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经方集合:胃痛4方,腹泻6方,腹痛7方!

肠胃病17首经方,其中,胃痛4方,腹泻6方,腹痛7方。几乎可以治疗常见的肠胃病,值得反复揣摩。

胃痛4方

1、人参汤又名理中汤(丸)

[方药]党参108白术108干姜108甘草68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胃寒。

献曝语:此方为我热爱和用于临床的第一经方,以后成为我治胃寒的专用方。胃有寒性胃炎和热性胃炎两类。所谓寒性胃炎,即简称胃寒。什么是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以至于不敢吃水果或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上述冷物,如果勉强饮食下去,出现的症状亦不一致, 有的胃痛,有的腹泻,种种症状,都是胃寒所致,服此方可痊愈。症轻者,三剂可愈。症重者,约30剂可愈,或者说可服至痊愈为止。一般症状,6剂左右可愈。所谓痊愈,即患者冷饮冷食后,胃亦无不良反应。读者注意,如服用日数过多,可能出现浮肿现象,这是甘草引起的钠潴留的副作用,停药后即可消除。不能消除的话,服经方五苓散可消。

1、陆渊雷氏云:'人参汤为太阴病〈即感冒的第四阶段)的主方,其症状为:心下痞硬,腹痛,上吐下泻。心下痞硬,且有吐者,是胃的机能衰弱,用人参、干姜可治。腹泻者,是小肠有卡他性炎症,肠内的容物未被吸收,反有炎性渗出物于肠管内流动,用白术可治。上吐下泻,再加腹痛,其急迫状况可知,用甘草可治。'又云:'太阴之症,腹内满,上吐下泻,食难下咽,有时腹自痛,说明其病为胃中虚寒,不能消化。残余之食物,发酵为气体,故使腹满,按之则软。上吐下泻,食难下咽,为胃肠病的是寒热通有之症,当于脉、舌、腹诊观察以辩其寒热。'

2、吉益南涯氏治胸痛云:'一位妇女,患胸痛已经一至二年。如发病,则不能饮食。强食后,则堵塞咽部,不能咽下,手足逆冷,心下痞硬,按之如石,脉沉紧。服此方数十日后,诸症消散,胃痛亦愈。'

3、大塚敬节氏治右上腹部痛云:1150岁妇女,体胖色白,肌肉软弱。主诉半年前右胁下疼痛,并有郁滞感。一周前鸡尾处疼痛,痛时其处坚硬,不久,有声音下行则痛止变软。以后多出矢气,全腹胀满,有明显之振水音,大便一日一行。至冬则手足冷与腰冷,小便频数。服用此方后,鸠尾清爽,身体轻快,精神良好。' ~

4、浅田宗伯氏云:'太田生女,素患痔疾,屡犯脱肛,灸之数十次,忽 然发热、衄血,心下痞硬,呕吐下利,一医以寒凉剂攻之,增剧。笔者与理中汤,渐愈。痞有虚实,邪气为痞,宜用疏剂。若胃中空虚,客气冲逆而为痞者,攻之有害,古方以泻利膈痞用理中汤。又以理中汤治吐血,诚然是有原故的。'

5、荒木性次氏《古方药囊》云:'治一老年妇女的胃痉挛。平常有胃积(胃堵塞)。每年必发作一次。去年夏季发作半月余。症状是在左心下发生剧烈疼痛,重则痛得乱滚。脉微,大便每日一行,小便频数。疼痛窜至肩部,则觉肩胀严重,不痛则肩胀亦无。试问之,肩痠痛是否在右侧?患者甚为惊奇,言是。《金匮要略》云:'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逆抢者,于气结之处向对侧上窜。今自左向右侧上窜即逆抢。小便数,脉弱,即为人参汤证,故与一剂即愈,未见再发。'

2、半夏泻心汤

[方药]半夏158党参108黄芬108黄连48干姜68 甘草68大枣3枚切。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停留胃中,难以向下运行。

献曝语:此方治热性胃炎,即胃热,当然敢冷饮冷食,与人参汤相对。胃寒易治,最少三剂可愈。胃热难治,最少十剂方觉有效。由配伍可知,以芩、连大寒之品,而配以干姜大热之物,以克服胃中顽固之病灶。笔者以此方用于有30年病史服药50剂治愈有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于姓朋友。

1 、《金匮要略》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陆渊雷氏云:'呕与心下痞,为胃病之证,肠鸣为肠炎与胃扩张俱有之证。此证若不下利,则为胃扩张;若下利者,则胃扩张、肠炎并发也。'又云:'患急性热病者,由于自然疗能专致力于抗毒,胃机能常比较衰弱,于是胃中食物停滞、发酵而成种种气体。凡是固体和液体变成气体时,必扩大其容积,使胃的内腔扩张,而成心下痞硬。气体由食管向上溢出,则成干噫、食臭。患胃扩张者,常因化学的物理的刺激,引起幽门梗阻,于是胃中水份不得向下输送于小肠。胃又无吸收水份之机能,水遂停留胃中, 使胁下有水气。停滞之食物腐败发酵,产生种种有机物来刺激胃壁而引起胃炎。结果使胃更能减退其运动消化机能,使胃的扩张越来越大, 炎症蔓延,以至于引起十二指肠小肠发炎,遂成腹中雷鸣而下泻。'又云:'此方虽名泻心,实非心脏之病,亦非古人所谓君主之心。《备急千金要方》列入心脏门,《三因方》以为实热,皆误也。'

2 、永富独啸庵氏云:'一位商人,患大便燥结,平常十日余一行,大便后肛门刺痛不堪,经过数年不愈。余诊之,其脉沉劲,脐旁左右有结块,连结心下。余曰:此病在腹,不在肛门,服药不能持久则不愈,商人欣然应诺,于是半夏泻心汤加大黄18,与之,令每日服2剂,数日以后,大便通利,肛门不痛,商人来曰:病已愈,可停药否?余按其腹,知腹内含有连结之物尚未解开,先允许其停药,以看如何。过了几日,商人又来,言病又如故。于是再服前方,灸背数百壮,遂得全治。'

3、矢数道明氏治胃扩张症兼幽门狭窄云:'44岁男子,身体健康, 好饮酒,常暴饮暴食。后因胃纳不佳,巳将酒忌。但此次过食甜物,主诉昨天黄昏时分,心下不快,烧心。到傍晚则呕吐,呃逆频发,带臭味。内科医生诊断为胃扩张症,幽门狭窄症。体格瘦弱而衰,颜面色青,如烟熏样。脉平,舌苔白,主诉,口中不爽,呕吐后口渴。余诊治中,反复闻到带臭味之嗳气。腹诊,心下部至脐旁有块,好像横放团扇一样,按之其硬如石,幽门有明显地抵抗。稍见胃之蠕动膨隆,时时肠鸣,大便一日一行,小便正常,与半夏泻心汤加茯苓。服药十日,主诉症状大半消失,一个月可从事轻度工作。尽管本症似生姜泻心汤症(此方中减干姜为58加生姜8片、即生姜泻心汤,本症既似之,当以生姜泻心汤治之,其愈定不可疑一一笔者〉,但以半夏泻心汤加茯苓而治愈。'

4、汤本求真氏云:'此条表示柴胡剂(胸胁苦满)、大陷胸汤(结胸〉、半夏泻心汤(痞)三证之鉴别法。心下部膨满而硬,有自觉他觉的疼痛者,名结胸,大陷胸汤所主治也。但心下部膨满,无他觉的疼痛者,称痞,宜半夏泻心汤。柴胡剂不治心下满,并非治痞适中之方,以上鉴别法,临床上甚紧要。若详论之,柴胡剂主胸胁苦满,不主心下。大柴胡汤证虽有心下急,必别有胸胁苦满。若结胸及痞,则与肋骨弓下,无关系,可以区别。结胸证,心下部必膨满而硬,有自觉他的疼痛。痞证, 心下部膨满,有自发痛,但不坚硬,且无压痛,是三者之别也。

