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赵建荣先生敲边鼓

遵化的赵建荣先生和我属于神交,至今未能见面,最近老先生在《食用菌市场》公众号上写了篇文章,有些内容感觉略有不同看法,不一定是赵先生疏忽,而可能是赵先生的身份不能像我这样无所顾忌,所以俺起兴要敲敲边鼓,把赵先生文章一些没有震动的部分动一动。

赵先生也用了“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这几个老套词汇来形容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并用它解释为什么很多其他暴利行业的投资者会蜂拥而入。这个恐怕不是事实,任何行业都存在饱和及利润平面化。在食用菌工厂化还是比较高利润的时候,投资就不算少,等到投资不是问题的时候,效益就不高了。至于周期,比起工业来也长很多,中国食用菌工厂化最缺钱的时候,房地产矿产都比这好得多,所以那时候没有谁看得上食用菌工厂化,而星河也就是那时候才真正是赶上了黄金时代。所以2010年前后的食用菌工厂化投资热,不是因为这三个虚拟优势,那些老于世故的房地产和矿产老板都知道饱和意味着什么,但人家的强项是“与政府打交道”,而之前的房地产和矿产暴利盛宴已经接近尾声,所以盯着“补贴”而来才是主要问题。

当然,业内的这老三套忽悠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虽然有了投资热,却没有生产热,许多投糊涂了的已经葬身菌海了。而在生产也开始热起来之后的时候,还居然前仆后继的,则基本上算是被这三条忽悠晕了的。

所以食用菌工厂化投资热纯粹是政府和奸商的一次野合,生存者多感悔之晚矣,这老三条早就被现实扔到爪哇岛去了。

数据、关于食用菌工厂化企业的具体统计数据,我不必任何调查都可以想象有多不靠谱。赵先生引用这些数据本身是不构成问题的事情,但赵先生忽视了几点:

第一点是统计数是包括了新进与已退的合计,所以,实际上单纯退出的企业数量不止103家,因为很多企业恰恰是“因陋就简”,所以建设周期很短,当然寿命也很短。

第二点是忽视了靠政府持续输血的一大批虚假运营企业,这当然一个是地方政府必须为了面子而撒币,另一方面是许多老板确实善于从政府淘金,这种企业有可能是没有退路先想方设法熬,指望熬到别人不干,市场缓和。也可能是被政府套牢不得不继续生产,这种淘金的主要方式是各种“研究创新项目”,当然不是真的啦,真的那么多创新就不用混到靠政府输血。

第三点是真的有很多工厂化小企业没有进入统计,因为这些企业既不靠政府,也不参加各种活动,默默地干着,也默默地关闭。这些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地方政府也看不上,它们的老板也没有路子傍上政府的大腿。

赵先生对专家的批评和说法,当然是基于他的经历和概念,不过赵先生自己也是专家啊,这个事情笑笑可也,是不是专家不能套条件,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学历经历都不足为凭,是骡子是马遛遛就知道。关键是政府拉哪一个去遛,没遛的就肯定不是专家,遛过的不一定都是专家,而是专家的能不能经得起真遛?这就一锅粥了。

最后一点,洋土之争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设备设施投入,反对贪大求洋固然不错,要因陋就简更受老板欢迎,但贪大求洋和因陋就简这两种态度恐怕都不科学。

贪大求洋是因为洋玩意的可靠性比国货肯定好,不然偷马桶盖的理由就不成立。不过有时候有的可靠性不是主要矛盾,或者有些可靠性用不着,比如菇床架寿命比菇房寿命长,就是没有意义的事情,还有一般辅助性设备,土产的性价比更高,所以贪大求洋是理论上正确实际上有错。

那么因陋就简呢?很不好意思,这显然算是急功近利的表现,记得赵先生和我都熟悉的梁枝荣梁博士的著名观点:开放接种,有时候也不灵的。将就可以与稳定可靠是两码事,真的搞工厂化,该绝对保障的东西,是因陋就简不得的。因陋就简是理论上错了,实际上要慎行!

所以,因陋就简根本不能成为原则,真正的原则是,搭配好,够用,可保同步老化替换,不妨碍持续生产。

关于持续生产,这是以后要写的一个题目,叫食用菌微生态讨论,这里就预告一下。

没有经过赵先生同意,就这么说三道四显然不好,不当之处请赵先生原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