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临港人:坚守青扁豆事业度过最美芳华
转眼间,王黎娜从银行辞职回到乡间已超过10年了。10年里,这个“扁豆姑娘”一心扎在土地上,侍弄着小小的扁豆,做出了超过1.8亿元的年产值,带动了1万多户农户脱贫致富。
现在,她又发挥作为“80后”“职业农民”的优势,谋划着由单纯种植向科普教育、休闲农业等综合性产业方向发展,希望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干出更大一番事业。
小扁豆做出大产业
乍暖还寒的时节,在位于泥城镇海关村的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基地内,部分青扁豆枝干上已经悄悄绽出了一些紫色的小花。行走在大棚内的植株间,王黎娜仔细查看着青扁豆的生长情况:“今年青扁豆还会比往年早上市,现在已经陆续开花,再过不久就会有扁豆长出来了。”
接过父亲的扁豆事业10年,王黎娜对于青扁豆已经十分熟悉。而她从银行白领转变成“扁豆姑娘”的故事,同样被很多人熟悉。作为“扁豆大王”的女儿,王黎娜从小耳闻目睹父母种扁豆、收扁豆、卖扁豆,甚至从初中开始,就自己一个人在村头设了一个收购点开始练习收扁豆。
2008年大学毕业后,王黎娜没有继承扁豆事业,而是成为了一名银行白领。她自己和家人当时都以为,或许她以后不会再与扁豆打交道了。没想到,仅仅两年后,不忍心父母太过操劳的她,毅然辞了职,回到位于泥城的家,并从此把自己与扁豆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作为年轻的“80”后和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她为红刚青扁豆合作社打品牌、做营销,引入现代管理理念,与交大农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改良品种,在父亲打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合作社经营得风生水起。
早在2011年,“红刚”青扁豆就创下了上海地产生鲜农产品占领华东地区70%以上、上海97%市场的业绩。现在,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是全国最大的青扁豆规模化生产基地。以泥城为中心,合作社辐射了周边7个镇,共7000多家农户加入。2020年合作社青扁豆总种植面积9000亩左右,青扁豆总产量超过1.6万吨,总产值超过1.9亿元。
带领合作社走得更远
合作社的经营,也并非永远顺风顺水。作为年轻的当家人,合作社遇到的各种困难、风险,都需要王黎娜来面对和解决。这其中,最为棘手的是近几年突发的菌核病导致露天种植的青扁豆大面积死亡的难题。
2017年,正是扁豆上市的旺季,受连续阴雨影响,一种菌核病毒突然侵袭了青扁豆种植生产区。大量的青扁豆接连死亡,给合作社和农户带来很大损失。
“这种菌核病在以前青扁豆的种植中从来没有遇到过,所以一开始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病菌传播又特别快,完全措手不及。”王黎娜回忆。之后,她就请交大农学院、市农科院等的专家团队开始进行研究,最终发现是菌核病病菌作祟。
但麻烦的是,作为青扁豆种植中第一次遇到的病菌,并没有有效的药或其他方法可以杀死这种病菌,但是专家对于菌核病的习性还是有所了解的,那就是在充足的光照和温度下,这种病菌就不容易生存。
于是,自此后,为了避免菌核病在青扁豆中再次爆发,每年的青扁豆种植季缩短了几个月。大规模的露天种植在每年的7月底就结束,以防连续阴雨天病菌开始活跃。
种植季的缩短,意味着产量的减少,也意味着农户的收入可能会受到影响。对此,一方面通过市场供需,来调节市场价格,弥补了一部分产量的损失,另一方面,就是王黎娜近几年在投入精力做的事——不断尝试引入新品种,通过水稻与青扁豆轮作,或是草莓、黄瓜、番茄等各种水果或蔬菜与青扁豆套种,在改良土壤的同时,也给农民带来更多机会增加收入,最终做到“减产不减收”。
走在如今红刚青扁豆合作社海关基地内,田间地头、河沟岸边,到处都种植着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整个基地俨然成了王黎娜的“试验场”。通过到处考察,和自己在全国认识的农业朋友,王黎娜引入了天南海北的农作物品种试种,就是希望能给合作社和农户带来更多的增收机会。
现在,她还推动着基地由单纯的种植向科普教育、休闲农业方向发展,并已在去年举行了几场农业科普活动,接下来还计划做“扁豆节”。不过,王黎娜强调,扁豆未来肯定还是合作社的主打产业。“虽然已经做了十多年,但还是有做头,每年都不一样。”王黎娜说。
合作社所在的泥城,在临港新片区总体规划范围内。因此,临港新片区的揭牌,也让王黎娜看到了更多机会。“随着新片区和南汇新城的发展,政策会越来越好,人口也会大量导入。我们作为离主城区很近的农业基地,除了能供应农产品外,将来还可以吸引临港居民或游客来体验游玩。”王黎娜说。
虽然有波折,但王黎娜热情不减、初心不改。“从父亲开始,我们已经做了27年的青扁豆产业,到现在还是感觉有做不完的事情。不管怎么样,我会守住初心,把青扁豆事业一直做下去,也让更多的农民一起过上美好的生活。”王黎娜说。
栏目主编 许素菲、
责任编辑 倪莉琪
图片来源 受访者供图
部分供图 潘永军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