5、尾台榕堂氏云:'痢疾腹痛,呕而心下痞硬,或便脓血者,或饮食汤药下腹,每漉漉有声而转泄者,可选用以下三方:即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也。'

6 、和久田叔虎氏云:'此方以黄芩解心下之痞,黄连去胸中之热,故名泻心。然其余诸味多以去水,故主半夏,与干姜为伍以散结,与人参为伍以开胃口。甘草、大枣和其挛急,相将以退胸中之热,治呕,去心下之痞也。'

7、吉益南涯氏云:'平野屋某之子,年十八,常患痫,发即郁冒,默默不言,但能微笑。恶与人应接,故围屏风,垂蚊帐,避人蒙被而卧。其时方大汗出,渴而引饮,饮汤水数十杯,小便亦遂之。先生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乃与半夏泻心汤。发则与五苓散,大渴顿除,小便复常,

续服半夏泻心汤。久之,痫减七、八,而后怠慢不服药,不知其终。'

8、山田业广氏云:'渡边之妻,腹满经闭数月,气宇郁甚。诊之,以为经闭不得通,不如先泻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与半夏泻心汤,七、八日, 经水大利,气力快然而痊愈。'

3、生姜泻心汤

[方药]生姜10片甘草108党参108   (干姜38〉黄芩108 半夏158黄连38枣3枚切(后远田裕政先生考证分析,方内应无干姜)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食复症、饮食过量症。

献曝语:余治教育厅长之儿媳,年30岁,久患伤寒不愈。余诊之,与小柴胡汤未服10剂而诸症痊愈。回其娘家,其母听其女儿病症已愈,极为高兴。与其做了患者喜欢的饭菜。由于患者长久食欲不好,病愈后食欲大增'食后前病复发,病症如前,胸胁苦满,饮食不下,恶心。余诊之,再与小柴胡汤则无效,后来费了许多工夫,方与其治愈。又听济南市儿科中医大家侯汉臣先生在世时言:食复是一种极危险的病症,有一小儿患者,方10岁,在我处住院,后经我将其病冶愈。自已玩耍,出人室内,一切正常,活泼可爱,不日出院。其母做了肉包,使其饮食过量,发生食复,抢救无效,随即死亡。估计那时候先生也和我一样,不知此方能治食复。

医界珠玉:

1 、施发氏〈名发、字政卿,宋代人)《续易简方》云:'生姜泻心汤,治大病新瘥,脾胃尚弱,谷气未复,强食过多,停积不化,心下痞粳,干噫食臭。胁下有水,腹中雷鸣,下利发热,名曰食复,最宜服之。'

2、吉益南涯氏《成绩录》云:'一男子,年30余岁,心下痞塞,左胁下凝结,腹中雷鸣,过食则必下利。如此者6年,先生用生姜泻心汤而愈。'

3 、《医事或问》云:'余前治京师祗园町伊势屋长兵卫者,病泄泻,心下痞顇,水湾呕逆,濒死矣。余知其病非经大瞑眩而不得愈。于是作生姜枵心汤三剂与之。当日七点,大吐泻,病人气绝。于是家内骚动,招请诸医诊之,皆曰巳死。因急招余,余又往诊之,测其脉、呼吸皆绝。然离其死后不足二小时,以药灌其口中,仍能通下,其夜九点,病人如梦初醒。开目见族人相集,甚是惊疑。乃言昼间因大吐泻,无气力,自觉神疲人睡,当然不知其他。既而呼饥,食饭三小碗。脉息如常,病已霍然288 而愈,次日更加强健。此人幼年有吐癖,常食粥为生,虽至40余岁,偶食未曾食过之物,必呕吐。自此病愈后,任食何物而不再吐,享年70 岁。'

4、矢数道明氏云:'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中减干姜之量而加生姜。其应用为半夏泻心汤证,而有嗳气、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主治嗳气、食臭、腹中雷鸣、胃肠内发酵过盛所致之下利。此方应用于:胃肠炎、发酵性下利、过酸症、胃扩张等。'(从以上可知,此方可治食复一笔者)

4、柴胡桂枝汤加牡蛎小茴香

[方药]柴胡158半夏128桂枝108白芍108黄芩108 党参108甘草58大枣3枚切生姜6片牡蛎158小茴香88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胃痛。

献曝语:胃痛一症,患者极多,有寒有热,如为寒性先用理中汤治之,均可得愈。记得学校有一位老师与笔者介绍一位患者说:'已在某医院服药百剂,胃痛不止,想改住他院。'可见胃痛之病,难治如此。余治此病按症状,辨虚实,用药20剂方愈。余自学日本中医大师矢数道明先生之著述,用此方以治胃痛,无不效如桴鼓。按柴胡桂枝汤,本来就治胃痛,经加牡蛎、小茴香后,不论虚实寒热,用之无不百发百中,一般服10剂可愈。原方本是治感冒〈伤寒)的第一阶段(太阳病)的症状未罢,而又有第二阶段(少阳病)的症状方剂。

医界珠玉

1 、陆渊雷氏云:'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是桂枝汤症。微呕,心下支结,是柴胡汤症。胸胁苦满,心下痞硬之轻者,为心下支结。山田正珍氏以为:'支结',属于痞硬之轻者,也就是支撑的意思。凡是心下之病,感到硬满而痛,且不能用手触之者,此为(大)结胸。感到硬满而不痛,按之则痛,不欲按者,此为小结胸。感到硬满而不痛,按之则痛,虽痛,其人欲得按者,此为痞。感到硬满甚轻微,按之不痛,此为支结'。这是山田氏论大、小结胸、痞硬、支结之不同,可成一家学说。大、小结胸,俱挟水饮。痞硬、支结,则无水饮,即使有水饮,亦不为患。痞本来就能任人揉按,但不痛罢了。'

2、矢数道明氏治胃溃疡云:'49岁男子,十年前被诊断为胃下垂症。一个月前病情恶化,食后或空腹即觉心下疼痛,全身极为倦怠,起则头晕,疼痛放射至左胸及背部,欲吐不吐,胸中烦热,肠鸣亢进,胃下垂至骨盆。医院X射线诊察认为胃上部与十二指肠有溃疡,潜血反应为强阳性。因全身衰弱,医院曾劝其动手术。诊之,心下部压痛明显, 初与时方服后无效。改用经方柴胡桂枝汤加牡蛎、小茴香。嘱其注意饮食,服药五个月〈日本方剂量较小),经医院检查结果,已无手术必要, 8年来一直身体健康。'又治胆石症云:170岁老年妇女,近半年来,心下至右胁下拘急,引起噫气,呕吐则痛苦难忍,经治疗不愈。心下痞塞,持续不解,时时嘈杂,嗳气,胸闷不爽,营养一般,面色不佳,无热,脉右弦紧,左沉细,舌苔白厚而垢,心下痞硬,压痛明显右季肋下更为严重,压之则呻吟,生活不能自理。近一周来,每日经内科医师注射,症状不减。内科诊断为胆石症或胆囊炎,其他医师则诊断为溃疡病。余诊断为胆石症,与柴胡桂枝汤加牡蛎、小茴香。服药后,消去胸胁苦满,心下痞硬。服药三周后,腹部症状完全好转。服药三个月痊愈,以后数年未复发此病。'

5、浅田宗伯氏云:'此方,世医无不以为风药之套方。其实乃结胸之类证,心下支结之药也。但有表证之残余,故用桂枝也。《金匮要略》用此方于寒疝腹痛,即今所谓疝气者;又治肠生痈,腹部一面拘急,胁下强牵,其热状似伤寒而非者,宜此方。又世医用此方之候,当《伤寒蕴

