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旅行杂志》做了一期“无锡·镇江·扬州”之旅
1952年,为了赶在春节之前出版一期“新年刊”,《旅行杂志》的编辑们日夜加班的赶稿,以至于校对工作做得疏漏甚多,印刷好之后,又检查出好多错误,只好在封面后面加一页“正误表”。
除去这些瑕疵,这一期的杂志仍非常专注那些与旅游相关的大小事项,印制精良的“新年号”,用丰富的海内外内容,介绍世界名山大川。
从1927年创刊到上世纪50年代停刊,这二十多年来,不管时局如何动荡,条件如何艰苦,《旅行杂志》始终能够如期送到读者手中。因为每一期都饱含编者的精心策划,诚意满满,所以深受读者受众的喜爱,收藏杂志的爱好者也非常多。
这本杂志的创始人,中国旅行社的创始人陈光甫先生很“凡尔赛”的表示,“这一点我至今犹引为快慰。”
这一期出刊钱,编辑部特邀了有“舟山一支笔”的丁智德先生写一篇关于长江下游的游记,丁先生去年刚跟朋友同事畅游了江南三座城市,很快他就交上一篇“无锡、镇江、扬州”的文章过去。
这篇文章,给我们留下了很珍贵的解放初期无锡、镇江、扬州三城资料,分享给大家:
01
丁先生的第一站,先到了无锡。
出了车站,丁先生马上雇了一辆黄包车,直奔惠山。
当时无锡的黄包车已经统一管理,不必讨价还价。只要坐上车子,告诉去哪里,到了以后,他就告诉你应该付钱多少。倘若你怀疑价格不准,那么可以索要工友(车夫)身上的价格册,册子上有每段路程应付的车价,这比解放前便利很多。
黄包车大都陈旧,但工友们积极性很高,奔跑速度惊人,尤其在下桥的时候,乘客往往要吓出一身冷汗。
惠山风景依旧,泉水清冽。丁先生一行先挑选了一个舒适的茶座,休息一下,然后鼓勇爬山。新雨初晴,天气明朗,山路清洁可爱。由于爬山吃力,路途中的景色又比较乏味,中途有几个人就放弃了爬到头茅峰的企图,半山之间就休息了。丁先生和四个朋友辛苦的爬到头茅峰,发现山顶上也只有一座枯庙而已。
本想一鼓作气爬到二茅峰和三茅峰,但听来回需要两个多小时,丁先生一行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这时天空又飘起了小雨,他们立即就决定下山了。
山顶上远眺无锡全景,太湖的风帆片片,壮丽之至。
晚餐以后,游无锡公园。
第二天一大早,丁先生和朋友们乘黄包车到西门桥下汽船停泊的地方,那边江面辽阔,往来船只很多。丁先生和朋友登上一艘叫“新福利”的汽船,这船是在上海托人预定的,一只船可以乘坐三十人样子,所以觉得蛮宽敞的。
汽船九点开动,出市区,沿五里湖到太湖边缘,远望峰峦起伏,湖水清澈见底。行驶不久,六十余孔的白色“宝界桥”已远远在望了。不久穿过桥洞,到达蠡园登岸。
蠡园的亭台楼阁,都是环湖建造的,气魄雄伟,可与西湖的庄园媲美,除了辟为管理人员办事处的游泳池外,其它地方都可以随意游览。
四、五十年代的蠡园。
从蠡园到渔庄,步行不过五分钟,但黄包车需壹仟元(新币一毛钱)。
渔庄内布置幽美,堆石为山,高下起伏,极尽曲折之能事,游客跑了进去,如不认识路径,很难出来,这样的建筑技巧,很令人钦佩。
中午势抵横云公园,即著名的鼋头渚所在,这里地滨太湖,怪石林嶙峋,气象万千,是无锡风景最好的地方。在湖边的巨石上,丁先生一帮文人感到这里就是坐上一天两天,也不会感到厌倦和寂寞,一阵阵的湖水,随风卷上石来,发出清激的声音。
丁先生一行的午餐安排在船上,菜肴很丰盛,个个吃得酒醉饭饱。这时船在湖中左右摇晃,他们泛起了饭后困,不过很快又重振精神上山游览了。沿途的游客多了起来,山腰沿湖的一家茶室,拥挤情形和上海的茶室无异。
住在梅园,但游玩过鼋头渚的他们,对梅园的游览兴致已经不大了,绕园一周后,意兴阑珊。
第三天,他们乘坐火车,来到了镇江。
在镇江乘汽渡到六圩,再从六圩乘汽车直达扬州。(1952年游客可以花6900元,新币六角九分/人,买到联运票,还挺方便。)
