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记性,先健脾!

拯救记性,先健脾!《圣济总录》老方子,补脾治健忘

本文理论依据:《圣济总录》

   今天这篇文说,我跟你聊聊咱们的记性。

   记性差,爱忘事儿,怎么办?办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病因。

   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脾不好,所以记性差。要想让自己记性好,关键是健脾。

   我以前就遇上过一个中年女性,大概不到50岁的样子吧。什么毛病呢?就是记性不好。

   不好到什么程度?有一次,她到一家小商店买东西,回到家以后,发现好像店员没给自己找钱。她就回头找人家去了。店员说,我都找你钱了呀,怎么没找呢?她说了,我翻遍了,就是没给我找。两人就呛呛起来了。

   后来,店员实在没办法,又给她找了十多块钱,了事。

   不过,当这人回到家以后,忽然发现,店员第一次找的钱,就被她揣在裤子内侧的兜子里。她一转眼就给忘了。羞愧难当的她立刻返回去,给店员赔礼。

   还有一回,她回到家,发现自己家里钥匙没了。恰好那时候丈夫出差。她没办法,花钱找人开锁,然后又换掉锁芯。从中午忙活到晚上。结果晚上睡觉一脱衣服,发现之前的钥匙挂在自己脖子上。那是她当时怕丢,故意这么做的。

   这个女患者忧心忡忡地对我说,这么下去,自己再过几年,就得痴呆了。

   当时我看她,脉象偏细弱,脸色苍白,说话声音颤抖,舌体比较瘦小,色淡,我就问,平时饮食如何,是否乏力。患者说,食欲确实一般,乏力感比较明显,有的时候还口渴,心里头有点慌,还有点烦。还有的时候,因为乏力,不爱动弹,她可以在椅子上一坐坐半天,脑里不知道在想什么。

   我心里有数了,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这就是——

   准备中药山药、黄芪各15克,熟地10克,远志12克,石菖蒲10克。所有这些,剪碎,水煎取药汁服用,每日一剂。

   后来,这个患者应用一段时间,反馈说乏力口渴之感确实改善不少,食欲有所增加。整个人精力比以前能集中一些,所以不像从前那么爱忘事儿了。

   其实,我说的这个办法,不是我研究的,而是化自古方山药丸。这是一个在《圣济总录》里记载的配伍,为宋代老方。它是用于治疗气阴两虚、精神恍惚的。

   你看上头这个患者,脉象偏细,乏力懒言,食欲不振,脸色发白,这显然是脾气亏虚。常觉口渴心烦、心悸心慌,这显然是阴虚之态。再加上舌头瘦小,舌质淡,不难看出,她属于一个气阴两虚的状态。其根源,还是在于脾虚。脾,主气血的生化,主津液的生成和输布啊。脾气亏虚,容易出现气阴两虚的局面。

   读者朋友,你记住,这个人一旦脾虚,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神智方面的问题。因为你的脾无法升清阳之气到头面啊,所以免不了要健忘、精神恍惚、失眠等等。中医讲,脾藏意。如果脾虚无法藏意,那咱们的意识就会受影响,对不对?

   所以你看,有很多健忘、记性不好的人,有脾虚的问题在。有些人是脾虚不能生化气血,有些人是脾虚有湿,上蒙清窍。总之,脾不好,记性就不好,这是千真万确的。

  

   那该怎么办呢?我个人觉得,山药、黄芪、熟地、远志和菖蒲搭配,是比较合适的。黄芪是健脾益气的,山药既能健脾,还能养阴,属于气阴双补之品。熟地呢,滋养阴血。三者配合,既能补气健脾,还可以养阴生津。远志和菖蒲,则可以开窍,醒神,沟通心肾,治疗健忘。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参考借鉴。我个人认为,记性不好,健忘,证属脾气亏虚、气阴两虚的人,是可以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的。如果是脾虚湿盛的人,不要用。关键看什么?看舌苔。如果你的舌苔厚腻,这类配伍就别用。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先治脾!一张健脾方,治好头晕、失眠、腿没劲儿,值得品味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脾胃论》、《中医传统脾胃病学》