要》之柴葛解肌肠,即小柴胡汤加葛根、芍药也。又此方加大黄,用于妇人心下支结而经闭者,乃奥道逸法眼之经验。'

腹泻6方

1、葛根黄芩黄连汤

出自《伤寒论》

[方药]葛根188黄芩108黄连38甘草68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热性腹泻。

献曝语:除恶性病以外,一般腹泻分为热性腹泻、寒性腹泻、滑性腹泻(见28、赤石脂禹余粮汤)以及心下痞硬胃中不和性腹泻(见甘草泻心汤)四种。所谓热性腹泻,多发生于外有表热,大便带有恶臭,多为急性腹泻,宜此方。小儿腹泻,大便为绿色者,亦为热性腹泻,宜用调胃承气汤。笔者用两方治愈多人。所谓寒性腹泻,急性慢性都有,大便无味,所谓1吐泻无热',即不发热多属于寒泻,大多出现于虚弱的中、老年人及小儿中。用人参汤及赤石脂禹余粮汤可治之。

医界珠玉:

1 、陆渊雷氏云:'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热性腹泻,甚为有效,不必有条文中之'喘而汗出'。'又云:'…黄芩黄连,俱为苦寒药,寒能泄热。所谓热者,属于充血及炎性机转的便是。黄连对自心下而上至头面者有效, 黄苓对自心下而下至骨盆者有效。其证候皆为心下痞,按之濡而热,或从

种种方面,测知而有炎性机转者是也。'

2、浅田宗伯氏云:'此方治表邪内陷之腹泻有效。尾州之医师,将此方用于小儿^疫痢,屡有效云。余用此方于小儿之腹泻,经验亦多。此方所治之喘,乃是邪热内攻所致,并非主证。'

3、按大塚敬节、矢数道明、清水藤太郎三氏合著《中医诊疗要览》对日本赤痢解释云:'小儿骤觉思眠,在睡眠中或由睡觉后,突然发39~401:的高热,时常眼球上翻,四肢抽搦,全身痉挛,脉浮数或促,大便最初为普通便或软便,以后混为有粘液之稀便,最后仅排出白色或青

黑色214 粘液便,多无里急后重,腹痛轻微。此时脉骤然微弱,或口渴特甚,而思饮水者,但饮后即吐,又再求饮水,即所谓有水逆性的呕吐。大便一昼夜十数次者居多,很少有竟达数十次者。颜面苍白,口唇发绀,手足厥冷。重者发病不久,即意识模糊,继则频发痉挛,陷于昏睡。又时作谵语,并吐出芩褐色液体。'

4、矢数道明氏治疫痢样腹泻云:'4岁男孩,突然发热40 ,意识不清,泻下带臭气之粘液便。腹部柔软,左下腹部可触及索状物,且有压痛。脉数而忽强忽弱,呈现所谓促脉。与葛根黄萃黄连汤,发热逐渐下降,腹泻次数亦减少。服药第三日热退,第四日自诉口渴,但水入即吐, 因有烦

躁与小便不利,故与五芩散,呕吐立刻停止而痊愈。'

5、馆野健氏治高血压症云:'60岁妇女,因患高血压症6年,左眼底出血,左半身知觉麻痹。最近感冒后,无食欲,出冷汗,大便软,心下痞硬,在脐右旁有瘀血压痛点。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服药一周,诸症好转,两周后血压基本正常〈130/90毫米汞柱)。'又治高血压症云:'34岁男子,患原发性高血压病,有心动悸,不眠,小便不利等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虽有好转,但左肩痠痛,左背部痛,易汗。在诊室中头汗淋漓, 天凉亦然。头昏眼花,颜面色赤,与葛根黄苓黄连汤,兼用三黄丸,血压自170/100毫米汞柱降至130/70毫米汞柱。此人嗜酒成性,左半身知觉麻痹。'

6、矢数道明氏总结自己及各家)^此方的应用为:用于里热甚,有表热;表里郁热而心下痞,腹泻,喘而汗出,心中悸等症;

2、黄芩汤

[方药]黄芩128白芍108甘草108大枣4枚切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赤白痢疾。

献曝语:人们每遇赤白痢疾,不管其里急后重〈自觉大便催促〉如何,便认为是重病,必送医院,通过检査化验,然后再打针、吃药,颇能耗费资财。不知我们的祖先,早已给我们准备好如此小方,等待我们坐享其成,一般三剂可愈。

医界珠玉:

1 、陆渊雷氏云:172条的见证,只有下利与呕。方药亦但治胃肠, 可知其病属于急性胃肠炎、赤痢(红白痢疾)之类。虽或发热,其毒害性物质在胃肠而不在血,并非是发汗所能祛除的

2、陆渊雷氏评尾台榕堂氏《类聚方广义》中对此方加大黄云:'里急后重便脓血之痢疾,或为传染性赤痢,或为大肠发炎而延及直肠,则病人自觉里急后重。此症始起为实热者,通常用大黄。日本汤本求真氏以有里急后重之症,为用大黄之候。然而,病人本苦腹痛,大黄能促进肠之蠕动,使其疼痛更加剧烈。余治痢疾,不是大实之症,并不轻用大黄。但于本方中加木香、枳实、槟榔、桔梗(取其排脓)、白头翁等味,取效甚速。又有久痢虚衮,宜加故纸、诃子肉、干姜、白术、党参等(以上两种加味、应先服原方三剂,无效时再加一笔者〉,温补收摄之剂,所经验者亦复甚多。其症始终下脓血而后重,不得以里急后重而用大黄。'

3、荒木性次氏云:'发热、腹泻、腹痛者,或头痛,或发冷、或咽干、或旗痛里急,旗泻频数而急,或外热里热重之腹泻、咽干,或大便加杂有血者,皆此方主之。'又云:'本方证往往误认为葛根汤发热、恶寒、腹泻、汗出者,为本方证。葛根汤证,腹痛轻微,本方证,腹痛居多,

或腹痛剧烈。葛根汤证,项背痛,腰痛等表症必多,即葛根汤主表兼里;本方主里兼表。'又治腹與云:'28岁妇女,忽然发热、头痛、腹痛、腹泻、渴.欲饮水。下腹胀略重,腹泻次数频频增加,与桂枝加芍药汤,腹泻愈甚,里急后重。与黄苓汤立刻痊.愈。'

4、矢数道明氏治急性结肠炎云:-61岁老年妇女,数日前食生鲣鱼肉片,次日呕吐、腹爯数次,并感腹痛,里急后重,下粘血样大便。脉稍沉迟,舌有白苔,心下痞满,左下腹部触及索状物,有压痛。诊时无热, 当日腹泻三次,混有粘血便,疲劳无力。与黄苓汤,次日精神变好,服用3日,诸症痊愈。第4日再服此方,反而便秘,服用三黄锭,大便得以通畅。'

5、矢数道明氏总结自己及各家对此方的应用为:主要用于急性肠炎、结肠炎、消化不良症,以及因感冒而发热、腹泻、腹痛、下粘液便或血便,有里急后重者;有时亦可用于急性阑尾炎、子宫附件炎之腹痛血热者、因代偿性月经而吐血、衄血者。

3.调胃承气汤

[方药]大黄28甘草68芒硝28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小儿腹泻绿便者(为热泻),成人或者老人有干稀、绿色便者,专治具有口臭之口腔溃疡与一般人的便秘。

献曝语:一般口腔溃疡,并非中西医难治之病,但亦有方法用尽而不能根治者。此方服十剂得痊愈, 笔者之业师已80多岁,患便秘,服此方三剂即变为正常。日子多了以后仍患便秘,再服此方,又得效如前。以后往往如此,其丈夫梁老先生年近九旬亦患便秘。服此方无效,给与大承

