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一卷书(JYXZ89896)——每天读一点好书,3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每晚一卷书”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每晚一卷书
每晚悦读,不辜负每一个阅读的人。
42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作者:大老振
来源:大老振读经典(ID:dalaozhen18)
对,这个叫做朱说(yuè)的少年,一出生就摸到了这么一副烂牌。但是,他硬生生地把这副牌打造出了王炸般的顶级配置。
朱说原本姓范,出生在北宋时期的苏州(公元989年),父亲在他两岁那年去世了。
母亲马上被赶出了家门,因为,她是妾。
你以为老公死了,正妻眼里还能容得下一个小妾?合法的也不行。
这个20岁左右的小妈妈只能选择带着儿子改嫁——生存,才是第一问题。
继父是淄州长山县的一个下级小官吏,工资不高,要养活好几个孩子。好在他再艰难也要供孩子们念书——必须参加高考,这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他每天煮一锅粟米粥,放凉后把凝成块的粥划做四块,早晚各两块,伴些咸菜来填饱肚子。知道自己的身世后,朱说更加拼命,进了全国四大名校之一的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其他三个是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为了学习,他五年不曾脱衣服睡觉,困了就用冷水洗洗脸。甚至皇帝到应天府朝拜祖宗,他都忍住了,没有和同学们去看热闹。果然,26岁那年,他的愿望实现了——科举高中,见到了皇帝。那时继父已经不在了,母亲想念儿子,天天哭,眼睛几乎失明,可惜没多久也去世了。在那个时代,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宗族,就好比一棵树没有了根。他说他不要范家一分钱,才得到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姓。29岁,他费尽全力,终于为自己争来了一个光明正大的名字:12岁,难道不应该是一个男孩子骑着单车迎着阳光吹小口哨的年龄吗?12岁,难道不应该是一个男孩子穿着运动服在操场上踢球流一身臭汗的年龄吗?就算老师拖堂、作业超多、考试挂科,至少不是还有“狐朋狗友”可以吐槽吗?他享受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服务,老师是全国优选的顶级专家,德高而望重。《管理国家入门》《如何做一个好皇帝》《历代亡国教训100条》《大宋基本国策之“抑武崇文》《驾驭大臣及后宫指南》......他的作业,都是长长的论文,没有同学的可以拿来做“参考”,更没有“作业帮”为他提供帮助。更悲催的是:那个养他长大、垂帘听政的刘太后,根本不是他亲妈。那个皇座像牢笼,锁住了他的少年时代,锁住了他一颗想飞翔的心,也锁住了他的爱情。他的皇后,是刘太后指定的,不管喜欢不喜欢,都必须娶。也可以考虑“如何避免前朝灭亡的教训,不依赖皇亲国戚、不依赖宦官、不依赖武将,和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问题;可以听无聊的课,可以做很多很多很多作业,但是,就是不想再做这个傀儡了。快20岁的人了,天天别人让你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让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这感觉,太TMD不爽了。他,就是戏文里有名的“狸猫换太子”的主人公,历史上第一个以“仁”为庙号、两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天圣七年(1029年)十一月,仁宗率领百官为刘太后祝寿。中间发生了一件令所有人都瞠(chēng )目结舌的事情。一个皇家图书馆管理员(秘阁校理),竟然在大堂之上直接指责皇帝的做法不合礼仪——这个图书管理员,就是刚刚从地方官升职为京官的范仲淹。宰相不说、谏官不说,左看右看上看下看,这事也轮不到你来说啊。况且你已经40岁了,怎么就不明白明哲保身的道理呢?老范啊老范,你不知道京官拿的工资比地方官多得多吗?除了官职收入,还有各种绩效、补贴,两年下来,绝对能在汴京买房子了。做京官晋升机会多,你原来不是说“不为良相就为良医”吗?况且孩子还能在京城上名校。奋斗了十三年,好不容易从地方来到中央,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还不行?宋仁宗看着范仲淹,这个老范爱管闲事,他不止一次听说了——在安徽广德县法院做办事员(司理参军),操的心比法官还多。经常因为审理案件的事和上司吵架,吵就吵吧,还把争吵的内容都记在屏风上。