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曾一人歼灭四百余人,隐姓埋名33年,却因欠2400元身份被曝光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是出自李白《侠客行》里面一句名句,当这句话照进现实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正含义。
在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就有一位深藏功名的革命战士,他的名字叫做蒋诚,他是我国的革命英雄,立过国家一等战功,可是这位从战场上退下来的老兵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退伍福利,原因竟然是当初立功的喜报寄错了地址。
原本可以以一等功臣身份得到优先分配的蒋诚就只好以普通退伍军人回到了家乡,其实如果蒋诚找到地方党支部的话也是可以恢复身份的,只不过这位革命战士就如他的名字一样“实诚”,党组织怎么分配他就怎么做,从来没有想过给自己谋福利,这就是淡泊名利的最好表现。
赶赴抗美援朝前线的英雄
蒋诚出生于1928年,从出生到青少年他都是在战乱中成长的,所以到了他21岁的时候受到革命影响的蒋诚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年正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原本以为战争已经胜利了,剩下的就是百废待兴了,没想到1950年的时候就爆发了朝鲜战争。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虽然已经被战争折磨很疲惫了,但是还是毅然决然地派遣军队赶赴朝鲜援助战争,蒋诚就是其中一员。抗美援朝打得并不比抗日战争轻松,尤其是上甘岭战役。
1952年11月8日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场战役可谓是空前的激烈,尤其是炮兵火力已经超出了二战时的最高水平,所以说经历过上甘岭战役还能活着回来的人都是英勇的也是幸运的。
蒋诚就是那个既英勇又幸运的一员,只不过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在战斗中蒋诚腹部受伤,肠子都被炸了出来,直到现在蒋诚的身体还有着上甘岭一战留下的后遗症,他的右腹部还是会有习惯性的疼痛,这就是当年上甘岭被炸破腹部留下的后遗症。
尽管已经身负重伤蒋诚也没有忘记杀敌的任务,硬生生地用重机枪歼灭了400多敌人、击毁了重机枪一架、击落了飞机一架。由于蒋诚的这场堪称奇迹的作战,国家授予了他一等功的荣誉,这是对他的肯定也是对他的表扬。
到了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结束,中国解放军开始陆陆续续回国,蒋诚被安排在1954年回国,回国以后蒋诚因为在上甘岭战役中所做出的贡献巨大,又被授予了一次三等功。直到1955年我国开始实行军人军衔制蒋诚选择了复员回家。
复员返乡的普通军人
1955年我国对军队编制的整改是非常大的,不仅开始实行军衔制还开展了大裁军,毕竟战争结束了战士们可以不用再饱受征战之苦,党中央也希望这些为了新中国付出过鲜血的战士可以和家人团聚。
可是这次大裁军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党中央只好决定分批复员,优先安排职位高的、有突出贡献的、立过功的,然后再是普通的人民解放军。
人多职位少所以分到最后普通解放军的时候福利待遇就已经很小了,蒋诚在复员离开部队时的行李就是最好的证明,据士兵档案记载蒋诚离开的时候就带走了一身衣服、一双袜子、一条毛巾、一块肥皂以及一张16尺的布票。
用徐志摩的话来说蒋诚真的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等蒋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隆兴镇时,镇政府因为需要安排的复员军人太多了所以职位饱和,镇政府表示现在只能优先安排特殊军人,像蒋诚这样身体健全,没有立过功的普通军人就先等等,于是蒋诚就被暂且搁置了。
面对这样的复员结果蒋诚并没有任何怨言,也没有任何的不满,他很明白镇政府并不清楚自己的事情,也明白镇政府是不知道他曾经为国家立过一等功。
当然蒋诚也知道只要自己这时候跟镇政府说明情况,然后再去证明一下自己的身份就可以得到一个非常优渥的复员待遇,只不过蒋诚放弃了,他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家,拿起了阔别已久的锄头下地干活了。
蒋诚的军人生涯和农民生活从来都是无缝衔接的,从小蒋诚就是农民家庭长大的,所以干农活对他来说就是日常,1949年蒋诚放下了锄头拿起了枪成为了一名解放军,1955年又放下了枪拿起了锄头,只不过无论是拿枪还是拿锄头蒋诚都做的非常出色。
养蚕抽丝的新技能