气汤亦无效。对小儿腹泻绿便者,,极效。

医界珠玉:

1 、陆渊雷氏云:'大黄系植物下剂,其作用为刺激肠粘膜,使肠蠕动亢进,且能制止结肠之逆蠕动。则肠内容物移动迅速,水分未及吸收,已达直肠,故令粪便中富有液体也。芒硝为硫酸钠含水结晶体,系盐类下剂。内服之后,绝难吸收,故无刺激作用。不过在消化器内,保有其溶解本药之水分,不令吸收,故能保持小肠内容物之液状形态,直至直肠,粪便即成溏。古人谓大黄荡涤,芒硝软坚,信不诬也。由是言之,临床上之应用,若欲急速排除肠内容物者,宜大黄;若因肠内容物干燥而便秘者,宜芒硝。若二者合用,则泻下之力尤大,调胃承气汤是也。又, 大黄刺激肠管之结果,能引起腹腔内骨盆腔内之充血,为月经过多,子宫出血等症,在孕妇或致流产、早产,故肠及下腹部有充血炎性机转者, 大黄亦须慎用。调胃承气汤,用大黄芒硝以攻下,加甘草以治急迫,所以能治便秘便难,涤除食毒,对于急性、慢性肠炎,肠内容物发酵异常, 产生有害物质,刺激肠粘膜,使炎症加剧时,用此方排除,则肠炎可自止。所以又能治腹 1写,以及大便绿色等症。肠蠕动亢进,使肠腔脏器充血,实行诱导方法,能平较远处器官之炎症充血,所以又能治脑部充血, 即谵语发狂、发斑面赤、龈肿出血(患部充血)、疮、痈、疽患部炎症等,此皆是古人之实验,用今日的药理证明,并无不符合者。在此须注意,芒硝大黄俱属寒性药味,宜于阳症,切忌不要用此方于虚寒症患者。'

2、吉益东洞氏云:'调胃承气汤,治汗吐下后谵语者。发汗后,有热而大便不通者。服下剂,下利不止,心烦或澹语者。吐下之后,心下温温欲吐,大便溏,郁郁微烦者。吐后,腹内胀满者。'

3、尾台榕堂氏云:天花麻疹,痈疽疔毒,内攻冲心;高热谵语,烦躁闷乱,舌上燥裂,不大便,或下利,或大便绿色,宜调胃承气汤。又云:'牙齿肿痛,龃齿枯折,口臭等,其人平日,多大便秘闭而冲逆者,宜调胃承气汤。'

4 、永富独啸庵云:'一老夫伤寒经过一经而传入他经10余日不解, 手足冷,心下满,口不能食,舌上焦黄,昼间微烦,头汗出,脉沉细无力,余诊之,而与调胃承气汤,得燥屎八、九枚,脉变洪迟,乃与竹叶石膏汤, 10数日而解。'

5 、吉益南涯氏之《成绩录》云:'一男子,腹胀,脚以下洪肿,小便不利,不大便10余日,舌上黑苔,先生与调胃承气汤,大下积物,小便快利,诸症悉去。',

6 、中神琴溪氏云:'一妇人,年20岁,大便一滴不通者,已三周。饮食起居,仍然未见异常现象,巴豆大黄芒硝为此用了数斤,皆无效。先生按其腹,虽甚硬,但无一燥屎及硬物应手者,即作调胃承气汤加葱白汤与之,使大便恢复正常。'

7 、齄鼻老人《用方经权》云:'调胃承气汤,治膏粱太过之徒,其毒酿于肠胃,升降失政,潮热寝汗,微咳脉数,大便或秘,或作下利者;形如虚劳,心气迫塞,悲喜无时,胸动而行步难,其腹微满,或里急拘挛者。凡胃府酿成食毒,发诸症,或下流而郁结于肠中,小腹微满,大便

不快,月事为之失政者,视起的证施之,则有万全之效'

4、赤石脂禹余粮汤

出自《伤寒论》

[方药]赤石脂308禹余粮308共为细末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滑性腹泻

煎服法:将药末加水400毫升,煎沸后再煎十分钟左右即可,去渣。如此再煎一次,温服时,可用筷将药液搅混,边搅边饮。因单服药液上清汁无效。可分二次或一次服下皆可。

献曝语:所邻后院有一王姓老妇,患腹泻多年,不能根治。一日求笔者诊治。自言她的腹泻,极为特别,如刷锅时,看见篦子上有几粒米饭,放入口中,或吃下切得极薄的一小片苹果,如此即可招来腹泻的大祸。即使在夜间亦不可免,和白天一样至少要泻三、四次。这点微量食物,能

引起如此严重的腹泻,是否属于直肠滑脱所致,与赤石脂禹余粮汤,后知服10剂根治,而未再发,老妇极赞中药之妙。不少半身不遂之人,常卧病榻,每因多食,大便失禁,惹得子女抱怨, 劝阻老人不可吃饱。有强令老人节食,日子一长,成为老人吃不饱的一大祸害。后知如能服此方10剂左右,虽遇饱食,大便亦不再失禁,这也是使老人能得到欢乐的一大方法。医界珠玉:

1 、陆渊雷氏对《伤寒论》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服诨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的解释云:'伤寒服汤药误下之,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者,乃是甘草泻心汤证。服汤后,病症不能都祛除者,是药力不足的缘故

。而医生不知,以为投错泻心汤,乃以其他泻药泻下之,致使一误再误。肠胃益虚,腹泻不止。到此程度,医生亦知其虚,乃与理中汤,岂知腹泻更加厉害。条文中'理中者'三字,是后人的旁注误入正文。谓理中汤固然治心下痞硬而腹泻,为什么服后而腹泻更严重。理中所治为中焦虚寒,小肠吸收障碍之病。此则再三误下,直肠滑脱所致。此是腹泻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能淀滑固脱,治直肠滑脱之主药。若服此汤仍不止者,必因肾脏机能障碍,水分不得排泄,肠部起代偿性腹泻之故,故当利,其小便。,'

2、吉益东洞氏之《方极》云:'赤石脂禹余粮汤,治毒在脐下而腹泻不止者。'又其《方机》云:'腹泻,小便不利者。小腹痛,小便不利,若有腹泻者。'

3、尾台榕堂氏云:'赤石脂禹余粮汤,治肠洞泻滑脱,脉弱无力,大便粘稠如脓者。'

5、甘草泻心汤

[方药]甘草128黄芩108黄连48干姜108半夏158 党参108大冬3枚切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心下痞硬、胃中不和性腹泻。

献曝语:心下痞硬,胃中不和性腹泻又可称为非寒非热性腹泻,即便是一般寒性腹泻或热性腹泻,亦可用此方治之。

医界珠玉:

1 、陆渊雷氏解释158条伤寒误下后云:'素患胃扩张或慢性胃肠炎之人,往往舌上苔厚而大便难,值其人新感伤寒、中风,医惑于厚苔便难而误下之,则胃机能愈伤,扩张愈甚,内陷之邪热乘之,而下利〈腹泻)无度矣。谷不化《外台》作水谷不化,非谓下利清谷,谓消化力衰弱之甚耳。若下利清谷宜四逆汤,非泻心所主矣!误下后胃肠之炎症更加厉害,所以腹泻一日10次,水、气流动,故腹中雷鸣。有时会逆而上涌,故干呕。表热内陷,故心烦不得安。医生以为病尚未愈,而再用泻药泻下,则心下痞硬更为严重,这并不是热与糟粕相结之痞硬,但因胃机能衰弱,邪热挟水饮而上逆故使痞硬也。治胃扩张,胃肠炎之痞硬满,宜泻心汤。今腹泻无度,干呕心烦,则甚为急迫,宜加大甘草之重量,作甘草泻心汤治之。'