   能给我的读者写点东西,是我最大的幸运。

   能让读者在我的内容当中,学习到一些东西,那就是我的荣耀。

   我觉得,只要读者喜欢看,我就要孜孜不倦地给大家写。

   毕竟,在中医的这片海洋里,我们就算穷极一生,也难以领略它所有的风貌啊。

   我今天给你讲什么呢?讲一讲“杂病先治脾”的道理吧。

   我好多年前,接待一个人,年纪有60多岁,身体比较瘦弱,是个男性。

   他跟我讲啊,自己一身病。

   都什么病呢?在上头,常常觉得头晕,脑袋不清醒,晚上睡觉质量不好,动不动就醒。

   在下头,主要是两条腿没劲儿,以前还能下楼走一走,但是现在哪儿都懒得去,走几步道就乏。

   在中间,主要是消化不好,食欲不振,吃多了腹胀,吃完了还容易拉稀。索性,他就吃得少少的。

   他就问我,他这一身病,怎么弄好?

   我一听,也是一头雾水。这一身病啊,放在谁身上,都够呛啊。

   我说,这样吧,我们先从调整消化系统入手。我给他出了一个简单的主意。方见——

   准备中药白术、茯苓、山楂各5克,砂仁3克。

   把这个砂仁砸碎,其他几味药切成小碎块,然后一起放入茶杯里头。可以加入刚刚烧开的沸水来冲泡,盖好盖子,闷泡15分钟后再来饮用。一边喝,一边加沸水。也可以把这四味药用水煎煮来取药汁服用。无论怎么用,都是上午一剂,下午一剂。

   老人家说,这样就可以啊?我说,先从调整消化开始。你的脾胃好了,说不定,别的都好了。

  

   结果,这老人家按照我的话做,药茶整整喝了一个半月。

   之后,他碰上我,十分兴奋地说,这个消化的确有改善,食欲增加,肚子不胀,大便也规律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随着消化功能的恢复,头晕、失眠、乏力等等现象都改善了。他说,他现在这一身病,终于有了好起来的希望。

   看着他兴奋的表情,我心里也跟着高兴。

   这是怎么回事啊?你记住,还是那五个字——杂病先治脾。

   中医里头讲啊,脾属中央之土,和一身脏腑、四肢百骸、全身气血、所有经络,都有一定关系。脾作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它要是出了问题,会影响到身体的方方面面。毕竟,全身哪个地方不依赖气血濡养啊?同时,脾胃作为一身气机的运转中枢,它要是出了问题,人体内所有的气机都会跟着乱套。这个脾啊,就像一片土壤。它要是出毛病了,就不长粮食了,开始长杂草。我们的身体吃不到粮食,只能吃杂草,你说我们的身体还能好吗?

   所以说,中医里头有一个规矩,就是当你不知道患者的病,到底怎么回事的时候,似乎没有着眼点的时候,别懵,也别怕,更不要紧张,你就从调脾开始。杂病先治脾,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个窍门,也是个规律。

   就上文这个老爷子来说,你别看一身病,挺杂乱,其实从调脾开始入手,就行得通。他脾虚,消化不良,运化失常。气血不能濡养头面,你自然要头晕了啊。脾不和则卧不安。脾胃不佳,中焦气机不畅,再加上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心神,你睡觉自然不好,所以失眠。脾主肌肉。脾虚,气血不能濡养四肢,你肯定乏力,走路一定吃力的。

   所以说啊,别的先不用考虑,不管三七二十一,咱们就从健脾调脾开始。

   于是,我用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湿,山楂促消化,砂仁行气消胀。该补的补,该通的通,该消的消。等他脾胃恢复了,什么都好说了。

   其实,生活中有不少人,觉得自己一身的不舒服。这样的人,你也不用愁,记住我的话——杂病先治脾。你看看你的脾,好不好,你消化怎么样。你有没有胃病啊?如果脾胃有问题,就好好养脾胃。其他的问题,小来小去的,你可以先放一放。说不定,等脾胃大大改善了,别的问题就捎带脚的好了。

