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德宁回忆李清泉

2014年5月5日,我们采访了章德宁,请她谈对文学编辑家李清泉(1918——2010)的印象。章德宁曾任《北京文学》杂志社社长,已经退休。

邢:我们想请你谈谈在《北京文艺》与李清泉共事的情况。

章:当时我20多岁,杂志社里其他同事,至少比我大10岁以上。你们和我联系采访有关李清泉的事,我本想再与老同事们沟通沟通,共同回忆一下,后一想,如果兴师动众,最后采用不多,也不太好。就先尽我知道的说一说。

1971年北京市恢复文学期刊,叫《北京新文艺》,1973年3月改成《北京文艺》。1976年9月,我从北大毕业,到北京市文化局报到,分配到了《北京文艺》。我去的时候,毛泽东刚逝世,一楼的一个大房间里设了灵堂。我最初的工作,就是组织悼念毛泽东的稿子。没过多少天,“四人帮”粉碎了,开始上街游行。我们又去约拥护打倒“四人帮”的文章。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文坛面临着大转变,大家都有特别多的期待,期待文学有所作为。我刚去的时候,刊物负责人是张志民,过些时候,他就搞专业创作去了。继任负责人是谭谊。自1966年老舍去世以后,《北京文艺》没再任命主编,从1971年到1981年,都叫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李清泉是1978年来的,也叫负责人,直到他调走。1980年10月《北京文艺》改名为《北京文学》,1981年杨沫任主编,王蒙、苏辛群任副主编。

我当编辑之后就参加约稿。当时自然来稿相对较弱。

李清泉来之前,也有传闻,听说他是延安鲁艺的,当过《人民文学》编辑部主任。我们编辑部大办公室,有个三人沙发,他来的那天,坐在沙发正中间。我印象他穿着黑色中式衣服,当时是秋天。大家希望他说点什么,也想看他说话有没有水平,这是下属对领导常有的期待吧。但他话很少,没有通常的空话、套话、废话。记得他只说了几句话,讲到以后稿子怎么给他,程序如何如何。我的第一个感觉:他很务实。

以后的共事中,他也很少谈业务以外的事,没有组织过什么政治学习,也没有做过给别人看的表面文章。和编辑交往,就是谈稿子。他会到你的桌边,问你在看什么稿子,编什么稿子,手头有没有好稿子,或者告诉你,去找谁约稿。

我当时是最年轻的小编辑。他刚来不久,赶上共青团十大召开,一些“归来”的作家列席。比如王蒙他们,右派问题还没有改正。我很看重这种机会,就到会上去约稿。我向王蒙约稿时,他手头有两篇,一是《脚的问候》,一是《南京板鸭》,都有反思的意味。我把稿子拿回编辑部。我们是责编一审,经过二审,终审才是李清泉。但他不是在那里等稿子,谁手里拿到什么稿子,他很快就会知道。他比较看重的稿子或作者,不会等二审看完了才看,也许他会同时看稿,表明态度,尽快处理。所以,我10月份拿到稿子,12期就用上了。这是王蒙在《北京文艺》第一次亮相,从此他和《北京文艺》有了较好的关系,他较好的作品就会考虑我们。在这次团代会上,我还见到了南京作家方之,并拿到他的小说《内奸》。

邢:《内奸》是你约到的?

章:是的。那次会上不是认识了王蒙吗?他知道我想多约些稿子,就主动和我说,方之有篇小说,你可以去找他约稿。

我找到方之。他第一句话就说,我的小说,你们可能不敢用。我问,为什么?他就给我讲了小说的大概内容,故事正面描写了抗战时一个正直的商人。然后问:你们敢用吗?

邢:当时方之多少岁?

章:50来岁。他明确告诉我,给过其他杂志,都不敢用。我说,我觉得这篇小说不错,但我是小编辑,不能拍板,得拿回去向领导汇报。他说,那你就先向领导汇报。如果领导觉得可以,我再给你。

邢:他是从南京来开会,身上就带着稿子?