在江苏泰州做个收盐税的小公务员,竟然给市长写信,建议修筑捍海堰。谁知刚一开工就遇见大暴雨,民工纷纷逃跑,他硬是把这件事顶住了。他写了几封信,分别寄给宰相、太后、皇帝,陈述自己的政治变革思想。小公务员!吵着说国家需要改革!这也太那个啥了吧?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还要谋其政?太后过寿之后不久,不等她老人家秋后算账,老范直接申请外放,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继续做他的小公务员去了。《如何培养储备人才和加强官员队伍建设》、《论高考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奏上拾物书》《上执政书》)他操的那些心,不仅有水利、司法、教育、卫生、税收等等,还有,时时不忘提醒太后要还政给皇帝这件事。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薨了,23岁的小皇帝立马提拔了一批新人。当然忘不了老范,三月太后死,四月就召老范入京,担任右司谏,专门给皇帝提建议。原因是仁宗非要废掉跋扈的皇后,难道小皇帝要寻觅自己的爱情?老范吧啦吧啦说了一堆反对的话:你以为你是普通老百姓啊,说离婚就离婚?注意点政治影响好不好?吃鱼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渔民,你看人家多辛苦,简直是拿命在为你们捕鱼啊。苏州,这是老范的老家,他还买了一块地准备在这里养老呢。但是,听说这里的风水能出进士,他立刻把这块地拿来办学校了。工作间隙,时不时地还要写封信给仁宗,提醒他不要忘了改革的事。46岁的老范一回来就吆喝:官僚机构太庞大,光拿工资不干活的人太多,要裁员!于是,他找了个机会让老范风风光光去开封府做市长去了。首都市长!看着风光,简直要把人忙死,估计工作一天回到家,头一挨枕头就能睡着,还有心思想别的?吕夷简太低估老范了——这家伙竟然抽空给仁宗画了一张思维导图:《百官图》。谁是通过考试、谁是通过推荐、谁是通过提拔,画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吕夷简这个老狐狸,他抓住了仁宗最忌讳的一点,给老范扣了一顶“结党营私”的帽子。简直是专业救火队员,别人搞不定的难题,他都能轻松搞定,在老百姓心中威望太高。
这可是天子脚下啊,被皇帝听到了,我吕夷简还不得歇菜?老范被贬官的消息刚一传出来,立刻有一堆小迷弟冲出来反对,其中嗓门最大的,是欧阳修。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朋党论》。对,我们就是朋党,我们是君子党!这篇文章一夜之间突破十万加,上了热搜,“君子党”成为年度热词。
别人的贬官叫“怀才不遇”,老范的贬官叫“顺势而为”。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老范51岁了,忽然接到一道神秘的圣旨,要他去打仗。原来,在大宋国的西北方,有个西夏国,这些年闷声发大财,兼并了不少土地。别看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武将,但他定下来的基本国策却是:抑武重文。因为他目睹了唐朝是怎么灭亡的,其中藩镇割据、武人跋扈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抑武重文的结果是:北宋军队攻击力和防御力大大下降,士兵估计连做个广播体操都不会。老范一到前线,立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提出“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老范也想进攻,可大宋“积贫积弱”太久,硬核绝不是冒傻气。长烟、落日、孤城,伴随着低沉的号角声,这就是边境独特的“异景”。多么想回家啊,但是没有赶走敌人、尚未建功立业,何以家还!这里没有盛唐诗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豪迈,有的只是无奈和矛盾。老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个“出将入相”的传奇故事。改革军队、说服同事韩琦支持自己、把逃难的老百姓重新吸引回来、团结周边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展贸易、甚至还把吕夷简变成了自己的坚强后盾......太多太繁杂,也就是老范这么精力充沛的人,换个人早趴下了。