   嗯,就说这么多吧。

【养殖手册】痰为杂病之根,治痰先健脾

痰由多种原因而致,但总责之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

若脏腑功能失调,水津不布,必致津液停蓄而生痰。如肺气失宣,水不布散,则气壅为痰;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气滞成痰;脾失运化,水不转输,则水湿停聚,凝而成痰;肾气虚衰,蒸化失职,则水泛为痰;三焦壅滞,气化失司,则气结生痰。

因痰从肺出,所以人们多认为肺生痰。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那么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他脏腑均密切相关的。

痰之因,多缘于湿;痰之本,不离乎脾;治痰先健脾,这是治疗痰和湿邪的重要方法。调理气机,恢复一气周流。调理气机不外乎是升与降、散与收、寒与热、润与燥之间去求平衡。

中医的整体观念在“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这句话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对于治则,有人提出,“凡治痰,不仅要宣肃肺气,助痰液排出体外,更须治脾、健脾补气,促其运化,以杜绝生痰之源”。

脾为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

肺是主呼吸的,调节气机的出入和升降,有输布津液、通调水道的作用,若肺失宣降,当邪气侵肺的时候就容易导致这种肺内的精液凝聚而成痰。

脾主运化、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的脏器,如果湿邪侵入到我们的机体当中,就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出现水湿内停而凝结成痰。当脾失去运化之后,造成水湿内停,因为肉鸡阳气比较旺,鸡内热会导致传变速度加快,水饮变痰,慢慢的把这水蒸没了,即水饮经过火炼成为痰。

肾主蒸化水液,肾阳不足,则蒸化无力,水不得化气,即停蓄而为痰饮。因此,痰饮与脾、肾、肺三脏有关。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湿气重,3个原因要注意,常吃一物健脾

人是一个有机的生物体,每天都要从自然界摄取食物以获得营养,从而保证身体的新陈代谢。但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大多数不是吃进去就能利用的,而是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而中医将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称之为“运化”,由脾胃这对脏腑来完成。其中,胃负责“受纳和腐熟”,也就是吃进去、并将食物简单粉碎;而脾负责运化和输布,也就是将食物做进一步的分解和吸收,并将吸收的精微输送到全身。

当胃的受纳和腐熟、或者脾的运化和输布出现问题时,也就成了我们常说的“脾胃虚弱”。

表面看上去,脾胃虚弱只是和饮食相关、和吃相关。实际上,我们常说“人是铁、饭是钢”。脾胃虚弱了,身体的所有生理机能几乎都会受到影响。这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起源。

脾胃虚弱,常出现的会有两种衍生情况:

一是气血不足: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也就是脾胃将饮食精微转化为气血的功能不足;二是湿气重。因为脾主水湿运化,脾虚则无力运化水湿,乃至水湿内停。因此,临证中,我们见到的大部分脾胃虚弱的问题,基本都伴随有气血不足,或者湿气重。

那么,如何避免脾胃虚弱,以及因此而生的气血不足和湿气重呢?

如下3点是最需要注意的:

1、多温少寒:

中医认为,脾胃阴土,喜燥而恶润。也就是说,脾本身像一块背阳处的土地,需要更多阳光的温暖,才能避免泥泞。这样,才可以长出庄稼来。

所以,平素的养生方面,要注意“多温少寒”。包括饮食和起居两方面。少吃寒凉生冷的食物,适当保持偏温的居住环境。以温养脾土,担忧不至于燥热。

2、多忘少思:

中医认为“多思伤脾”,这是七情和五脏之间的关系。如果长期多思善虑,思则气结,容易滞碍脾的运化气机,从而逐渐形成脾胃虚弱。

所谓“多忘”,并非是让我们健忘,而是一种选择性地忘记,善于忘记不好的事情,避免钻牛角尖,能舍才能得。这样,肝经的气机疏泄会更顺利,也就更能保证脾胃的运化升清。

3、多辛甘少苦咸:

