10 g,白术 15g,泽泻 15 g,猪苓 15 g,茯 苓 15 g。每日 1 剂,水煎至 200mL,分两次口服。疗效较佳, 一般 1 周起效。

★3、解酒保肝汤治疗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观察

酒精性脂肪肝为酒精性肝病的早、中期病变,是最常见的酒精中毒性疾病。我们研制了解酒保肝汤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3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0~53岁,平均年龄40岁。饮酒史5~20年,平均每日饮酒(折合42°白酒)约0~200ml。全部患者均有肝区钝痛或刺痛,肝肋下可触及,边缘圆钝有压痛。18例患者有烦躁抑郁多怒的情志改变。13例患者有腹胀、纳差、腹泄等消化道症状。20例患者舌质黯红、苔腻、脉弦数或滑数。

实验室检查:8例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升高,9例血清胆固醉(TC)升高,11例血清甘油三酯(TG)升高。B超均提示肝脏明显肿大,肝脏有脂肪变性。根据《B型超声诊断学》标准(张青萍,等.第1版.1992:93),B超肝小叶属轻度脂肪肝者6例,中度15例,重度2例。全部患者均符合日本1986年修订的酒精性肝损害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

23例患者均服用解酒保肝汤:

枳棋子15g,山楂30g,泽泻15g,猪苓15g,鸡内金15g,神曲10g,柴胡15g,桅子15g,黄芩15g,白芍15g,砂仁10g,郁金20g,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由门诊观察治疗,疗程1个月。要求服药期间戒酒,进食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类饮食。分别于疗前、疗后观察一般状态及症状、体征的变化及B超肝脏的改变、SGPT、TG、TC的变化。

结果

1、主要症状改善情况

一般患者服药3剂后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其中右肋下闷胀疼痛或刺痛,肋下扪及痞块者改善率达91.3%,完全消失率达56.5%,酒癖证常伴有的烦躁抑郁、腹胀纳差、舌质黯红苔腻、脉弦(滑)数等症状改善率>90%。

2、B超检查

轻度脂肪肝6例服药后均恢复正常;中度脂肪肝15例均有所改善,80%达基本消失;重度脂肪肝2例改善不明显。

3、实验室检查

SGPT疗前,256.0±10.4 IU/L,疗后31.0±3.5IU/L(正常值:0~132IU/L,P<0.05);TC疗前2.6±0.2mmol/L,疗后1.5±0.3mmol/L(正常值0.62~l.86mmol/L,P<0.05);TG疗前2.6±0.2mmol/L,疗后1.5±0.3mmol/L(正常值0.62~l.86mmol/L,P<0.05)。

4、疗效统计

痊愈(临床症状均消失,SGPT、TG、TC正常,B超脂肪肝基本消失)8例;好转(胁痛消失,SGPT、TG、TC基本恢复正常,B超脂肪肝明显改善)12例;无效(B超无明显改善)2例。总有效率91.3%。

讨论

酒精性脂肪肝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中医学认为酒大热,有毒,为湿热之邪。湿热酒毒内蕴易伤肝胆,损伤脾胃,导致气机郁滞、血脉痕阻、痰浊内生,气血痰互结于胁下形成痞块。解酒保肝汤重用山楂消食化积、解酒破疲;枳棋子为解酒毒内积要药;猪苓、泽泻、黄芩、桅子清热利湿、泻火解毒;佐以柴胡疏肝、郁金解郁、白芍柔肝泻肝、神曲消食、鸡内金化积、砂仁醒脾导滞;共同起到解酒毒、清湿热、疏肝胆,行积滞、化痰结、逐痕血的作用。临床观察表明本方能明显改善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自觉症状、B超及实验室有关化验指标,推测本方有保护肝细胞、调节脂肪代谢的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