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掰药片”,儿童用药困局如何解?
“徒手掰药片”“药片捣成粉”“冲剂减一半”……相信不少父母在给孩子喂药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儿童用药剂量如何精准拿捏,确保用药安全,成为父母们的难题。在这背后,是儿童专用药匮乏的困境。
“我国的化学药品制剂中,专供儿童使用药物的药物少之又少,适宜儿童的剂型、规格也非常缺乏,尤其是低龄儿童、新生儿用药普遍“成人化”。近年来,每年两会基本都有代表委员提交(指出)类似议案、提案:儿童用药靠手掰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2019年,湖南一位5岁的儿童因身体过敏服用抗过敏药物,医嘱上写的是吃3/5,但孩子的爸爸误以为是吃3—5片,给孩子一次性喂了5片药,导致孩子昏迷不醒而被紧急送医。无独有偶,2021年初,河南一位6岁大的男孩也因为过量服药而造成药物中毒。
儿童专用药匮乏问题,根本上需要从药物研发、生产上解决。但从全球来看,儿童用药适宜的品种、数量、剂型都是相对较少的。这与儿童药物开展研发、临床试验成本较高紧密相关,也与儿童本身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疾病进程特点有关。
不同于成人药物,儿童药物面对的人群数量较少,市场需求远不如成人药物,但研发投入多、要求高。同时,受限于家长让儿童参与临床试验的意愿,儿童药物开展临床试验较难,收集数据难度更大。
“手工拆分剂量准确性难以保证,由于大部分药片、胶囊没有分剂量标识,特别是1/3、1/5、1/7等分劈属不规则分劈,更不容易把握剂量,而低于1/5片的分劈也不好操作,且分剂量越小,结果偏差也越大,治疗效果可能受到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升高。”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主任药师黄富宏向记者分析,由于缺乏相应管理办法,各地儿童用药分剂量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
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王晓玲主任领衔的全国儿童药分剂量课题组全国调研发现,手工操作容易造成药品浪费与污染环境,由于儿童药分剂量后存在大量药品结余,造成剩余药品及药品包装浪费,处理不当可能会对土地和水源污染,对整体生物链影响,同时有流向社会,被不法分子重新贩卖风险。
不久前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0—14岁儿童有25338万人,占总人口的17.95%,儿童的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国家未来。我国历来重视儿童用药的保障供应工作。
从印发《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对保障儿童用药提出具体要求,到成立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指导儿童药品的审批及使用;从要求加强医疗机构儿童药品配备,增加儿童用药的可及性,到对儿童药品实施优先审评审批等,陆续制定3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我国儿童用药情况逐渐改善。2019年,我国医保目录调整中通过常规准入新增儿童用药38个,2020版医保目录中儿童用药的保障力度在逐渐加大。这些政策极大鼓励了我国儿童药物的研发,推动儿童药物品种、剂型、规格逐年增加,提升了儿童用药的安全性、依从性、便利性。
除了这些政策的落地,王晓玲、黄富宏建议,相关部门应该联合制定出台《儿童用药分剂量管理办法》,确保儿童用药分剂量药品准确性、稳定性。推动国内儿童用药个性化调剂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
同时,借鉴国外经验,突破现有政策限制,探索药品流通使用新模式,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允许制剂中间体、药品大包装在医疗机构使用,方便医院药品分剂量。由于儿童用药分剂量在国内儿童医院普遍存在,在药品零差价销售,无药事服务费现状下,建议制定儿童用药调剂费,纳入医保付费项目,体现专业服务价值和医院分剂量成本支出。(记者王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