这也是关于饮食的方面,根据四气五味和五脏的对应关系,辛甘发散为阳,苦咸泄下为阴。

偏于辛甘二味的食物,能更好地促进脾的气机运化升降,从而起到生化气血、运化水湿之功。而苦咸二味的食物,俗话常说“苦寒伤胃”,大多性味寒凉,还善于沉降气机,对于脾胃健运是很不利的。

上述三点做好了,总的来说,我们的健脾养胃就大差不离了。

那么,我们如何得知脾胃已经开始虚弱了呢?如下几个方面可以加以判断:

1、饮食方面:如果经常有食欲不振,或者口味不好,食不下咽等现象,有的还会有呃逆嗳气,脘腹胀闷,大便溏泻等等,一般提示脾胃有点虚弱,需要及时健脾养胃了。

2、精神方面:如果脾胃虚弱之后,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调理,一般会出现一些精神不振、脸色淡白、自汗神疲、动则气短、头昏头晕、健忘失眠等等。一般提示脾胃虚弱还导致气血开始不足了。

3、二便方面:为什么将二便也作为一个脾胃虚弱相关的指标?在中医“十问歌”里就有二便这一项。作为身体代谢垃圾的“出口”,二便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果脾胃虚弱了,运化的能力下降,二便的变化其实是出现得比较早的。一般会有小便清长、小便余沥不尽,夜尿增多,大便溏薄或者便秘,粘在马桶上难以清理。这些情况,大多和脾胃虚弱湿气重有关。

既然知道了脾胃虚弱需要注意的三点,也了解了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湿气重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调理呢?

我们先看看6种传统药食:

1、人参:人参是传统的健脾益气的药食,它性味甘而微寒,主要入脾肺二经。是历代医家补气、健脾最常用到的一种;

2、白术:白术性味苦温,主要要燥湿健脾之用,对于脾胃虚弱来说,大多用土炒白术、或者麸炒白术,缓其苦温之性,增加健脾益气之用。

3、茯苓:茯苓性味甘淡,主要是淡渗利湿而健脾。它没有明显的寒热偏颇,是比较“稳妥”的健脾之品;

4、陈皮:陈皮性味辛苦而温,主要入脾肺二经。中医有歌诀“陈皮专理气,连白补脾中”。是最为常用的健脾理气之品;

5、砂仁:砂仁性味辛温,入脾胃肾三经。主要有芳香化湿,温脾止泻之用。但砂仁辛温而不燥,属比较和缓的健脾化湿之品。

6、木香:木香也是性味辛温之品,能入脾胃等多经。主要有行气理气、健脾消食之用。

通过上述6种常用的健脾药食介绍,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健脾益胃的名方:香砂六君子汤。

香砂六君子汤出自清代名医柯韵伯之手,由:木香、砂仁、人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甘草组成。乃历代医家最为常用的健脾益胃、化湿和中名方。

如果有点脾胃虚弱、湿气较重,可以直接用香砂六君子汤熬水引用,或者泡水代茶。如果还有点气血不足,可以是当加点当归熟地之类泡水代茶。如果脾胃虚弱比较轻微,大多是可以自行调理好的。

逍遥散的几个加减法,临床非常实用!

逍遥散,来自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肝气郁结,气血不调导致的诸多问题,药方里面用到柴胡、当归、白芍,疏肝理气调和气血,再配合白术、茯苓,健脾和胃。

在临床上因为肝郁结所导致的胸胁胀满疼痛、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烦躁焦虑压抑、脾气暴躁、心烦失眠,诸多症状皆可使用逍遥散治疗,尤其是女性气血不和、气机不通,郁结所导致的症状,适合使用此方治疗。

