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医诊病绝招之脉诊辨虚实
脉
有力为实?
无力为虚?
中医辨虚实竟如此简单?
1、脉无力:虚证
翟竹亭医案
邑内蔡隅首街,有张某者,年五十二岁。
患水肿证,腹肿如盆,腿肿似腰,饮食难进,危迫已极,昼夜不能卧眠,将近三月。
芫花、甘遂、大戟、商陆、大黄、葶苈、二丑等药,服过十余帖,愈服愈胀。
请余诊视,脾肺肾三部脉皆濡细无力,幸而有神,尚可缓图,倘不多多服药,难保痊愈。
患者闻多服药,面有难色,合家劝勉,患者应允。
余用金匮肾气汤少为加减,服五帖不见功效,患者有性急不愿服药意。
余云:“再服五帖不效,另请高明。”伊果服五帖,饮食渐进,肿胀渐消。
三十帖后,能出外行走,由此日轻一日,共服三十八帖,诸症痊愈。
又诊其脉,仍嫌无力,余命再服金匮肾气丸二斤,以固根本,而免后患。
患者执意不服。至来年三月,旧病复发迎余再治,脾肺肾三部脉更不如前,余坚辞不治,至四月果殁。
加减肾气汤
熟地24克,山药18克,山萸肉12克,丹皮10克,白术15克,附子10克,紫油桂7.5克,泽泻10克,杞果10克,砂仁6克,牛膝10克,茯苓10克,炮姜10克,陈皮10克,巴戟天10克,薏苡仁12克,芡实15克,车前子10克,水煎服。
按:腹腿肿甚,肾虚水泛,屡用峻药攻伐,非其治也,故其二脉濡细无力,翟氏以加减肾气汤,两补脾肾,利水消肿,病可日轻而告愈。奈无巩固治疗,再发者,本气更虚,则难治也。
2、脉有力:实证
巢渭芳医案
丁未岁,太平洲陈家弄朱某。
两载不寐,形丰,脉细有力,四方延医,论治均不一效,由夏六月就诊来孟。
余询切病情,因经营所伤,系肝火上灼,水火不相交泰之征。
视服各药,非温胆即归脾。
随曰:是证与心肾不涉。不过肝阳挟痰湿以阻肝胆为患,心气无以下交。
拟龙胆泻肝加珍珠母等,佐以逐痰湿法,出入二十余剂,绝无所苦矣。
3、一脉有力,一脉无力:虚实相兼
张锡纯医案
天津李某某,年二十六岁,得小便白浊证。
【病因】
于季秋乘大车还家,中途遇雨,衣服尽湿,夜宿店中,又披衣至庭中小便,为寒风所袭,遂得白浊之证。
【证候】
尿道中恒发刺痒,每小便完时有类精髓流出数滴。今已三阅月,屡次服药无效,颇觉身体衰弱,精神短少,其脉左部弦硬,右部微浮重按无力。
【诊断】
《内经》谓肾主蛰藏,肝主疏泄,又谓风气通于肝,又谓肝行肾之气。此证因风寒内袭入肝,肝得风助,其疏泄之力愈大,故当小便时,肝为肾行气过于疏泄,遂致肾脏失其蛰藏之用,尿出而精亦随之出矣。其左脉弦硬者,肝脉挟风之象,其右脉浮而无力者,因病久而气血虚弱也。其尿道恒发刺痒者,尤显为风袭之明征也。此宜散其肝风,固其肾气,而更辅以培补气血之品。
【处方】
生箭(五钱)净萸肉(五钱)生怀山药(五钱)生龙骨(五钱捣碎)生牡蛎(五钱捣碎)生杭芍(四钱)桂枝尖(三钱)生怀地黄(三钱)甘草(钱半)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方解】
方中以黄芪为主者,因《神农本草经》原谓黄芪主大风,是以风之入脏者,黄芪能逐之外出,且其性善补气,气盛自无滑脱之病也。桂枝亦逐风要药,因其性善平肝,故尤善逐肝家之风,与黄芪相助为理则逐风之力愈大也。用萸肉、龙骨、牡蛎者,以其皆为收敛之品,又皆善收敛正气而不敛邪气,能助肾脏之蛰藏而无碍肝风之消散,药物解中论之详矣。用山药者,以其能固摄下焦气化,与萸肉同为肾气丸中要品,自能保合肾气不使虚泻也。用芍药、地黄者,欲以调剂黄芪、桂枝之热,而芍药又善平肝,地黄又善补肾,古方肾气丸以干地黄为主药,即今之生地黄也。用甘草者,取其能缓肝之急,即能缓其过于疏泄之力也。
【效果】
将药连服三剂,病即全愈,因即原方去桂枝以熟地易生地,俾再服数剂以善其后。
4、反例:脉无力也可能为实证
王三尊医案
陈双顶,时疫发斑,论脉则浮而无力,当补,当表。
论证则人事不明,舌黄燥,当下。然有假脉,而无假燥黄舌也。
其脉所以如此者,乃脏气被伏不能行于腑,惟腑气犹能往来,故现此象耳。以承气汤下之而愈。
按:温(疫)病下不嫌早。辨病优先于辨证。
5、反例:脉有力也可能为虚证
王三尊医案
丁妻,五十余岁。素有胃疾,忽然厥倒,上腹饱胀,二便不通,脉沉迟有力。
予用消伐药,多加槟榔,则气下坠,阴孔挺出,小便愈闭。
槟榔换桔梗,则下焦少宽而大腹饱胀如鼓。
以槟榔丸合滚痰丸四钱,再以汤药催之,下积滞五六遍,则脉有时数大矣。为其痞结少开,伏火少出也。
然久积之证,非一朝所能去,正气亦非一朝所能复。若再用攻伐,则正气愈亏,滞愈难去,将必变为中满而后已。当用半补半消伐或屡补屡下,继以纯补之剂,日久自然全愈。
丁姓逞才妄议,见予继用补泻兼施,谓理相矛盾,予置不辨辞去。后更他医,用药阿其所好,至今一载未起,附此以见积聚之证,而有阴孔挺出,二便不通,腹胀如鼓之奇者。
按:积证晚期为虚劳,《金匮要略》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学习散打,拒绝花架。
苦练内功,专注实战。
——尤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