自从复员以后蒋诚一直没有得到正规的编制,他每天就是下地干农活,空闲的时间研究研究新的致富之路,后来也就发现了养蚕这条路。
1964年是蒋诚复员后的第九年,镇政府已经忘了蒋诚的安置工作,蒋诚也从来没有提起,只不过这时蒋诚已经找到了新的工作,他的养蚕技术在乡里是数一数二的好手,于是就被选为了乡里的养蚕老师。
每天早上五点钟蒋诚就要到乡里的广播站给乡邻们讲解养蚕的知识:如何嫁接桑树、蚕种的繁殖、怎么对蚕茧收烘等等。蒋诚从来不吝惜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有的时候遇到实在听不懂的人家,蒋诚还会亲自到他们家里现场指导。
后来蒋诚发现口头上的讲解和现场的指导成果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蒋诚就决定口头讲解和现场指导双管齐下,一定要把乡邻们的养蚕技术提高。喜欢给自己找事情做的蒋诚成了大忙人,每天穿梭在不同的村里不同的人家,挨家挨户的手把手教学。
有的时候遇到了偏远人家蒋诚就直接就带上了简易行李住在了人家,而且蒋诚的这种“短途出差”还经常发生,就连蒋诚的家人也表示三天两头看不见蒋诚的人影。
尽管蒋诚这么努力的工作,可是没有正规编制的他能够得到的工资却是非常微薄的。蒋诚有五个孩子,加上他们夫妻二人就是七张嘴要吃饭,所以蒋诚的这份工作对家里来说就是杯水车薪,一家人经常是计算着过日子,甚至一年到头都吃不上几次米饭。
在“养蚕先生”的职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这20多年蒋诚是尽心尽力毫无保留,真的是把“社会主义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贯彻落实到了自己工作的方方面面,工作上投入最大的热情,生活上也保持着最大的积极乐观。
养蚕户住得远没有交通工具没关系,蒋诚选择用自己的双腿;工资太低不够家里开销没关系,蒋诚可以自己省吃俭用省下钱给孩子用;工作一直等不到转正也没有关系,蒋诚依然是投入度最高的那一个。
个人出资修建公路
日子再苦再难也都过来,到了1983年隆兴镇意识到“要想富先修路”,于是就决定修建一条公路,这样就可以把养蚕技术和桑蚕产业推销出去,如果这个产业能够发展起来那么隆兴镇发家致富就指日可待了。
可是修路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钱。1983年正是改革来到初期,这个时候国家哪有那么多的钱来为隆兴镇修路呀,所以修路的经费申请就一直没有审批,蒋诚却找到镇政府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参与修路工作的村民都可以赚取工分,到时候可以拿工分换钱,就这样修路就可以提上了日程了。
于是镇政府就让蒋诚带头开始修路,乡邻们都非常清楚修路的重要性,也都明白这是为自己谋福利,更何况还有蒋诚这个劳模代表在做表率,大家都很受鼓舞纷纷加入了修路的队伍,而且每天干劲十足不知疲倦。
可是路修到了一半政府没钱了,没钱就发不出工资,没有工资就没有钱吃饭,所以很多人就不愿意再继续干下去了。蒋诚面对这样的局面非常的惆怅,他明白乡邻的苦衷,但是更明白修路的重要性,所以他不愿意看到修了一半的路就这样废弃,这是隆兴镇发家致富的出路,无论如何都要把这条路修完。
既然国家现在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照顾这个穷乡僻壤,那么蒋诚就自己想办法,谁让当初是自己带头干的,现在进行不下去了蒋诚也觉得是自己的责任,于是想办法凑钱就成了蒋诚那段时间的主要任务。
结果没过多久蒋诚真的凑到了钱,有了钱修路的事就进行得很顺利了,大家也都回到了工地,隆兴镇连接合川县的公路终于修好了,路通了就代表着隆兴镇以后得生活也通了,特色养蚕也有了推广出去的便利条件,这些都是蒋诚的功劳。
只不过这件全镇欢喜的事情对蒋家来说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修路的钱是蒋诚贷款来的,本息加在一起一共是2400元钱,这是怎样一笔负债呢?在80年代一个正式职员一个月的工资在50块钱左右,一年下来也就600多块钱,2400块钱就是一个正式职员4年的工资,更何况蒋诚还不是正式职员,所以这笔贷款蒋诚要用更长的时间还。
只不过这件事情蒋诚谁也没说,他总是自己一个人承担着所有的事情,从来不愿意向别人请求帮助,直到8年后,这时蒋诚的身份已经得到了恢复,只不过身份恢复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反而是成了蒋家的一个禁锢。
这一天蒋诚把自己的儿子叫到了面前对他说自己当年为了修路借了政府2400块钱,现在自己是还不动了,所以父债子还,剩下的钱需要你来还了。蒋诚的儿子蒋明辉听到了这个消息以后非常的震惊,父亲没有给自己太多的帮助不说,现在居然还给他添了这么一大笔债,不过蒋明辉也没有办法,谁让自己父亲是一个喜欢吃“闷亏”的人呢,这个钱也只好自己还了。
于是蒋明辉拿出了自己工作以来攒下的1000元积蓄,又把房子也卖了东拼西凑才把债务还完了,自己和妻子的生活刚刚好一些,就被打回了解放前,没有了房子蒋明辉就只好倒插门住进了自己妻子娘家。