2 、吉益东洞氏之《方极》云:'甘草泻心汤,治半夏泻心汤证,而心烦不得安者。'又其《方机》云:'下利不止,干呕心烦者,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嗅者。'

3、尾台格堂氏云:'此方不过是半夏泻心汤方内,更加甘草一两而成,而且所治大不相同,如腹泻几十次,完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又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都是急迫造成的,故以甘草为君药。'又云:'慢惊风有宜此方者。'

4、丹波元坚氏云:'饮邪并结,有结在心下而冷热不调者。这种人胃.气素弱,水液不行,而误治更虚,使胃机能衰减,即胃冷;所谓痰饮盛、寒盛、虚盛可看为一家之言。又由于表热内陷,即所谓热搏,这就是胃中痞硬的原因。如为痰饮盛者,用半夏泻心汤;如为寒盛者,用生姜泻心汤;如为虚盛者;用甘草泻心汤。^

5、浅田宗伯氏云:'某氏,年二十五、六,产后数月,腹泻不止,心下痞硬,饮食不进,口中糜烂,两眼红肿,脉虚数,廐瘦甚,乃与甘草泻心汤,服药数10日,腹泻止,诸症痊愈。'又云:'产后口中糜烂,有奇效。'

6、陆渊雷氏对《金匮要略》中有'狐惑(或作狐蜮一笔者)之为病云云,甘草泻心汤主之'一条解释后附一医案云:'友人徐作丰,家昆山,戊辰〈1928年)春,其子四岁,发热二、三日不退,以友谊邀诊,见其壮热无汗,咳嗽,目赤而润,知其将发麻疹,用葛根汤,佐以清热宣肺〈可不加

―笔者〗之品,令服2剂,得汗,麻点得遍布全身。昆山风俗,于麻疹流行之际,燃烧柏叶取烟,谓如此可防传染。惟既病后,闻触其气,病总难得治,事本不可考。然居同院者燃烧柏叶,其烟气闻于病房,疹点竟立即隐去。作丰又邀余出诊,病儿无汗如故,指尖微冷,唇干,舌光而絳,乃于原方加犀角地黄无价散,疏方毕,匆匆回上海。谁知服药后,热度大为升高,神识不清。作丰仓猝请当地某中医治之。医生不管麻疹必须透发于皮肤,又不能使全身温暖有汗,当然麻疹不会透发。一见热高神昏,急用羚羊、石膏、鲜大青、鲜石斛等大队寒凉,药量动以两剂。然服药后,神知渐清,热亦骤退,作丰以为能转危为安,颇为信任。一日,笔者根据所约往视,则巳服药两剂。见病儿肌肤枯燥,唇干舌润。疹点难以复出,某中医治疔七、八日,病儿竟能起来行走。忽然又咽.痛发热,发热日高,既而咽痛稍差,肛门旁又生蚀烂,再次邀笔者往视。患部不过两个如棋子大的黑点,略有低陷,并不红肿,而发奇臭不可近。有一西医为了洗涤敷药,揭去黑皮, 则皮下蚀烂已极大。根据疡医看法,是为阴证,当用附子、黄耆。然麻疹之毒,本来应当发散于全身皮肤,今聚而溃决于下部,则预后必极恶, 苦思不得治法,乃谢以不敏,病儿约一星期而死。死者烂蚀处穿透直肠、肛门,仅存括约肌一条,其状极为惨痛。由此可知,所谓狐惑之病, 是由毒害性物质不得按常规发散所致。'

7、大塚敬节氏《汉方临床三十年》治持续腹泻症10年云:'27岁妇女,10年前开始持续腹泻。每日二、三次,并有腹痛,月经期间痛得更为厉害。早晨起床必腹痛,积气。腹痛厉害亦不口渴,尿少。虽持续腹泻,但患者颜色未改,营养中等,腹部有弹性。令服参苓白术散、真武汤、胃风汤不愈,反而恶化。因此与甘草泻心汤,获得明显效果,腹泻完全停止,心下舒服,饮食增加。甘草泻心汤乃用于心下痞硬,腹中雷鸣, 腹泻为目标之方剂。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时多有口渴者。此患者无腹中雷鸣,亦无口渴,但甘草泻心汤,取得佳效。'

8、中神琴溪《生生堂治验》治梦遗病与着魔病云:'近江之国大津人来此,与先生秘语,其云,余16岁时生一女,已经订婚,她患有奇病。每日夜间,家中人皆入睡后。她暗自起床,翩翩起舞。其舞蹈姿势,绝妙闲雅,颇似名家演员所为。余窃观之,舞姿各式各样,若随曲调变换,时间到即止,入床就寝。次日早晨,照常起床,如一般人一样。即使提起此事,亦毫无记忆。祭狐仙与祈祷诸神等均属无效。唯恐婆家得知退婚,故前来请先生医治。先生听后,认为即狐惑病(精神病之一种,此为梦游病)诊察之后,与甘草泻心汤,数日奇病治愈。平安结婚,已生小孩。'又云:'与朋友清水先生谈了上述医案,他治一妇女,因不知柜中有猫,而加盖盖上。二、三日后启盖时,猫因饥饿而张牙舞爪,冲着妇女跳出。因过度惊恐,而患奇病。从其起居动作直至发声,均酷似猫(此即着魔〉。所述之后,与甘草泻心汤,此奇病亦得治愈。'

6、四逆汤

[方药]炮附子128干姜68甘草108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上吐下泻。

献曝语:古代称四肢冰冷为四肢厥逆,四逆汤即由此而得名。此方所治症状为:四肢厥逆、上吐、下泻、身体疼痛等。笔者近治一例,本校杨老师于1998年3月11日带她刚满10个月的耿姓白胖儿子求治。杨老师言,今日上午儿子吐了三次,大便了四次、全是水。诊之,脉微有低热,四肢温暖,只是上吐下泻。试投四逆汤一剂,令服两日,告诉她这是成人剂量。次日中午来电话言:今日未再吐泻,只是早晨体温达3910,现在为38.510。笔者命其晚六点再来电话,六点电话言又降半度。并言药只服一半。第三日晨来电话言,体温降为37。余认为服完余药,定能痊愈。此例单凭上吐下泻,而未见四逆,而四逆汤竟能治愈。回忆大青龙汤能治不恶寒或反恶热,此方能治四肢不厥逆之上吐下泻。可见古经方贵在应用,正如道路一样,是人走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医界珠玉:

1 、陆渊雷氏云:'手足厥逆的原因,有的因生温机能有所减低,所以不能传达于四肢末梢者;亦有因体温放散过速,温源来不及补充者;亦有因血中水分被劫夺,血液浓厚,不利循环,体温因而不能传达者;此皆是寒性厥逆之原则,其原因互相关联,多非一种原因所能致。'又云:'所谓四逆者,即四肢厥逆。通常为高度心脏衰弱之征(宜与热性厥逆鉴别,但热性厥逆甚少见),所以四逆汤为强心主剂。其主药附子,为毛莨科植物双兰菊之球根,化学分析,得其主要成分乌头碱(阿科涅丁〉。其构造式虽因产地不同而微有差别,然皆类似。其性能效力皆麻醉而并非兴奋。其心脏衰弱者,禁用麻醉。有人以此怀疑中医用附子强心之误。然临床实验,干姜、附子之效,确实不次于毛地黄、樟脑诸剂。初用时,虽不及其效速而准确,但连续用之,至阳回之后,往往病症从此随愈。由此言之,附子不因其药性麻醉,而减其强心之效,乃是事实。……由使用药物之经验得知,高度兴奋之药物,常致麻醉;而极轻麻醉之药物,又反见兴奋。'

2 、尾台榕堂氏云:^四逆汤治霍乱之上吐下泻甚者,及所谓暴泻症, 急者死不容救。若遇此症仓惶失措,没有良策,毙人于非命,其罪为谁。医人当平素研究讲明,以济急救难。'

