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练拳能出功夫,“三层骨力”,好好体悟一下
两岸皆高山,独挂铁索桥。矛盾劲,未必就是两个点。一点向前,一点向后,横着再找一点。把自己当成一张网,点越多,变化越多。你要练拧腰,两个胯根,一前一后抽拽。再想提高,就要用腰脊拧胯,把脊柱当改锥,把两胯当螺丝钉。
龙争虎斗,苦了小獐。懂巧劲的人,都有第三点意识。好比开车,很多小事故,并非车与车引发的,而是第三点有干扰,不得不闪,于是发生剐蹭。武术善用第三点,比如上引下进,手收回来了,同时胯和肩,两个点都挤过去。里帘劲,就是内角的学问,把双脚与会阴的连线,这个三角区域练活了,才有虚实劲。
身处闹市,心在灵山。早上去买东西,看到一位女同志,在一个角落里,站独立桩。一腿支撑,抬平一腿,目光远眺。不谈别的,就她那份镇定,十分难得。极稳定的结构,才能换来大静力。我回来时,她还站在那里。世界就是这样,繁华当中,纷纷乱乱,一个极静的人,反倒是抢眼的,我这样想着。
波者水之风,风者空之波。拳就是活药。唯有丹田一点抽缩,浑身越松顺,练出这个力点越密。松功很深的人,打拳时,丹田好似珠子,随心盘弄,越揉精密,气血越行越畅,两肾有揉搓感,肋骨也根根敏感。所谓内家拳,某种程度上说,肩胯是珠子,丹田是珠子,内腔如气球,体会这些东西,内功就上道了。
拐南门,绕北街,用胯溜溜腿。打拳要善用关节,抽吸,旋拧,轮弧,关节充满了曲面。懂拳的人,曲面虽多,螺旋虽细,但点与点之间,必定对的很正。无论如何灵活,自旋再怎么巧,关节各点之间,都遥相呼应,不会出圈儿,不会破圆,这是曲中求直,能练出整活劲。
第一层,骨力松撑。有人问敢放松,不怕练软吗?我说不会,只要结构在,再松也不怕。松,究竟练什么呢?骨力支撑。大支撑在轴,中支撑在胯,小支撑在肘,内支撑在肋。有人推手不使劲,但你感觉他特有劲,他肋骨撑着呢。开胯,也是一种支撑。支撑不是直顶,而像一把伞,有轴有面,还是圆的。
圆,圈,弧,都会使骨骼充满张力。互为其根,就是互为支撑。你看混元桩,虽不使劲,但就那么一抱,骨骼顿生密度力感。没有骨力支撑,光练放松,拳就软懈了。放松肌肉,目的很明确,各种角度,搜寻骨感。每个门派,都有一套自己的东西,专门开发骨力。
第二层,沉淀骨力。松沉劲,不是随便一蹲,就完事儿。裆劲下去,要体悟一个东西,肌肉松下去,骨感密度来了,这是好东西。老话叫,意气均,骨肉沉。沉劲,多体会骨密度。沉淀骨力,不是自己狠憋骨头,而是松出一种骨密度。臂骨也很关键,打拳时,松开肩轴,把劲往肘尖沉,肘底两个小尖点,叫鹰嘴,像笔头般的划圈。
第三层,拧旋贯骨。太极劲,贵在螺旋。说一个人劲巧,尖儿货,都离不开拧绞。丹田催动,运内腔,拧筋劲,才能贯骨力。太极高手,用丹田拧胯轴,用肋骨拧胸椎,用胛骨拧肘底。目的就一个,把劲拧到骨头上。多关注中线,提神气,双目含光,泥丸明亮,这些事儿做好,也能激发骨力。结构,就是骨架力学。筋劲行导引,骨力是结果。功夫极深后,有了内空间感,筋劲好像空了,化没了,骨力却更加沉密,这是好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