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难解的问题:如何实现教-学之间信息传输的"双向耦合"

育邻梦

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构成一个网络时,若其中某一电路中电流或电压发生变化,能影响到其他电路也发生类似变化的现象。

教育辅助孩子从生物自由人蜕变为社会自由人,教育工作本质上要求学生能够听懂+理解老师教授的知识、老师能够理清+解答所面临的成长问题,即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信息传输"双向耦合"。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最基本的工具,通过它人与人之间才能达成高效能的协作互助。虽然,人类社会中同种语言文字书写符号相同,但若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使用却有表达不同的寓意,比如千金、小姐、少爷、先生等词汇古今寓意就相去甚远。因此,人与人之间实现完整信息交换的根本不在说者讲了什么,而在听者听到+会意理解得到了什么信息。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人际交往通常追求对等,比如财富权益、社交地位、文化层次等等。然而,教育工作着实是个例外,它要求鸿儒【老师】与白丁【孩子】之间实现信息传输"双向耦合",即引导孩子在生活技能与知识文化素养方面向老师看齐甚至超越老师。《名贤集》: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教/学活动中,话不投机则实为常事儿,老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很可能难以真正理解、学生提出的疑虑老师通常又觉得幼稚。

课堂将知识能量传递给孩子们

人类社会文明成果是人们根据生产劳动、生活实践将特定现实物质的形态+性质+功用提炼汇集成抽象的符号+发音+寓意,个人智慧实际上是自然物质与人类文明成果长期对应之后在大脑中形成的“条件反射”,即看见某物就想到这种物质的文字符号+读音+实际用途、见到某种特定符号/听某种特定发音就能联想到某物。教育工作本质上就是以老师的讲解示范在每个孩子的心目中架一座桥,将特定现实物质与对应的人类社会文明成果链接起来。

太阳,为什么它如同一个圆盘挂在天空中、为什么我们先看见亮光后看见圆盘、为什么太阳照耀的地方会更加温暖、为什么太阳光下的物体会形成影子?月亮,什么是月亮、它什么时间出现、它为什么会有不同形态、阴雨天为什么见不到它?星星,为什么我们在有空中看见的无数个亮点叫星星、白天星星去哪儿了、它们会不会掉落到地球......这些是人类一直在研究也取得了大量文明成果的天文知识,也是孩子们询问为什么最常见的话题。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类与其它动物生命最大的区别就是拥有最旺盛的求学欲望,每个孩子都希望通过模仿学会他们所见到的所有生活技能、通过劳动得到所有美好的营养补给;受地球引力作用,柔弱的水体会自觉向低洼之地渗透、聚集。现实生活中,知识就是浸润每个孩童茁壮成长的甘露,只要环境适宜孩子们定会自然欣然畅饮。

山体落差太大就会形成断崖绝壁、河水向下落差太大就会冲刷河床、短时降雨太多就会形成洪涝......教育“承贤启智”,其本质是借助人类业已成熟的文化智慧成果浸润孩子们的童年心田、是用漫长的贴心陪伴实现教【老师】-学【学生】智慧"双向耦合"。所以,教-学必须像架设桥梁、修下穿隧道那样预设缓坡,为教-学之间信息传输的"双向耦合"留足缓冲空间。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