章:好像是列席会议,确实带着稿子。我赶快回去向李清泉汇报,李清泉让我拿回来看看。我又返回去向方之要稿子。我拿回小说自己看了,又给小说组长赵金九看。这篇小说突破了文革中流行的“三突出”原则。我们都觉得发表不应该有问题。当然,拍板是有风险的。李清泉拍了板,同意发表。小说在艺术上不是没有缺欠,我们还让方之改了一稿,他改得也不多,最后发表在《北京文艺》1979年第3期。今天看,《内奸》艺术上也许并不完美,但那个时候第一次以非工农兵形象为主人公,确实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小说的意义在于,突破了“文革”创作理念的束缚。发表以后,影响很大,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邢:《北京文艺》能发方之的小说,魄力不一般。

章:我觉得,当时很多稿子,如果不是李清泉,是发不出来的。这里面有胆识,也有艺术眼光,李清泉两者兼备,他会权衡作品的价值。他的水平,不是所有的主编都具备的。

丁:他当时不主持政治学习,是不是因为他的人事关系还没有来?

章:他正式调进来以后,我印象中也没有觉得他抓过多少政治学习。他心里很明白,什么是真正重要的。过去我们编辑部的工作四平八稳。李清泉来后,每期都有引起全国关注的好作品。每期都有!他主持《北京文艺》不到两年,一下子提升了《北京文艺》在全国的地位,发表了许多传诵一时的小说名篇,如方之的《内奸》、汪曾祺的《受戒》、王蒙的《风筝飘带》、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等等,发现、扶植了很多后来在文坛有影响的作家。他提出,对有潜力的作者实行“集束手榴弹”的办法重点培养,着力推出的作者有张洁、陈建功、陈祖芬、理由、王安忆、张宇、张辛欣等。因为每期都有好作品,就吸引了更多好作品涌到我们刊物,《北京文艺》成为当时文学界公认的名刊。

丁:你能讲一些和李清泉在一起工作的故事吗?

章:李清泉是个有魄力、有胆识的人,我觉得他领导作风很民主。他经常组织编辑部讨论作品,形式不同。有时一篇小说,大家要传看一遍,每个人都在后面写上自己的审稿意见。有时为一篇作品,小说组或全编辑部的人坐在一块儿讨论,他让每个人都发言。我相信他对这部作品是否刊发已有想法,但他希望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他想了解大家的想法,并用这种方式,达成艺术共识,确立《北京文艺》的艺术标准。对编辑队伍的培养,他也很有想法。我们讨论过的作品有的发表了,有的没发表。比如《受戒》,据我了解,编辑部多数人认为这篇小说很好,可以发表,记得那时的小说组长周雁茹赞叹说,这篇小说写得太好了!可个别老同志有不同意见。小说在领导班子中讨论过,我看到了他们每个人的意见。最后承担风险拍板的还是李清泉。还有,史铁生的《午餐半小时》,是我拿来的稿子。李清泉要求全体小说组的人讨论,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讨论结果有的反对,有的支持,最后决定不用。

邢:李清泉的意见是什么?

章:他倾向不用。我觉得他不会受别人意见左右。肯定是他个人觉得应该放弃。

丁:1980年我第一次见唐达成,和他谈到《午餐半小时》,他也不以为然,觉得调子太灰。可以想象,他们都是刚改正的右派,艺术理论背景差不多,对现实的感觉也相似,看法可能相同。

章:李清泉的理由也是调子太低、太灰暗。李清泉是卓尔不群的编辑家,我非常尊重他。但他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局限性。之前我还送审过史铁生另一篇稿子,叫《之死》。史铁生早期的几篇小说都写在一个本子上,我从中挑选了《之死》,并帮他抄在《北京文艺》的稿纸上送上去,但没有采用(后来《当代》杂志刊发了,改名为《教授和他的夫人》。这是史铁生的处女作。之后,我又拿来史铁生的《午餐半小时》,又没采用。我可以理解,人们观念的开放也是逐步的。

丁:他们那一代人接受史铁生,是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发表以后。

章:我认为他的《午餐半小时》写得最好。我们编辑部还讨论过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李清泉来之前,我们已经发过她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这篇稿子曾被《人民文学》退稿,我们编辑部一致看好,就发了,还获得当年的短篇小说奖。因为我们发了张洁的第一篇小说,所以,《爱,是不能忘记的》她也给了我们。这篇小说,正面写了婚外恋的情感,我还记得有些句子写得很诗意,特别美。编辑部产生不同意见。不同意发的人,有的是怕发表了会形成对婚外恋的肯定和鼓励;有的是出于对张洁个人隐私的保护,怕给她带来麻烦。几个女编辑都很喜欢。最后还是李清泉拍板。我记得他同意发表的理由是:这篇作品对于净化爱情是有好处的。他力排众议,话说得挺智慧。至今这部作品,仍然有它的价值。