3、荒木性次氏治肺炎云:'13岁女孩,因肺炎持续高热数日,使用强而有效的注射剂,高热降至37X3 ,但元气已衰,食欲不振,口干欲饮,与之则又不饮。颜面色青,朦胧似睡,时时烦躁,而且呻吟,又有抽嗒哭泣。脉浮细而数、尿频。此为里寒阳虚之重证,所以与四逆汤。服药后

呻吟得止。一小时后,欲食点心,谈笑自如无病态,服一、二剂后即痊愈。此患者,可能强服以西药,抑制阳气大过之故。,'

4、大塚敬节氏治感冒云:'32岁男子,数日^5彻夜工作,三日前因感冒卧床不起,体温38^:,恶寒。次日升至40〔。患者主诉,除身较重外,无其他不适。舌无苔,尚有津液,脉浮大,每分钟90至。昨日无大便,尿澄清,触之足冷。投与四逆汤,2小时后微汗出,体温下降,夜间26037.510,次日热平。'

腹痛7方

1、小建中汤

[方药]桂枝108白芍208甘草68大枣3枚切生姜4至6片饴糖一两半(可在做蜜食点心店购得,即俗名糖稀)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盗汗、自汗、小儿腹痛、小儿尿频、腹股痛。

献曝语:中医把人睡出汗,叫做盗汗。平日无故(不是因活动、或饮食热物)而出汗者,叫做自汗,又叫表虛。平日无故而不出汗者,叫做不自汗,又叫表实。小儿的盗汗、自汗,应看成一种病症,大多是缺钙现象。此方又能治小儿经常性腹痛。笔者用此方治小儿夜啼多人和小儿缺钙自

汗者多人。又笔者患腹股痛服之亦有效。

医界珠玉:

1、陆渊雷氏云:'古人称脾胃为中州,胃的作用是指消化,脾的作用是指吸收,其部位在大腹,故药之能治腹中急痛者,叫做建中汤。建中者,即建立脾胃的意思。但是这种药方,以胶饴为君,取其滋养;以芍药为佐使,取其弛缓,则知病属营养不良。肠腹部的神经肌肉挛急,致使腹

中痛,并非真正的脾胃病。大建中汤,药力勇猛,此方药力和缓,所以叫做小建中汤。'

2、大塚敬节氏治慢性腹膜炎云:118岁女孩,两个月前感觉无力、容易疲劳,经常发生轻微腹痛,便秘,灌肠仍不容易排出,小便正常,食欲稍差。腹部微感胀满,触之有抵抗,脐周有压痛,给与小建中汤一个半月,气力增加,面色转好,腹满亦逐渐缓解。'又治夜尿症云:1114岁女孩,身材细长,面色如土。小便频数,每小时排两次,尿量亦多。不管怎样吃饭,还是清瘦。小便排完后,不久又要跑向厕所,易疲劳无力。喜好有刺激性的食物,大便为软便,一日一行,冬天手足发冷。咽干,须经常饮水或芩。夜寐有遗尿。投与小建中汤一周后,夜间小便约两小时一次,夜间尿床次数减少,服药两个月后,尿床停止,面色好转已发胖。'

3 、矢数道明氏治体质虚弱云:^4岁女孩,生来体弱,易患感冒。因扁桃体肿大,经常发热近几年达40^:,一年内反复发作,一夜小便三、四次,出盗汗。去年感冒后持续咳嗽不已,诊为小儿喘息,并言时常腹痛。凡是外出旅行,或夜宿亲戚家必发高热,因此不敢出远门,能独自一个人在家守着。身体瘦弱,面色苍白,腹壁菲薄,腹直肌紧张,如两根棒。给与小建中汤之浸膏粉两次,每次一克,服药后感冒见好。自此以后,感冒不发高热,便能治愈。夜尿逐日减少,服药两个月后,自己和朋友一起外出游玩,访问亲友,夜宿亦不发热,腹痛亦愈,性格大变,面色亦好,有朝气,体型发胖。'

2、小陷胸汤

出自《伤寒论》

[方药]半夏158栝萎仁108黄连48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胸痛。

献曝语:笔者对此方治疗胸痛,早期多作使用,但已不记得此方的临床医案,但只记得咳嗽胸痛,咳嗽药中必配此方。今有一梁姓朋友之夫人,患胸痛,医院检查不出病来,求治于笔者。自言胸下可触及到如枣片大的硬块,按之则痛,不按不痛。如天气不好,有轻微地疼痛,向周围放射。笔者诊后,按结胸概念处方,与小陷胸汤,令服6剂。并说如果有效,可服至痊愈,后知又服10剂,按已不痛,已不向四周放射,但硬块还在。笔者告诉她如再能服20剂,此硬块当能化掉。医界珠玉:

1、陆渊雷氏云:'此方实是治胃炎之多粘液者。黄连所以消炎,半夏所以和胃止呕,栝蒌实所以涤除粘液是也。粘液为水饮之一,古书称痰饮、水饮,日本医家称水毒,时医则称痰,其实为一种病。胃多粘液, 往往引起脑症状,可能为痫症,也可能为惊风。时医所说痰迷心窍即是此症。黄连与栝蒌为伍,为胃肠药中峻快之剂,仅次芒硝、大黄,不可不知。'

2 、汤本求真氏对'《伤寒论》本方之条文云:1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者,就是以指头轻打胸骨剑突之正下部,其人即言疼痛。此轻打与疼痛,对此症则间不容发,毫无错误,并非其它压痛可比

3、吉益南涯氏之《成绩录》云:'丹州有一猎夫,乘轿来告曰:'一曰人山追逐鸟兽,放鸟枪击中野兽,兽僵死,乃放下枪欲捕获之。兽忽然苏醒,因与兽斗,遂将其捕之。自此虽无留下伤痕,但、两肘弯曲而不能伸,遍求医治而不得寸效'。先生诊之,胸满太甚,不同于别处。乃与小陷胸汤,服之而愈。'又云:'一男子,60余岁,饮食时停滞于胸膈而不得下,状如膈噎,咳嗽有痰饮。先生与小陷胸汤,兼用南吕丸,即愈。'

4 、中神琴溪氏之《生生堂治验》云:'一妇女产后呕吐不止,饮食无味,日渐消瘦,精神困倦。医者皆以为产劳。师诊之,正在心下,痛不可按,并说此为水饮。与小陷胸汤,佐以赫赫圆,服之乃愈。'

5、矢数道明氏治心下痞与不安云:'61岁老年妇女,体质肥胖壮实。但全身起搔痒性湿疹,便秘,气上冲,肩痠痛等。服防风通圣散后, 排便得以轻快,已快治愈。再次感受风邪,仍服防风通圣散,不仅无效, 266 而且全身疲倦感加重,情绪焦躁,持续不安。一做工作总觉疲劳,胸中满闷,时时作呕,主诉身心全部好象要消失一样。脉浮中等,心下痞满, 按之不适,即不易呼吸。舌白苔,口苦,粘腻。认为此即'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而作结胸'。所以与小陷胸汤,服药两天后,诸症好转:,'

6、荒木性次氏治感冒云:'7岁男孩,受风邪有热相。咳嗽数日不愈。病之开始与以麻黄汤,热不能去。以调胃承气汤下之,亦不解。由于渴欲饮7乂,给与白虎加人参汤,亦不愈。再与小柴胡汤,亦无效。发热38.5^,主诉咳嗽引起腹痛。按之胃脘处痛,无食欲,心烦,哼哼呻吟,难以人睡,正是黄连所治之心烦症,再结合脉浮滑与心下痛等症状, 符合小陷胸汤证,故与之,获得意外疗效。'

