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附:炮姜〕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白姜、均姜、干生姜、淡干姜。
〔来 源〕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以老姜干后为良品。
〔成 分〕根含挥发油,其中有姜烯、水芹烯、莰烯、姜烯酮、姜辣素、姜酮、龙脑、姜醇、柠檬醛等,尚含树脂、淀粉等,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温中逐寒:干姜有温中逐寒,健胃止痛作用。 《神农本草经》: “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 肠澼下痢”。 《名医别录》: “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间结气,止唾血”。 《日华子本草》: “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脏冷 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医学启源》: “《外治秘要》云, 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
2.回阳通脉:干姜又有温中回阳,疏通经脉作用。 《药性论》: “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并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 《唐本草》: “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经络,微汗”。
二、近代研究
1.健胃作用:干姜含辛辣刺激成分,服后可以刺激胃肠,使其分泌增加而有温暖感,故有健胃作用。临床用于胃寒疼痛,消化不良等有效〔1〕。
2.对血压的影响:干姜能反射性地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及交感神经,从而使血压升高,并能促进血液循环。故临床应用有温中回阳作用〔2〕。
〔性 味〕辛,温。无毒。归肺、脾、胃经。
〔功 效〕温中逐寒,健胃止痛,止咳止利,炒黑止血。
〔主 治〕心腹冷痛,呕吐腹泻,肢冷脉微,寒饮咳喘,风寒湿痹,寒性出血。
〔临床应用〕干姜成分与生姜类似,但作用各有区别,干姜多用来温中散寒,生姜则多用来发表以散风寒。而炮姜多用来止血。
1.脾胃虚寒:症见脘腹冷痛, 消化不良,恶心呕吐,泄泻下痢等,类似于多种慢性胃肠道病,如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慢性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等。常配伍党参、 白术、陈皮、半夏及附片、公丁香、高良姜、肉桂等健脾温中药,方例《理中汤》。胃绞痛不可近者可配川椒、人参、饴糖等,方例《大建中汤》。胃寒呕吐用《干姜人参半夏丸》、 《半夏干姜散》、 《止逆汤》。
2.寒饮咳喘:症见咳喘日久, 痰涎清稀,呼吸不利或不能平卧等,类似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急性支气管炎;风寒闭肺症。常配伍细辛、 半夏、 冬花、紫苑、麻黄等。方例《桂苓五味甘草加姜辛汤》。或配入其他方中用。
3.温中回阳:干姜不能回阳而只能助阳,即能助附子之温中回阳,俗话说“附子无姜不热”。故常配附子、肉桂、甘草等以回阳救脱,方例《四逆汤》 (方见附子)、《通脉四逆汤》。
此外,尚可用治“肾着”,症见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等。常配伍白术、茯苓、甘草。方例《干姜苓术汤》 (又名肾着汤)。
〔用 量〕3~12克,丸散酌减。
〔用 法〕以老姜切片晒干生用,或以水浸后去水晒干生用(称淡干姜)。
〔禁 忌〕热证忌用,阴虚内热,咽喉肿痛及汗多者不宜用,孕妇慎用。
〔附 方〕
1.理中汤(《伤寒论》): 党参、 白术、干姜、甘草。
2.大建中汤(《伤寒论》):蜀椒、干姜、人参、饴糖。
3.干姜人参半夏丸(《金匮要略》) :干姜、人参、半夏,生姜汁为丸。
4.半夏干姜散(《金匮要略》): 半夏、干姜。
5.止逆散(《传信适用方》):干姜、甘草。
6.桂苓五味甘草加姜辛汤(《金匮要略》)桂枝、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
7.通脉四逆汤(《伤寒论》):附子、干姜、甘草。
8.干姜苓术汤(《金匮要略》): 干姜、茯苓、白术、甘草。
〔附:炮姜〕
干姜炮黑存性即称炮姜,功效及临床应用与干姜类似,但多用于寒性出血之证。因寒中经络,气血凝滞,经络受阻,血液外溢而出血。特别用于妇女月经过多及便血等属寒者。常配伍当归、川芎、芍药、牡丹皮、蒲黄、五灵脂,方例《断红饮》 (观聚众方要补)。由炮姜,当归、川芎、阿胶、蒲黄、侧柏叶、百草霜等组成。用量、用法及禁忌同干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