邢:这篇作品,引起了长时间的讨论,影响超出了文学界。

章:李清泉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作品没发表之前,他已经预测到会产生什么影响。他有时要配同期评论,有时要求刊后有重点评论,他会提醒责编去找谁谁写作品的评论。他的智慧还体现在,如何把一颗明珠安排在适当的位置。比如《受戒》,他就安排在第四条。反映主流的东西,放在前面,降低了刊物的风险。

李清泉是敢于担当的人。有时名家的稿子需要退,编辑感到为难,他会主动拿来,亲自写退稿信。这样的事,不是一件两件。得罪人的事,由他来做,这很不容易,李清泉受过挫折、磨难,他知道这里面的利害,但他不怕得罪人。不像有些人,得罪人的事推给别人,讨好的事自己干。这一点很了不起,除了他的艺术水平、政治胆识,他的人格魅力也让我难忘、佩服。

邢:我电话采访了《北京文艺》资深编辑陈世崇。他讲了两个例子很有意思。说到写退稿信,有一次李清泉是写给北京市作协一个党组成员。他说李清泉写得很直白,大意是“这不是小说”。陈世崇有一次责编了戈觉悟的小说《女儿未婚》。第一次提交上去,一个领导小组成员说不能用,退了回来。陈世崇觉得他的理由不充分,第二次提交给另一个领导小组成员,又退回来。陈世崇觉得这个领导的理由也不充分,就第三次提交上去,第三个领导小组成员也退了回来。他第四次提交,到了李清泉手里,也退回来了。即使如此,陈世崇仍不甘心,又第五次提交上去,并说,你们的理由不能说服我。李清泉决定,让小说组的人都看,每人都写出审稿意见,少数服从多数。结果审稿意见就写了20多页。最后,同意发表的比不同意发表的少一票,还得给作者退稿。陈世崇说,我尊重大家的意见,写退稿信,但我仍保留我的不能退稿的意见。后来,这篇小说在《朔方》发表,得了本刊小说年度奖。据说,北京出版社同仁听说了这件事表示,这最能体现李清泉的编辑风格。让陈世崇感动的是,之后李清泉并没有觉得他很犟,反而对他特别爱护。还和陈世崇谈了几次,让他到评论组。陈没有去,李清泉仍鼓励他好好干!

章:在编辑中,也有人怕他,觉得他处理稿子,有时比较霸道。可能个别老编辑,思维比较传统,一段时间发不出稿子,自然很难受。李清泉敢拍板,让他们感到武断。他坚持艺术标准不讲情面,对稿不对人。

邢:也就是他这种老资格,才能做到对稿不对人。中国是人情社会,一般人做不到。

章:其实你这么做了,也可以。只是很多人不愿意去试。还没有做就去猜想结果,而李清泉真的不计结果。虽然他来的时间不长,好稿子就向这里涌来,在别处这是个缓慢的积累过程,而李清泉让一个平凡的杂志很快上了台阶。

有一篇来稿很一般,但作者是杂志社的老朋友,对杂志做出过贡献。发不发这篇稿子,编辑很为难。李清泉明确表示:“对作者的报答,可以用其他方式,不能用发表稿件来交换。”这是一种艺术态度,非常可贵。他讲话很直接,不讲人际关系。不喜欢别人在他面前播弄是非。他主持工作时,编辑部里没有人搞是是非非,只讲稿子,形成了一种健康、民主的艺术空气。

李清泉坚持艺术规律、坚守艺术准则。他主张好稿至上,尽量还文学以单纯,减少政治因素的干扰,排除人事上的干扰。他主持刊物的年代,派性、人际关系挺复杂,他始终坚持文学就是文学,不要掺杂文学以外的是是非非。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他对读者、对文学是负责的。他能让每期都有好稿子,杂志刊登了不少能在文学史上留下来的作品。他主持《北京文艺》时,“文革”刚刚结束不久,是他让杂志走向了辉煌。

丁:回过头来看,作为文学编辑家,他的成就只是两小段,一段在1950年代的《人民文学》,不到一年;一段在《北京文艺》,不到两年。他再回到《人民文学》,就不行了。

章:当时,我们特别舍不得他走。大家欢送他的那顿晚宴后,我送他回家,问他为什么非走不可?他说,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他是在《人民文学》被打成右派的。