尽管蒋诚也明白自己给儿子添了大麻烦,可是蒋诚并不后悔这样做。
被珍藏的勋章
蒋诚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在他看来事情就是要用行动做的,而不是用嘴来说,所以蒋诚一辈子都没有为自己邀过功,也没有向任何人炫耀过自己当年在抗美援朝现场上的英勇事迹。尽管在复员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蒋诚也没有抱怨,也从来没有想过去找政府为自己正名。
那封表彰捷报蒋诚更是不知道踪迹,所以蒋诚唯一能够用来证明自己功绩的就只有被他珍藏在一个铁盒子里的勋章,这是当年部队首长亲自交到蒋诚手上的。
那枚代表着荣耀的勋章被蒋诚收到盒子里以后就再也没有拿出来过,蒋明辉自然是没有见过的,他只知道自己的父亲曾经是一名解放军,家里有一些纪念章。
蒋诚之所以要把自己的那枚功勋章藏起来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上甘岭一战蒋诚在鬼门关走了一趟,也失去了很多朝夕相处的战友,他们全都留在了异国的土地上,蒋诚自己也是差点死在这里,所以这个用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功勋章对蒋诚来说更多的是充满鲜血和牺牲的回忆,只要看到它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当年,所以还不如干脆锁起来再也不去动它。
尘封已久的喜报
历史是公正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蒋诚为了国家做出了这么大的牺牲,国家一定不会忘记,尽管这个荣誉迟到了33年之久,但是虽迟必到,在1988年合川政府要修订《合川县志》,在整理到历史遗留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封被遗忘的信件,信件的背面还留下了标记“由八区退回,查无此人”。
这正是当年部队寄给蒋诚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可是为什么这封喜报都寄到了合川县了,就差那么一点就能送到蒋诚家人的手上,最后却只能因为查无此人被退回处理了呢?
原来是因为当初负责寄信的同志把蒋诚家的地址写错了,正确的地址应该是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可是寄信员把隆兴镇写成了兴隆镇,所以这个封信在送出的时候就成了无主之信。
更巧合的是在合川县还真的有一个叫兴隆镇的地方,而且与隆兴镇相隔不远,所以当初送信员确实是找到了兴隆县,只不过兴隆镇又怎么可能有蒋诚的家人呢?就因为这样一个阴差阳错的原因“立功喜报”就被遗忘在了退回的信箱里。
在整理这份喜报的时候工作人员觉得这封信很有意义,所以就决定试着再送一次信,不过当年在兴隆镇没有找到收信人,那么会不会在隆兴镇找到这个建功立业之人呢?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工作人员来到了隆兴镇,经过查询还真的找到了一个名叫蒋诚的人,为了进一步确认蒋诚的身份,工作人员来到了蒋诚家进行调查,最终确认了这封喜报的主人就是蒋诚。
尘封了33年的喜报终于送到了主人手里,蒋诚隐藏了33年的功臣身份也随之被大家所知晓,蒋明辉以及其他兄弟姐妹们也非常震惊,在他们印象中朴实无华的父亲原来还有这么一件不为人知的往事,原来自己的父亲是一位大功臣、大英雄。
蒋明辉也瞬间明白了当初父亲为什么这么积极主动的参加政府的工作,尽管没有正规编制也从不插科打诨,修路修一半没钱了自己贷款也要把路修完。
这些都是因为蒋诚有着至高无上的责任感,一日是人民解放军一辈子都是人民解放军,就算退伍复员了,但是蒋诚还是履行着当初“一切为了人民”的入党宣言,还是秉持着为了人民奉献自己的革命精神。
蒋诚的形象在蒋明辉的心目中一下子变得高大无比,在县里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合川日报》还专门为蒋诚写了一篇头版头条,这份迟来了33年的荣誉终于被大众所知晓了。
只不过这一年蒋诚已经60岁了,到了退休年龄,在“兼职”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的蒋诚一直没有转正的机会,等到喜报一事爆出来以后政府为了弥补这些年对蒋诚的亏欠,特批蒋诚享受正规编制的退休待遇,可以领取退休金,这样一来蒋诚的晚年生活就有了保障。
9年的农民生活,24年的蚕场“兼职”工作,蒋诚都是默默地辛勤劳作,要不是意外地被发现了自己的身份,或许直到蒋诚离世的时候他的过往都不会有人知道,这是蒋诚低调为人的性格。
为战争抛头颅洒热血,为宣传养蚕技术东奔西走,为了修路不惜背负巨债这是蒋诚的无私的社会责任。这也是所有老一辈革命英雄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