7、矢数道明氏总结自己及各家对此方的应用为:用于热邪与水邪引起心胸痞塞之症状,心下部有痞塞感,按之硬而胀满且痛,或胸中苦闷,或呼吸急促,咳引胸痛,咯痰难,脉浮滑者,急性病和慢性病均可用之;前者如各种热性病:支气管炎、肺炎、肋膜炎、脓胸、喘息,后者如胃酸过多症、胃痛、胆石症、痫癖(神经症)、肋间神经痛、肩痠痛、龟背、鸡胸等;又可转用于音哑、咽下困难、眼病等;常与小柴胡汤或大柴胡汤合方。

3、小半夏加茯苓汤本名小半夏汤

[方药]半夏158茯苓128生姜6片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呕吐、妊娠呕吐

献曝语:世交官扎营中街杨学彦先生之次女,婚后,妊娠呕吐,甚为剧烈,求治于笔者。诊后,与小半夏加茯苓汤,服二、三剂后,呕吐大减, 随服至痊愈。全家共叹经方之妙如此。此方不仅能治妊娠呕吐,就是治一般呕吐,亦有神效。后以此方治愈多人。

医界珠玉:

1 、原南阳氏云:'恶阻〈呕吐)不能服药者,可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若仍不能受者,可用伏龙肝38 ,放于器中,用水1000^搅之,使静置澄清, 用此澄清水煎小半夏加茯苓汤,无不受者,不但治恶阻呕吐,用于诸病呕吐,诸种医生所束手无策者,皆得奇效。'又云:'一商人患脚气,咳嗽甚,一身皆肿,呼吸促迫,有冲心之兆。与越婢加术汤,不效;转用豁胸汤(桑皮、吴萸、犀角、茯苓〉,又不效;与甘遂丸〈未详)亦不腹泻。一日忽呕逆,水药俱不受,气息急迫,不能平卧。倚坐,按摩其脊背。阴囊肿胀,刻不得安。其呕益甚,投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乃得受饮。次日仍有呕吐,连服3日许,呕吐得止,能食粥。小便清利,仍服前方,日益快利, 肿亦随消。呼吸渐稳,得以平稳而进,服药30日许,而痊愈。'

2、浅田宗伯氏云:'某人,伤寒数10日不解,羸瘦骨立,脐上筑筑动悸甚剧,饮食不能进,脉虚频死。余以为厥阴症(说本柯琴)与乌梅丸。其人厌恶药味,不能服,消渴殊甚,即暂与小半夏加茯苓汤,杂以乌梅丸。服药5日,呕气得止,诸症平稳,连续服药30日而得痊愈。'

3、矢数道明氏治妊娠呕吐云:'23岁妇女,妊娠第3个月消瘦衰弱,来医院就诊。结婚当月受孕,第2个月开始恶心、呕吐。服药一个半月,同时注射15天针剂,但呕吐反而越来越重。只能食少量的火腿、面包,愈见消瘦。在此情况下,只有人工流产,别无他法,但希望还是尽量不流产。诊之,胃内停水明显,全腹柔软。与小半夏加茯苓汤,每次一杯冷服,第3日呕吐停止,能吃两碗饭,于是一般症状好转,能做日常家务。'又治慢性胃肠炎云:'25岁男子,数年来每日腹泻三、四次。食欲不振,常常恶心,全身疲倦,体瘦衰弱,经过各种治疗俱不见效。胃内停水严重,选用茯苓饮、六君子汤、真武汤、断利汤、参苓白术散、桂枝人参汤等均无效,治疗棘手。以恶心、胃内停水为主,投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胃内停水消除,食欲渐增,体力恢复。4年后结婚,婚后身体正常。'

4、野津猛男氏治顽固性呕吐云:'余下了决心学习中医,开业开始时,一位英国军医官名为欧莱弗安特,罹患胃病,频繁呕吐,不能进饮食已久。当时,船医是其弟,与美国医师尼吾曼共同商议了治疗方法,呕吐仍不止,身体日益衰弱。此时海关侨居之传教师甚为担心,万一发生死

亡,有日本医师之诊断书证明是必要的,故委托余前往就诊。医师尼吾曼讲述了病情经过,讯问有什么良药能治疗。余试以镇吐疗法,方法用尽,束手无策。此时余想起用中药治疗,于是回家取出中医书籍,查250 找治疗方法,制小半夏加茯苓汤与之。服一、二剂后,便得奇效,顽固性呕吐几乎停止,几天恢复健康。真乃起死回生,患者深表谢意。所以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只是对中医稍有一点通晓罢了。'

5、矢数道明氏总结自己及各家对此方的应用为:本方用于胃内停水,发为呕吐者;最常用于妊娠呕吐;其他诸病呕吐不止者,如急性胃肠炎、水肿性脚气之呕吐;小儿呕吐、湿性胸膜炎以及蓄脓症等亦可应用。原载于1999年2月

4、附子粳米汤

出自《金匮要略》

[方药]半夏158炮附子128甘草58大枣3枚切粳米98〈自备)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寒性腹痛。

献曝语:腹痛一症,极为复杂。所谓寒性腹痛,即自觉腹中寒冷,而疼痛剧烈者。女子腹痛,大都与月经有关。如无关系,可用此方治之。但此方亦不包括大建中汤证之腹痛,即能冲起肉皮,好像动物有头有足,这是虚寒性肠蠕动亢进。此方以恶寒、剧烈疼痛为主,其副证有腹中雷鸣

、呕吐等。70年代用此方5剂治愈了魏姓青年女子剧烈腹痛。最近有一梁姓友人之妻,65岁,患腹痛。自言此次腹痛,与往常不同, 有胸腔和腹部好像不能相通之感,如饮一 口水,即积聚在上部,胸胁胀满,令人难以忍受,亦无大小便的要求。笔者与以附子粳米汤,服2剂而愈。

医界珠玉:

1 、陆渊雷氏云:'此方与下文大建中汤,皆是急迫腹中雷鸣,大建中汤则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只有这种不同罢了,急性腹膜炎的发病,多因腹内脏器的炎症蔓延,其病原为大肠菌、腐败菌、结核菌及若干种球菌侵入于腹膜而起。因有四肢发冷、衰弱、脉细舌白等所以旧说为寒证。本方亦治急性胃肠炎之虛寒证。如蜂窝织性胃炎之类。'

2、荒木性次氏治大腹痛(疑肠梗阻)云:'50岁男子,大腹痛发作, 大便不通。西医师告以肠梗阻或肠扭转。有肠鸣,因其寒气症状加重, 及与附子粳米汤,服1剂疼痛立止,大便得通痊愈。'

3 、永富独啸庵氏治两腿拘挛云:'壮年男子,患梅毒已7年,两腿拘挛不能站立,更换医生30余人,而不得愈。脉迟缓,腹部无他病,只在脐下有一硬块,按之筑筑动悸。余诊为疝,与附子粳米汤令服30日,腿渐渐能伸,服药200日痊愈。'又治下利腰痛云:1140余岁妇女,苦于腹泻及腰痛,膝及胫微有浮肿,腹中有块,食欲衰减,一日仅饮一、二杯水, 发病时神志不清。余诊之,脉沉结而微,腰有痼寒,此为腹中有块腹泻, 与附子粳米汤,约50日已除八、九成。此时偶然获悉其夫爱女仆,因嫉妒而大怒,诸症再次恶化。余令其将女仆解雇,再与附子粳米汤,服药百日而痊愈。'

4、浅田宗伯氏治肠疝痛云:'卖鱼商人桶口长吉,过食鱼肉,上腹部刺痛欲死。因与备急丸,上吐下泻而腹痛不止,后与黄连汤,夜间呕吐大作,不能饮食,痛苦已极。于是服甘草粉蜜汤,呕吐得止。其后发为寒疝痛,少腹痛急,甚则迫于胸中,自觉汗出欲绝,先与附子粳米汤,发作时兼用大建中汤,服药数旬诸症皆愈。'