邢:其实这种想法有些迂。以他的阅历,应该知道,做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区别。在《北京文艺》是他说了算,到《人民文学》就不行了。

章:后来他也有些后悔。他在这边没有阻力。他也不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按说以《人民文学》的地位,他应该更有作为,而恰恰到了那边,不如在这里有作为。

他在《北京文艺》不到两年,奠定了一种编辑伦理、编辑文化。让我们的编辑有所传承。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编辑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还能创造些什么。他以一已之力,改变了编辑部的局面。他的价值观、艺术观、包括怎么做人,给我们当编辑的人树立了一种楷模。他倡导了我们的方向。他的胆识、眼光,他创造的那种小环境,不是任何一个领导可以做到的。他是我最敬佩的屈指可数的编辑家。最重要不是拍板发了多少作品,而是他留下了什么精神价值。我对他心存感激,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就遇到他,我真是特别幸运。我觉得,在他领导下工作,心情舒畅,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尽可能的伸展、发挥。作为年轻编辑,他对我即放手又信任。那段时间我编辑过几篇全国获奖作品,都来自他的支持。他不拍板,稿子可能就退掉了。他 的支持,让我得到了自信,确定了我的艺术标准和价值取向。之后的很多年,当我也成为《北京文学》负责人,主持工作之后,我只向往三点:一、像他那样为文学尽一己之力,办一个好的刊物;二、创造一个好的小环境;三、希望大家尽力了,也生活好。

(0)

相关推荐

  • 昨夜的星辰已经坠落

    [昨日编辑佳话] 牛汉是诗人,也是一位很负责任的编辑.在主持<中国>杂志时,他从自然来稿中发现了当时还籍籍无名的业余作者残雪的<黄泥街>,觉得很好,给发了:残雪的另一篇小说&l ...

  • 2020年《中国铁路文艺》第8期封面、目录、投稿邮箱

    <中国铁路文艺>杂志是由中国铁路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铁道出版社联合主办,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直接管理的国家一类期刊.2006年起,<中国铁路文艺>经北京新闻出版局批准,改为 ...

  • 《浑浊的祖厉河》——“千里马”与“伯乐”的回忆 || 作者 王家达 孙志诚

    按语:<浑浊的祖厉河>,会宁第一部长篇小说,随着该部小说的出版,作者孙志诚先生成为地方文坛旗帜性人物被怀揣作家梦想的诸多当地城乡青年顶礼膜拜!30年过去了,作为细耕匠作该小说的" ...

  • 黄文山:岁月如歌——编辑部散记

    岁 月 如 歌 --编辑部散记 作者:黄文山 2012年10月,我离开服务了37年的<福建文学>编辑部,从满头青丝到华发飞巅,仿佛只是一夜之间.但我已把人生最主要的年华留在这里,一张油漆已 ...

  • 朱文杰:魂牵《铜川文艺》四十年

    黄堡文化研究 第239期 魂牵<铜川文艺>四十年 朱文杰 1973年创刊时的<文艺新作>,封面为耿建创作的国画<矿山晨曲> 上世纪的1973年,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拐 ...

  • 【名师名家名人坛】戴長鑫小小说《送稿人的文缘情》

    送稿人的文缘情   小小说   文/戴長鑫   一   他在门卫室登记后, 他走进了这幢别墅建筑楼. 一切如旧, 一切都是老样子. 他沿着半环形的楼梯上去了. 他挺感慨, 三十多年过去了, 这楼梯的扶 ...

  • 【名家忆名家】王西兰丨我的西戎老师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 且写作,你就是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王西兰,男,1948年生,山西永济人.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职称.曾任运城市文联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山西 ...

  • 舒晋瑜/著名作家墨白的138封退稿信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墨白(1956-)河南淮阳人,当代先锋小说家,剧作家,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开始在<收获><钟山><花城><大家> ...

  • 莫言:40年前我是这么“出道”的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莫言. 今天我想来聊聊,40年前,我是怎么"出道"的. 点击下方视频 看看我是怎么"出道"的

  • 张从振:感谢你们,我的文学老师|散文

    郑友贵:小草记得我的身影--给先贤. 药圣李时珍的献诗|诗歌 文/张从振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人这一生中值得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太多,首先要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抚育我成长:其次要感谢妻子,与我组建了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