庆历三年(1043年),吕夷简退休,老范重回京城,做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一回来,宋仁宗就迫不及待地请他谈谈关于改革的想法。老范毫不推辞,拿出纸笔,刷刷刷写下了洋洋洒洒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仁宗这边刚一点头,老范的支持者们立刻开始行动起来。他们亲眼目睹老范这些年的成绩,这简直是个手里拿着魔杖的仙人,走到哪里都能化腐朽为神奇。他种的柏树,游玩过的泉水,老百姓赶紧命名:范公柏、范公泉;他把喜欢的“青金石”做成砚台,立刻火了,名字就叫“范公台”;他离开一个地方,老百姓就建立祠堂纪念他,甚至不少人干脆不用自己的姓了,改姓范;不可思议的是,一年零三个月之后,“庆历新政”最终不了了之了。原因很简单:老范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而宋仁宗耳朵根又太软。在一个人治而不是法治的社会里,改革成功的可能性太小。庆历四年(1044年),老范以边疆不稳为由,离开朝廷、飘然而去。老范为什么心态这么好?为什么能力这么强?秘密都在他写的一篇文章里。那一年,小弟滕子京重新整修了一下岳阳楼,想请范大哥给写个记。这篇文章似乎不是他临时构思出来的,而是在他的脑子里酝酿了许久许久。你看那些迁客骚人,晴天就“心旷神怡喜洋洋”,阴天就“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所以你看老范每次贬官,“不学尔曹向隅泣”,该吃吃该喝喝,有事不往心里搁。在朝廷上做官时,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就为君主担忧。他依然走到一处地方就在那里办学校、搞改革,依然给朝廷不断推荐人才。他竟然在那里放纵乡绅举办划船比赛、大建寺庙、还抬高杭州收购的米价……为啥?因为老范拉动内需,创造了就业机会,又利用市场杠杆原理,让商人主动把粮食运到杭州。老范如果只会像三流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一有灾荒就给老百姓喝粥,这能叫硬核?这还不算什么,看了他接下来做的事情,你就知道他为什么能俘获那么多人的心了。当初阻止他母亲葬在朱家的兄弟,在他的帮助和提携下,都得到了合适的工作;当初认为他来分家产的范家,得到了老范的家族济贫基金——范仲淹专门购置良田千亩,设立“义庄”,来帮助家族中的贫困者。以德报怨,严于律己,以天下为己任,不但使他成为北宋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领袖,也对他的孩子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儿子范纯仁,官至宰相,成为了和他父亲一样的人。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病逝于徐州,终年63岁。边远山村的百姓都为他戴孝,边疆一些少数民族主动为他举办法事,仁宗也流下了眼泪,亲自为他书写墓碑。欧阳修、富弼、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纷纷为他写下祭文。三百年后,一个苏州籍的范姓官吏要被处斩,明太祖朱元璋赶紧询问,此人果然是范仲淹后裔。朱元璋一边命人将他释放,一边写下一幅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硬核”范仲淹,用一生努力,把稀巴烂的人生打造出了王炸般的顶级配置。宋仁宗一生都活得憋屈,他性格懦弱、优柔寡断,经常被大臣堵在大殿听他们的建议,连包拯的唾沫星子喷到脸上,他都能擦擦继续听。但是在他的治理下,北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亿的大帝国,经济发达、百姓安乐,出现了一大批光耀史册的名字。包拯、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韩琦、富弼、狄青......相对于这些在历史中闪闪发光的名字,宋仁宗的存在感实在太弱。但是他通过实现这些人的价值,收获了一个帝王的圆满。开封罢市,哭声数日不绝,连乞丐都在烧纸钱痛哭不已。讣(fù)告送到辽国,辽道宗抓住使者的手嚎啕大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老范还被人告状,说他战前散播消极情绪,最终,还是仁宗把这件事压了下来。最后放个彩蛋:老范写那篇《岳阳楼记》,其实他人根本就没有去岳阳,而是根据滕子京给他带去的一幅画,想像着写出来的。没错,你所熟悉的“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全是想像。而现在,岳阳楼和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并称“四大名楼”,成为了著名的人文景观。而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流传千古、名垂史册。
作者:大老振,来源:大老振读经典(ID: dalaozhen18),愿更多的人感受经典的魅力,愿更多的人爱上我们奇妙的大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