02
丁先生和朋友们一直居住在浙江,都是第一次看到长江景色,所以非常兴奋,船上有人跟他们介绍:
右边在江中的就是焦山,旁边白顶子的就是鸟粪山,与岸相连的就是北固山、甘露寺,左边有宝塔的就是金山。据说金山原是悬在江心,现在非但与岸相连,且长出一条长长的沙滩,横在江中,几乎把长江划分为二,大自然的变化真非凡人能想象啊。
渡船一点五十分开行,两点三刻到六圩,搭上汽车,立即开行,中途稍在施家桥稍停外,于三时半到达扬州。
扬州在沪宁路未筑就以前,因有运河连接南北,确曾繁盛一时。自铁路通车,运河失去运轮孔道的效用,扬州就一天天的衰弱下去。解放后,人民政府努力生产建设,大力展开城乡物资交流,扬州的市面,才渐渐复苏过来。
1951年的时候,扬州把古老的城墙完全拆去,利用城砖,环城筑了一条大马路,东西南北又筑了两条十字形的大马路,旧时扬州最繁华的街道也只有五六尺宽,但当下已经有了两丈多宽的马路,两边店铺也都重装门面,都市的初步条件已经完备,大家都觉得扬州很有前途。
卸下行李,已是下午四点,由于游兴甚浓,即雇船游瘦西湖,瘦西湖的游艇也已统一管理,丁先生一行八人,雇了一艘大船,讲明游瘦西湖的全部名胜,一起花了两万八千元(两元八角)。
1952年的扬州瘦西湖。
瘦西湖其实不能算是湖,只是一条港湾曲折分汊的河流,有的地方,河面稍宽,但因水草和浮萍满布,这种船既不用桨,又不用橹,只用竹杆来撑,所以行驶甚慢。
丁先生一行先到徐园,内部修理一新,亭台楼阁,有一条溪流将园子一分为二,跨过小桥,还有假山和亭子,可供流连歇息。
然后到法海寺,寺的东南角,有一座像葫芦形的白塔,据说藏着法海和尚的骨灰,在高高的葫芦肚里,开了一扇木门,并无石阶可以攀登,大概需用梯子才能爬上去。扬州地近镇江金山,对于法海和尚的故事颇为流传,丁先生他们也没太多时间做考究工作了。
五亭桥的建筑颇称雄伟,桥中是个大亭子,四角四座小亭子,桥下有十五个桥洞,夏天在桥上乘凉,或在桥下的桥洞内避暑,一定别有风味。
游毕回到船上时,已经六点多了,夜幕已从四面八方笼罩起来,虽然名满遐迩的观音山和平山堂已经远远在望,也只得中途折回。这时天色愈深,船上又没有灯火,四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好像孤灯漂行在汪洋大海中,中途船又搁浅,那里河水深只尺许,无法行驶,于是船夫赤着脚,跳到水中推行,很久才抵达岸边。
1952年游玩瘦西湖的人物,但不是作者丁先生一行。
自扬州南归,先在扬州汽车站上,买了通联票,可以从扬州乘汽车到六圩,汽船渡江到镇江(1925年的时候,从扬州去上海,要先汽渡到了镇江,要用黄包车拉到镇江西站,然后在乘坐火车到上海)
汽车到六圩江边时是六点五十分,头班渡轮要八点才开,时间上要浪费一个多小时,当时又没有智能手机可以刷X音,并且坐船到了镇江,还是要雇渡船到焦山,所以丁先生一行索性就在六圩江边雇了一艘帆船,直接驶到焦山,和船主谈好了雇船费用五万元(新币的五块钱),因为船大,丁先生又在江边拼了四个人上船,所以分摊下来每人只有几千块(新币几角钱)。
03
焦山耸立在江中,气势雄伟,气象万千,半山临江的一栋楼房,漆得红白分明,有古宫殿的气概。
焦山周围三里半,高仅数十丈许,山顶有已废炮台底脚两座,直对江心,堪称江防要塞。丁先生一行先游玩了定慧寺,寺内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古柏,传说可以治胃气痛,大家都来刮取树皮,结果大树一度被人刮倒。后来有沪上银行家多人捐资,另用木柱插入大树中心,再用铁圈箍牢,下面用白色大理石砌墙,所以还能保持到现在。
解放后,1950的焦山定慧寺山门。
丁先生他们看到,大树还有一枝能冒出绿芽。
各处碑石甚多,多为乾隆“御”书,这种封建社会的遗物,有什么保存价值呢?
