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说食用菌培植关键技术

我是挑刺党,不怕人挑刺,今天这个题目一定是要被人家挑刺的:你平常不是说食用菌技术没有关键的吗,这会儿怎么又谈关键呢?

呵呵,题目不是关键,关键是内容,内容里就没有关键技术了,不过没有关键技术不等于不谈关键。

在食用菌栽培这个领域,有一个关键字,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也是高产稳产、健康优质的基础,这玩意就一个字:纯!

现代食用菌产业的肇始,就是从纯菌种技术问世为起点的。没有纯菌种,食用菌培植的保障性就无从谈起。不要用绝对纯粹的概念去对这个“纯”字进行理解,那连挑刺都不算,甚至不属于钻牛角尖,而是故意捣乱这个纯的专业意义。食用菌培植技术讲的纯,是指排除了干扰可能性的纯,不能像扯淡者说的,121℃并不能杀灭所有生物,所以纯菌种不纯。食用菌培植上的纯的意义,是指在食用菌生产过程的目标菌种生活条件区间里,没有能够繁殖生长并发生干扰排斥的生物因子。

但是,毫无疑问,在生产过程里始终保持这个“纯”字是做不到的,至少在完成菌丝体培养后,必须回到自然条件。所以,这个纯是指菌丝体培养及之前的时段的要求。而对于这个过程,我们又可以非常清晰的以接种操作为界限来,即接种前和接种后。

另一方面,保持“纯”的难度,给我们的提示是,不要谈“纯”,而要谈“纯度”,当然这就是“纯的程度”,换成“纯度”概念以后,我们就可以比较了,同时也就对技术有一个衡量标准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理解“纯度”比较,就能够理解食用菌培植过程里,每一个细节技术的操作水平和方法比较。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农民“土专家”,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土方法”的优势,其实,这是一个性价比的问题,当提高纯度的代价超过终极效益提高部分的时候,选择“土方法”不是“土方法”更好,而是“土方法”比较划算。

新形势新政策新环境下,这种优势是会出现变化的,比如扶贫政策带来的免费投资,比如劳动力价格上涨,都是导致“土方法”优势渐失的因素。所以,任何无依据的坚持“土方法”的理由都是不成立的。

站在后期工作的角度,纯度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一方面是纯度意味着对原料的利用率,有没有或者有多少竞争的浪费,另一方面就是病虫害问题,绝大多数病虫害都不是食用菌本身直接导致的,而是因为纯度不够,杂菌带来的食性专一虫害如螨虫,杂菌产物造成菌丝伤害弱化甚至致死食用菌菌丝,一些针对性的病害,其实也是趁虚而入,都是在食用菌菌丝自身状况不佳时才会出现问题。

杂菌还有影响品质的作用,而且不仅是内在品质,甚至外在都会表现,畸形率与杂菌也有关系,至于菌丝健康度影响到病毒感染乃至出现特殊畸形表现,都是常见的问题。

纯度问题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的区别,人们一般用显性表现去判断效果,但是没有人注意或者提及隐性污染与基础路线的关系。简单的说,如果采用净化环境操作与半开放操作接种,即使显性污染一样,隐性污染的可能性绝对是半开放的更高。所以,不需要显性污染数据也不能使用显性污染数据去判断技术模式的优劣,而应该从原理角度看待。许多好的技术模式结果不佳,要么是设备设施在设计建设中留有缺陷影响,要么是操作不规范不严谨。

某些经验主义者用这类异常情况去说明“土办法”更好,当然只能当笑话听,但如果老板请一位精通“土办法”的人去使用优越设备条件,那就不是笑话而是悲剧了。这种情况贵州最多,因为那里敢说敢吹的冒险家多,听着就很牛。

然后我们必须谈谈接种前,那就是菌种制作、销售、采购、运输、储存,都必须同样秉承保护并努力营造纯度的原则,可惜这方面各行其是,很多东西不是全程监督根本没办法判断,所以我们不得不说:菌种行业是卖人品而不是卖菌种的。国内绝大多数菌种卖方,都是采取离场不负责的原则,这里面既有不愿意负责的因素,也有确实难以负责的因素。

要做到优良的食用菌生产,纯度是不二的关键,实现这个关键只有原则没有要点,那就是所有细节都无法忽视。只有所有细节都围绕纯度做文章,才是可以称得上关键的技术,否则,都是扯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