在临床上有很多加减法,能够更好的改善症状,比如最有名的,就是加入丹皮、栀子两味药,加强清肝火泻热的作用。

我在临床上常用很多加减法,能够更好的发挥逍遥散的功效。

1、加入桃仁、红花,治疗因为肝郁气滞血瘀而出现的女性痛经、月经不调延迟、胸腹部胀痛症状。

2、加入香附、郁金,治疗情绪压抑、胸胁乳房胀痛、肝胆疾病,尤其是伴有情绪症状的,更合适加入此两药。

3、去薄荷加入桂枝、生姜,治疗肝气郁结并伴有阳虚症状,因为阳气不通,导致气血不和,气血郁结,伴有寒凝气滞等症状。

4、加入姜半夏、竹茹,治疗肝气郁结脾胃不和,并伴有痰热扰心出现的精神或失眠症状,合适加入此两药。

5、加入熟地黄、阿胶,治疗气血郁滞并伴有血虚症状,女子以血为先天,血虚出现的面色萎黄、月经量少、手脚不温,合适加入熟地黄阿胶。

6、加入焦麦芽、焦神曲、焦山楂。经典的健脾胃,消食药对,治疗肝气郁结情绪不畅,并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反胃症状。

逍遥散灵活加减,在临床上能治疗很多疾病和病症,症状复杂的,可找医生就诊。

加减逍遥散

处方牡丹皮 白术各4.5克 当归 芍药 桃仁 贝母各3克 山栀 黄芩各2.4克 桔梗2.1克 青皮1.5克 甘草0.3克

功能主治治痰中见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古今医鉴》卷六:加减逍遥散

处方胡黄连 麦门冬 黄芩 地骨皮 秦艽 木通 车前子

制法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治子午潮热。

用法用量加灯心,水煎服。

摘录《古今医鉴》卷六

《寿世保元》卷四:加减逍遥散

处方当归6克 白芍6克 白术4.5克 茯苓9克 柴胡2.4克 甘草2.4克 胡黄连1.8克 麦门冬6克 黄芩6克 地骨皮9克 秦艽9克 木通6克 车前子9克 灯草10根

制法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养血健脾,疏肝清热。治血虚肝郁,子午潮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四

《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减逍遥散

处方柴胡1钱半,白芍3钱,茯苓3钱,白术2钱,甘草1钱,山栀3钱,蕲艾3钱。

功能主治平肝解郁以安胎。主妊娠胎动不安,或腹痛下血,兼精神抑郁,心烦善怒,肋胁胀痛,时有潮热,嗳气食少,或呕苦吐酸,脉弦而滑。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心烦躁甚者,加黄芩2钱;出血多者,加乌贼骨8钱,生地炭3钱。

摘录《中医妇科治疗学》

《疬科全书》:加减逍遥散

处方柴胡1钱5分,炙甘草1钱,茯苓3钱,白术2钱,当归2钱,白芍3钱,丹皮1钱5分,黑山栀1钱5分,煅牡蛎1钱5分,薄荷3分,广陈皮1钱5分,半夏2钱,白芥子2钱。

功能主治妇人情志不逐,忧郁内伤,阴火上炎,而致生疬凝结不消者。

摘录《疬科全书》

《辨证录》卷三:加减逍遥散

处方白芍1两,当归1两,甘草1钱,白蒺藜1钱,蕤仁1钱,陈皮5分,茯苓3钱,甘菊3钱,柴胡3分,半夏3分。

功能主治目痛日久,终年累岁,而红赤不除,致生怒肉攀睛,拳毛倒睫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三

《古今医鉴》卷十一:加减逍遥散

处方当归(酒洗)1钱,白芍(酒炒)1钱,白术(土炒)1钱,白茯1钱,柴胡1钱,甘草(炙)5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

用法用量加煨姜1片,薄荷少许,水煎服。

如发热盛,加地骨皮、知母;如手擅掉,加防风、荆芥、薄荷;如咳嗽,加五味子、紫菀;如气恼胸膈痞闷,加枳实、青皮、香附;如吐痰,加半夏、贝母、瓜蒌仁;如饮食不消,加山楂、神曲;如发渴,加麦门冬、天花粉;如胸中作热,加黄连、栀子;如心慌心跳,加酸枣仁、远志肉;如久泻,加干姜炒黑;如遍身痛,加羌活、防风、川芎以利关节;如吐血,加生地、阿胶、牡丹皮;如自汗,加黄耆、酸枣仁;如左腿血块,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如右腹气块,加木香、槟榔;如怒气伤肝,眼目昏花,加龙胆草,黄连、栀子、白豆蔻;如经闭不通,加桃仁、红花、苏木;如小腹痛,加玄胡索、香附米。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一