定慧寺中有藏经阁一处,据说所藏经卷,是国内最完备的。以往金山寺也有一处,现已焚毁了。这里的经卷分藏在十个大木橱中,每个木橱有五十几个大抽屉,解放前常年有两百多寺僧在寺内研究佛学,现在已疏散了。丁先生他们都是文化人,唏嘘感叹,希望这些经卷能好好保存。
焦山全部大小寺庙,原有僧尼千余人,在苏北拥有庙产田地一万余亩,这个田地收入,足够维持他们不事生产的优裕生活。
解放以后,经过土改,僧尼生活发生问题,也开始从事生产事业了。1952年在留下的十九人中,有十二个可以生产,目前办了一个大众食堂,有荤素菜供应,并将僧房整理,提供游客住宿,每月只收宿费三万元(新币三块钱),膳食费中熟米六斗,茶水费一万五千元(新币一块五),被褥费一万元,总计二十余万元就可以住上一个月(新币二十多块钱)。丁先生他们觉得,如果要疗养年假,倒是可以到焦山来渡假,这里的性价比倒是很好的。
1950年代初期的焦山。
山上有古物陈列室,供游客参观,收费一千元,其中有清朝皇帝的衣服,年羹尧的战炮,铜鼓,写在竹简上的经卷,岳飞的笔墨,四块有山水的小石,明目繁多,丁先生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
以上食堂、住宿、以及陈列室的收入,都作为整理焦山风景区的经费。
04
离开焦山,丁先生一行还游了甘露、金山二寺,甘露寺是刘备招亲的地方,全部建筑都在山顶,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石碑,丁先生觉得未免形容甚过,实在焦山的景色比这里更好。部分房屋已被战火毁坏,现在重建中。
金山的大门,气魄雄伟,不愧为名山古刹,可惜进了寺庙,断壁残垣,凄凉不堪。
50年代的金山寺,原大雄宝殿位置
寺庙原是依山建筑,一步步的高上去,现在只留高处的一些小屋和一座宝塔完整,其余约五分之四的房屋已经被烧去。塔凡七层,可以直达塔顶,登高一望,长江如线,城内房屋,鳞次栉比,并可望见扬州法海庙内的白塔。
解放初的金山公园
金山寺内也有一个法海洞,相传是法海和尚修道之处。
寺外一里路远处,有天下第一泉,只不过像上海静安寺前那样的一个方池子,池中不断的有泡泡上升,但泉水并不清冽,徒有虚名而已。
1952年,正是新中国攒着劲要好好建设国家的一年,朝鲜战争和各种政治运动对国内影响很大,一时间无暇顾及国民的旅游和旅游业。
不过,民间的旅游活动也仍然在开展,只是出游者的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些原来的时髦阶层被清算不再有参与旅游的可能,但文化知识界,尤其是科教系统工作人员的出游,比过去多了许多。
所以,这本杂志里面,出现了好多页“金笔”的广告,可谓是定向人群投放。
这本杂志里有大约十多种品牌的“金笔”、“自来水笔”广告。
解放后继续在大陆出版的《旅行杂志》(该刊部分留在大陆的编辑重组了编辑部),稿件反映的都是对新政权的拥护,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赞扬。
投稿的也大多是文化人,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让人们看到了国家的发展,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力量,让知识分子得到了更多“思想改造”。
可惜的是,《旅行杂志》因为资金问题在1954年停刊了。不过一年后,中国青年出版社在1955年创刊了《旅行家》杂志。
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祖国人民,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旅行家》的主旋律。于是,《旅行家》取代了《旅行杂志》,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但因为五十年代末一些原因,《旅行家》在1959年5月停刊,让人非常遗憾。
如今中国旅游业的业态早已发生了巨变,回看这段历史,更让我们感到镇江陈光甫在中国旅游事业上远见和不凡。
另外补充一个信息,4月19、20日晚十点,大型文献纪录片《陈光甫》在镇江电视台二套《精品·纪录》栏目播出,这部纪录片是镇江档案馆牵头,镇江方面和央视发现之旅频道共同拍摄的,大家注意收看(或回看)。
陈光甫先生资料来源于镇江档案馆。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