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人与花园村的故事
《中国美术报》 第227期 美术副刊
在中国国家画院周边,散布着一些古老的地名,如花园村、老虎庙、昌运宫和三虎桥等。每一个地名,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历史悠久,使人发思古之幽情。从中国国家画院向南走,不到200米就到花园村了,村庄早已无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先后建起了全国总工会干校和华侨公寓等,是北京最早建设开发的乡村之一。不过,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还是一派城乡接合部的景象,仍然显得很荒僻,车公庄西大街到此就算到了尽头。
说起花园村,在这一带应该是资格最老、历史最悠久的地名了。据记载,早在金、元时期,就有豪门贵族在这里建私家园林。所以,明人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出阜成门南十里,花园村,古花园,其后村,今平畴也”。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这里平畴郊野的状况。1972年,吴作人先生搬入花园村华侨公寓,一直到他去世都没有离开这里。
吴作人(1908年11月3日—1997年4月9日),安徽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他是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中国画研究院创始人之一,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早年留学西方,专攻素描、油画,晚年后回归传统,以凝练而准确的形象融汇着中西艺术,被专家誉为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吴作人的大半生都是在北京度过的,花园村应该是他一生中居住时间最久的地方。
说到花园村的华侨公寓,也有一段掌故许多人不太了解。上世纪50年代末,上海余庆路建造“华侨公寓”,当时被称为“新中国第一所外汇公寓”,也是新中国建造的第一座商品住宅,当年称“爱国公寓”。1962年,北京照搬上海经验,在西郊花园村建造华侨公寓,有人戏称这里是北京最早的商品住宅小区。当年的销售情况如何已经无可考了,华侨公寓的硬件条件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又远离市廛,环境幽静,确是宜居之地。
与华侨公寓一墙之隔的,是隶属于全国总工会的劳动关系学院。传说的老虎庙遗址,就在这所学院内。在院内一丛松林中,至今还卧有一尊古旧的石虎,据说,这是老虎庙唯一的遗存。石虎旁边新建碑亭,碑文是吴作人上世纪80年代亲笔写的篆书“啸风林”三个大字。碑的背面也是吴作人的亲笔题记,讲述了老虎庙古老的传说,文曰:“西郊多山,亦多古刹,昔丛林间有虎出没,为佑香客平安,乃于出城去西山要道立虎庙以祓禳。庙已早倾圮,石虎亦久埋没,然此处仍沿称老虎庙。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始兴楼舍,全国总工会创干校于此,石虎出土,虎头虽有漶蚀,然其造型古朴简练,神雄气厚,非近世剔透之作,殊可珍贵,今为工运学院保护妥陈,是古文物之幸。一九八八年一月作人题于花园村并志。” 这是吴作人在花园村留下的最珍贵的纪念。
中国国家画院搬到白塔庵新址后,吴作人曾来画院小住过几天,因工作之便,我与先生多有接触,曾聊起过画院周边的古迹传说。吴先生是这一带的老住户,博学多知。他说,他们刚搬到花园村的时候,这里还有一条铁路线,是清末詹天佑修建的京门铁路,每天都有火车从花园村经过。夜深人静,汽笛声声,如今已邈不可闻矣。他说当年要是往北走,到现在画院这边来,就要先向东,从四道口穿过铁路。四道口是因为这条铁路才有的地名,现在四道口地名还在,铁路却早已拆除了。记得吴先生还说起过三虎桥,他是亲眼见过这座明代古桥的。如今画院东扩,画院的东面就是以这座古桥取名的“三虎桥大街”。古代石桥,多在护栏板的两头各设置一对石兽,起支撑护栏板和装饰作用,常用石狮、石象、石虎为吉祥物。这三虎桥上原有四只石虎,被称为神虎桥。传说有一天夜里,一只神虎出外游玩,未曾归位,于是就只剩三只神虎了。明宛平县知县沈榜著的《宛署杂记》中,就记有“三虎桥”的传说。到清乾隆年间,于敏中在《日下旧闻考》中说:“神虎桥,三虎今尚存。”清嘉庆四年(1799)乐善园汛:“右哨头司把总官房坐落三虎桥。”到上世纪80年代,西外大街改造扩建,古桥被拆毁,换为现代化的钢筋水泥桥,古老的三虎桥只能留给后人遐想了。
中国有悠久的记录地方风物、往古遗迹、乡土人情的优良传统。此为士大夫所不弃,过去大家名集中也往往有关于地方风土一类的记述或竹枝词,着眼点都是不为人所重视的小事,一旦时移事异、社会变迁,就自然成为怀念往昔的材料,也是研究社会文化史的重要依据。吴作人先生继承了这一传统,他不但是彪炳史册的美术大师,还是深具乡土情怀的文化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