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附子 《伤寒论》的附子有生附子和炮附子两种。除了姜附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用生...

《伤寒论》的附子有生附子和炮附子两种。除了姜附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用生附子,其余都是用炮附子。

生附子大毒,为本经下品,功用回阳救逆,可见《伤寒论》的姜附汤专为急危重症而设,非日常调理的方子,至于后世用制附片的四逆汤,用于温阳助阳散寒,已经不是仲景的本意。

伤寒方除了生附子,剩下只有炮附子,这个炮附子和我们现在用的制附片是不一样的。炮附子无毒,无麻舌,可入散丸剂,入汤剂无需先煮。

这样看来,现在市面上的制附片绝大部分都不是炮附子,至少不是《伤寒论》里说的炮附子。

教科书《中药炮制学》附子饮片有五种,分别为盐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炮附片,淡附片,都是用胆巴制过。炮附片是用砂置锅内,武火炒热,加入附片,拌炒至鼓起并微变色,取出,放凉。

真正的炮附子并不是这样来的。李时珍《本草纲目》收集了历代附子的炮制法。最早的一条是:“【弘景曰】凡用附子、乌头、天雄,皆热灰微炮令析,勿过焦。”弘景就是陶弘景(456-536),是南朝齐梁人,和张仲景(150-219)隔有两百多年,他整理了古药书《神农本草经》,同时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这部书原书现在已找不到了,只是在敦煌发现了残卷,现在出版的《名医别录》就是在这个残卷基础上,增补了《新修本草》残卷,以及《千金翼方》现存本草书和类书中,辑出七百多种药物,依敦煌出土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序中药物七情药编次而成。

《本草纲目》也列举了附子其他炮制法,其用火炮制的方法和陶弘景的方法大致相同。

那么陶弘景所说的“热灰微炮令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生附子放到热灰里,用热灰的热量把附子烤熟,稍稍有点裂开,不要烤焦,拿出来,趁热切成八片,放凉,这样就可以入药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过去农村烧饭的土灶,土灶用红泥砌成,这个红泥经过柴火长期烧烤,就是中药伏龙肝。土灶烧饭用柴草,柴草一烧就有很多草木灰。小时候经常一边烧饭,一边拿几个番薯土豆什么的,埋到草木灰里,等饭烧好了,番薯也烤熟了,把外面有点发焦的皮扒掉,就是香喷喷的美味。现在如此好吃的东西基本吃不到了。

炮附子和用土灶灰火烤红薯是不是很相似?其实就是用比烧开水的温度100摄氏度更高的温度把附子完全烤熟,把里面的有毒物质破坏掉,又保留了附子温阳散寒的药用功能。

这样一比,现在所谓的制附片其实就不是张仲景时代的炮附子,都是不合格产品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