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敬:肃宁这个老人在工棚创作出25万字文稿
这个老人叫王书凯,今年64岁,肃宁县寨南村人。从2020年开始,他趴在工地看料的小屋,无惧酷暑严寒,忍受蚊虫叮咬,克服一切困难,历时七个月写下25万字文稿《匹夫责无旁贷》(暂定篇名),着实可敬。
王书凯年轻时就爱写东西,肃宁县老文化馆偶尔有举办文学讲座类的学习班,他每次必听,也等于是“老业余文学爱好者”。他也写过一些东西,但是没有变成过铅字,这是个遗憾。也是由于那时候发表文章的机会少,也许还有水平的原因。
父母在世时,他每常与父母闲话往事,父母说起他们那一辈人历经战火,民不聊生。父母讲的事他都记在心里,有时候就想着应该记下来。后来,在给父母立碑的时候,他就有了想法,就以父母为主线,把贯穿父辈几十年的经历、生活,写一个“东西”出来,用以纪念自己的父辈先人。
2020年,疫情开始,政府号召人们居家防疫。封村封路,人人都说“闷出犄角来了”,可是王书凯不觉闷,也不觉着憋躁,家里电视是网络电视,他把能搜索到的抗日题材的电视剧都搜来看。家人说他:“没别的事了,光看这个呀!”
想得多了,他也尝试找人聊一聊这个事。一个从部队转业的干部也在村里住着,王书凯就常和他念叨。那个人说:老六(王书凯小名),你一直老说这些话,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呀?
王书凯说对,我想写点东西。又问对方能不能给他找点资料,比如《县志》什么的。那个人一口答应,当即就给其战友打了电话。其战友建议他看《肃宁文史》,并说自己这就有,可以提供。于是,王书凯去政协要到了一套《肃宁文史》。这套《肃宁文史》他看了又看,特别是有关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肃宁的事。捋顺了一遍思路,王书凯就在家里开始写,按照自己想象当中的内容,一口气写了17集。
这个时候,他一个在铁路包工程的表哥叫他去工地帮忙看料。他说不行啊,我有个嗜好,我想着写个东西,也可以说是在搞文学创作,怕给你耽误了事。表哥说正好,我还怕你去了嫌工地枯燥憋闷呢,你就在那写吧,清净。
王书凯就去了,因为没有书桌,他就在工地趴着写;后来工程搬到了河间,他又在河间工地写。酷暑严寒,蚊虫叮咬,他一刻也没停下手中的笔。工程完工后,回到家接着写。历时七个月,勾勾抹抹,涂涂改改,终于初稿完成,25万字,53集,完全是手写稿,厚厚的订了八个大本子。
王书凯把文稿拿去给老教师易保和看。易老师就像看学生作业一样,一章一集的圈圈点点,一条一条罗列了意见,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有所批注。这也从另一方面鼓励了他。
每常和人谈起这个稿子,王书凯都很激动,他说王书凯说,这是一部电视剧的初稿,名字暂定《匹夫责无旁贷》。主要是想记录一下肃宁县在抗战时期的民情、民生,也是想体现“党指挥枪”的原则与思想。里面以父母为主线,写了肃宁不同的人物从抗战时期一直到解放的生活、经历,思想以及改变等等;里边还夹杂了一些比如红白喜事等民俗、乡间常见的事物,和人民的生活习惯等等。王书凯说自己文笔不怎样,写的这个东西就像“臭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别人也许看不上,但是对自己来说,也算是对父辈的纪念。他自己说:虽然我写的东西在别人眼里不算什么作品,文笔也很罗嗦,但是常说“树碑立传”,我把这个“东西”写成,就当给俺爹俺娘立碑树传了。
说起给爹娘树碑立传,64岁的王书凯老人热泪纵横。 其实也不光是给爹娘立传,也是给那个时代、那一辈人立传了。
难得!53集,25万字,8本厚厚的手写文稿!文笔暂且不论,情怀实实堪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