《玉案》卷五:加减逍遥散

处方当归2钱,白芍2钱,白茯苓2钱,丹皮2钱,甘草1钱,山栀1钱。

功能主治经前潮热。

用法用量加灯心30茎,水煎,食远服。

摘录《玉案》卷五

《症因脉治》卷四:加减逍遥散

处方当归、白术、柴胡、陈皮、白茯苓、丹皮、甘草、山栀、白芍药。

功能主治厥阴疟。

用法用量热多,加黄芩;寒多,加生姜;恶寒,加羌活、升麻。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证因方论集要》卷四:加减逍遥散

处方当归、白芍(炒)、茯苓、柴胡、甘草(炙)、荷叶、木耳、贝母、香附、石菖蒲。

功能主治厥阴肝经风热,变为聤豆抵耳。

摘录《证因方论集要》卷四

《辨证录》卷二:加减逍遥散

处方柴胡2钱,白芍5钱,白术3钱,当归3钱,生地3钱,甘草1钱,炒栀子1钱,半夏1钱,青皮5分。

功能主治怒后吐痰,胸满作痛,服四物、二陈之汤,加芩、连、枳壳之类,杳无一应,更加祛风之味,反致半身不遂,筋渐挛缩,四肢痿软,日晡益甚,内热口干,形体倦怠,属郁怒未解,肝气未舒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二

《幼科直言》卷五:加减逍遥散

处方白术(炒)、白茯苓、白芍(炒)、陈皮、甘草、柴胡、石斛。

功能主治小儿虚喘,或出汗面青唇白,或兼泄泻。

用法用量生姜1片,红枣2枚为引。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幼科直言》卷五:加减逍遥散

处方白术(炒)、白芍(炒)、白茯苓、陈皮、甘草、柴胡、当归、神曲(炒)、熟半夏、石斛。

功能主治小儿脾虚受湿,肿胀,或作泄泻,或兼呕吐。

用法用量生姜1片为引。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医略六书》卷三十:加减逍遥散

处方柴胡5钱,白芍两半(酒炒),鳖甲3两(醋炒),生地5两,茯苓3两,白术两半(炒),木香1两,米仁5两(炒),智仁3两(盐水炒),生姜2片。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腹胀潮热,脉弦虚数者。

用法用量熟地、砂仁1钱煎汤,煎3钱,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柴胡升阳散郁以达肝木;白术壮土健脾以助运化;鳖甲滋阴散结,醋炙引以专人肝经;生地壮水涵肝,炒松兼去阴中之湿;茯苓渗湿和脾兼快小便;白芍敛营和血,用资肝阴;木香厚肠胃以调气;米仁渗湿热以健脾;益智通心益肾,能摄涎止泻;生姜温胃快膈以散痰祛浊也。为散,砂仁汤煎,使肝阴内充,则肝阳自达,而脾土健运,浊阴无不消散,何患胀满疼痛不退,潮热便溏不止乎?

摘录《医略六书》卷三十

《傅青主女科》卷上:加减逍遥散

处方茯苓5钱,白芍(酒炒)5钱,甘草(生用)5钱,柴胡1钱,茵陈3钱,陈皮1钱,桅子3钱(炒)。

功能主治妇人青带。带下色青,甚则如绿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傅青主女科》卷上

《幼科直言》卷五:加减逍遥散

处方白芍、白术、当归、白茯苓、柴胡、陈皮、甘草、木香(少许)、使君子肉。

功能主治小儿脾弱面青,似有惊风,而解虫者。

用法用量生姜1片为引。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健脾要穴——太白穴 

太白穴(俞土穴):"太白"为古代星宿之名,传说此星有平定战乱、利国安邦之能。此穴为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两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太白就是通过脾来补肺的这么一个穴,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所以要经常揉太白穴。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