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部小城哥廷根,似乎没有柏林、科隆、法兰克福那么著名,但在很多德国人心目中,它因其优秀的教育环境而备受推崇。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此学习、任教或从事研究;在这个城市,每4个人中就有1个是大学生。4月16日在德国哥廷根拍摄的普朗克街3号朱德故居,正墙上挂着一块精致的大理石纪念牌匾 ,上面用德语镌刻着“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等字样见证了军阀混战、国弱民贫、列强欺凌,在那个觉醒年代,朱德试图探寻一条新的救国救民之路。他在海外夯实了自己理想信念的基石,在马克思的家乡德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经数十年艰苦革命的洗礼,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十大元帅之首。在中共建党百年之际,《环球》杂志记者专程前往哥廷根探寻朱德在德国留下的足迹。翻开古城的档案,走访故居,仍可依稀还原这位开国元帅彼时的风发意气。
哥廷根大学图书馆至今仍保留着朱德的注册簿,纸张微微泛黄、字迹仍清晰可辨。1923年的学生注册簿中,其中一页的下方是朱德用德语亲笔填写的注册信息,包括“姓名朱德”“住所普朗克街3号”“来自中国四川省”等相关内容。在哥廷根市档案馆,历史学家罗尔夫·科尔施泰特在一大摞有关中国留学生的材料中,也翻出了一张泛黄的登记卡。登记卡左下方是朱德的照片,骑缝盖着“哥廷根警察局居民登记处”的蓝色印章。朱德身穿西装,系着领带,浓眉下双目炯炯有神。不同于一般的留学生,远赴重洋前,朱德已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清朝光绪年间生人,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科尔施泰特说,上世纪20年代,不少中国留学生来到哥廷根,租住在市区。朱德留德时已从戎多年,年届四十。他在这里拓展了视野,了解了西方工业国的情况。朱德的登记卡上记录了两处住址。初到哥廷根,他住在文德·朗特路88号,约5个月后迁至普朗克街3号。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原居留地”一栏内,写的是“柏林,维尔默斯多夫”,这是周恩来曾在柏林居住的地区。1922年,朱德在柏林与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前身)的负责人周恩来相见。朱德表达了加入共产主义组织的强烈愿望。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朱德于当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朱德找到党组织后,虽然松了口气,但语言不通的痛苦一直困扰着他。朱德最初不懂德语,既不能直接同德国人会话,又无法阅读德文书籍,而当地所能看到的马克思等人的著作多是德文版的。于是,年近不惑的朱德下决心要攻克语言关。学德语,朱德并不靠死记硬背。他喜欢拿着地图出去走走,在一路见闻之中学习语言。朱德后来回忆,自己因为语言不通不敢搭乘电车,就拿张地图到处转。他访问议会、游览公园、参观教堂、走访普通人的家庭。他还去看歌剧、听音乐会。这样几个月下来,朱德的德文学得很快,认识街道也快。当1923年5月朱德移居到哥廷根时,他的德文程度已经达到可以独自买东西、旅行和坐车了。阅读德文书籍比掌握一般会话更困难一些,但他借助字典,慢慢地也能读了。
履历丰富、社会声望较高的朱德寻求加入党组织,一方面是他的历史自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正如磁石一般吸引着进步青年。今日回到哥廷根城东的普朗克街3号,仍可以看到朱德居住过的二层带阁楼的红色砖房。墙上嵌着一块精致的大理石纪念牌匾,上面用德语镌刻着:“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23~1924”。1986年,朱德100周年诞辰之际,哥廷根市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市长亲自为纪念牌匾揭幕。这里或是朱德彼时生活的圆心,也是朱德的“革命办公室”。据档案记载,朱德在课业之外组织、参与了不少社会活动。1986年12月1日朱德诞辰100周年之际,哥廷根档案馆前馆长库恩女士写了一篇题为《哥廷根的中国客人》的总结文章。文章提及,朱德在哥廷根期间更多地是与当地中国同胞讨论政治和军事话题,而不是仅依赖在大学里的学习。在哥廷根期间,最让朱德受益的是党小组活动。参加每周三举行的党小组会是朱德此间的一项重要活动。那一时期,德国社会正处于一战战败后的动荡期,社会主义思潮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书籍很容易得到。朱德等人学习、讨论的内容,是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梅林的《唯物史观》,以及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等。同时,他们还学习《向导》《国际通讯》等刊物上登载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章。他们讨论的问题,有的是理论问题,如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有什么区别,社会主义制度具体是怎样的。有时,他们在一起分析国际形势和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并且认识到中国革命问题是同国际问题联系在一起的。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旅欧学生组织集会声援中国人民的斗争。朱德等在《明星》杂志上写文章批评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他组织中国留学生上街游行,声援国内,发表演说,散发传单……当时的驻德公使魏宸组对留学生的这种游行活动恨之入骨,他要求德国政府驱逐相关留学生。朱德的名字赫然列在第一名。记者从哥廷根市档案馆中调出了哥廷根中国学生会向警方申请一次游行示威的相关文件,包括哥廷根市警察局当时对传单审查后的存档。传单是一份蓝色封皮的小册子,题为《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介绍了“五卅惨案”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工人阶级悲惨的生活状况,阐述了中国人民反帝反殖民斗争的意义。在德期间,由于参加声援“五卅惨案”后上海罢工等革命活动,朱德曾两次被捕。1925年,因形势变化,他被迫离开德国,前往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他返回中国。
如今,在哥廷根大学中国学联的网页上,还可以看到朱德在哥廷根留学的简介。“他是(哥廷根)学联的第二任主席。他向哥廷根的人们介绍中国,努力让德国人理解和支持中国革命。”这也是今日哥廷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介绍自己母校时必谈的故事。中国哥廷根学联主席王佳雯说,在学生活动中总是会提及朱德的故事,他一直在激发着留学生爱国、报国的情怀。不少到哥廷根旅游的中国游客会特意前往朱德的故居参观,这里已成为德国的红色旅游点。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孔子学院名誉院长、汉学家余德美有多篇论文专研中共在德的早期革命者,也曾带领不少中国学者一同回访这些革命者居住过的地方。她告诉记者,在孔子学院的课堂中,现在仍会涉及这些中国革命者在德国、在欧洲求索的相关内容,这是中国革命珍贵的历史片段。余德美说,朱德留学期间是德国魏玛政府时期,各种政治思潮在德国激烈碰撞。通过在德国的学习生活,朱德了解了当地政治组织的斗争策略、宣传技巧以及一些德国军队的相关知识,这对他日后的革命生涯有不小的影响。德国柏林普鲁士协会名誉主席福尔克尔·恰普克说,朱德留学时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积贫积弱,在世界舞台上没有什么地位,正是如朱德一般的革命者一代一代的奋斗,成就了新中国,成就了今天富强的中国。“他们在把一个国家向前推进。”
来源:2021年6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