5、矢数道明氏总结自已及各家对此方的应用为:本方主要用于胃痉挛、肠疝痛、幽门狭窄、胃溃疡、胆石症、胰腺炎等;亦可用于腹部有块、两腿痛、子宫癌等之腹痛、肠鸣、呕吐者。

5、大建中汤

出自《金匮要略》

[方药]蜀椒58干姜68党参108加饴糖或糖稀2两〈可向点心店购买)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腹中寒或寒痛。

献曝语:凡遇急性腹症,如肠套迭、肠扭转,都急速送往医院,所以二、三十年均未遇到过此症。适值我校机械系,有一吕姓女青年教师,自诉:自觉睡后从肚脐进冷气,所以睡觉必须抱着枕头,方觉好些。亦不腹痛,亦不呕吐。笔者与真武汤以祛寒。可是服12剂后,竟毫无作用。

5月26日又来求治,言未见好转, 笔者甚为惊奇。试投大建中汤,令服6剂,如见好转可服至痊愈。后知服16剂而得治。《金匮要略》中此条云:'心腹中大寒痛,呕而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能触近,大建中汤主之'。回想笔者20余岁时,不知此病为何,听利津县人说:有一病人腹内有头足,游行皮起,好象老鼠一般,惜哉!医院亦不知属于大建中汤之证。今日所见,患者只有脐中进冷气,并无其它症状,能以此方治愈。若拘泥《金匱要略》中此条所限,其它方法则万万不能治愈此症。此《金匮要略》方真乃干古之奇方也!

医界珠玉:

1、陆渊雷氏云:'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者,肠蠕动过急,可以望而知也。有此症,兼有呕吐、腹痛不可触者,为肠之闭塞套迭、急性肠炎、急性腹膜炎等。此症痛上连心胸,是即泛发性腹膜炎,炎症所包藏之脏器,多有同时发炎者,故本方亦治胃肠炎之寒证。至于肠套迭扭结,则椒姜温药,镇静肠蠕动后,其迭结自然宽解,惟瘢痕粘膜之肠管闭塞,本方殆不能全治。'

2、稻叶文礼氏云:'大建中汤症,腹皮蠕蠕而动,如有头足,状若囊括树枝而推动。痛发时为大寒痛,呕不能食,上下痛处不可近手,或大便秘,或心胸大寒痛而上冲者。'又云:'有时如蛇,有时如鳗,游行腹中, 痛处似头又似尾,诸药无效,苦不堪言。他人所患,则因人而异,皆非此方不治。'又云:'或平时腹平稳,发则腹皮动起波浪;或平时按其腹无异状,发则忽有块物游走,上下往来,痛不可近手;又有时如小囊之物,忽去无踪,反复来时,痛即难忍。觉在腹中,忽又在背,觉在背上,又来腹中。'

3、有持桂里氏云:'此方用于蛔虫心腹痛有效。京极街美浓屋三郎兵卫之室女,伤寒痉后腹大痛。笔者见其胁下痞硬,与大柴胡、柴桂之类,无寸效。于是潜心脉之,寸关洪大,盖蛔虫所为也,即投鹧鸪菜汤和槟榔鹤虱散,疼痛如故。乃与大建中汤一剂而知,3剂而开始思食,5剂而腹痛如失。然此女腹中,无大建中汤之定候症状,乃试之而神效,记之以备后人考证。'

4、六角重任氏云:'一男子,年70余岁,腹满,心下痛,发作有时。或吐蛔虫,不能食。伏枕三个月,笔者与大建中汤病即愈。'又云:'一妇人,年32岁,饮食不进,日渐赢瘦,患腹痛3月许。诸医以血积治之,或用下瘀血药,病益严重。余诊之,脐旁有硬块,如有手足,心下及胁肋

拘挛;重按之,痛不可忍;轻按则否。乃作大建中汤与之,病日渐而愈。'

5、荒木性次氏治腹膜炎云:'一妇女,30岁,腹胀大而痛。因便秘, 而大便坚硬。医师称为腹膜炎。因腹胀,大便坚硬,所以与大承气汤,得大便通畅,但次日腹大如前。于是,更与二、三次大承气汤,但无济于事。此属里寒,与大建中汤一剂而愈。此人不恶心。'

6、星野俊良氏治直肠子宫窝脓疡云:'18岁女子,20日前患阑尾炎,经内科治疗疾病减轻。一周以后,再次发作。下腹部疼痛,体温37.5。脉浮数弱。舌苔黄不干燥。上腹部一般柔软,但下腹部左肠骨窝处,伏有类似圆形小皿之膨隆,且有抵抗感,并有疼痛及过敏压痛。腹蠕动活跃,下利数十行,为粘液便。有便意则疼痛增加,此为阑尾炎发为直肠窝子宫脓疡。以蠕动不安为主,用大建中汤而轻快,能入睡, 腹部膨隆缩小。服药一周后,大便排出多量之恶臭脓,各症渐渐消失。以后服用10日而愈。'

7、矢数道明氏总结自己及各家对此方的应用为:本方用于带虚证、, 寒证、阵发性肠蠕动亢进、且有剧烈腹痛者。即主要用于肠管蠕动不稳症、肠套迭,肠扭转、肠狭窄症、肠驰缓症、蛔虫引起之腹痛、胃下垂、胃弛缓症;

6.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出自《伤寒论》

[方药]厚朴108半夏158党参108甘草68生姜8片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腹胀、气痛。

献曝语:此方治腹部胀满有特效。笔者用此方时,惟恐其失去治腹胀特性,不敢与他方合煎,亦不同服。此读日本各家医案可知,并非笔者的杜撰。另外,1987年5月2日由朱姓友人引一许姓女中学教师求治。患者自言:近几日下腹部疼痛不止。曾去过济南市各大医院检查, 皆査不出疼痛病原,无法手术。诊之,其他均无异常,惟独下腹部有气一块,笔者诊断为气痛,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并言如欲急愈,每日可服2剂。后知服3日后,已不再疼痛。后知3日内共服6剂痊愈。此为本方能治腹痛之一例。另外治愈腹胀患者多人。

医界珠玉:

1 、陆渊雷氏对《伤寒论》第六十六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云:'发汗后,表证巳解,而腹胀满,其病当是胃炎、胃扩张之类。急性胃炎初起时,往往恶寒、发热、头痛。形似伤寒, 并不是发汗所能愈,宜此方。此等病,舌苔常垢腻,舌边、舌尖常发红, 口涎常多,常作呕吐。大便秘结或自利,以此可与伤寒鉴别。若只认为伤寒方,仅能用于北方冬日之正伤寒,为什么如此狭隘地来看仲景方呢!'

2、矢数道明氏治下后腹满鼓胀云:'73岁男子,患半身不遂已数日。因为平素便秘,很希望用泻剂,并已服过大承气汤。如此持续数日,腹部仍膨满,其腹大宛如妊娠临产。叩诊鼓音,充满气体。食欲减退,时时呕逆。脉弦,舌黑苔干燥,言语不甚明了,意识稍现模糊。经一内科医师诊断为并发胸膜炎,病情危笃,坚决不与治疗而自谢不治。余则认为此症由大承气汤泻后,引起胃气虚而鼓胀。诊后,按本方证而投药。服药一剂,呕逆立止,服药两日,腹满如同雾散。患者从半昏迷中恢复了意识,感叹有此等之良方。本患者以后入院治疗,全身症状恢复,读书、写作如前。'

3、荒木性次氏治外伤后腹满云:'30岁男子,因落马腹部受重伤。外伤治愈后,自感腹胀,觉有物自下腹部向上冲胸,情绪不良,经各种治疗不愈,与本方数日痊愈。'

4、藤平健氏治腹膜炎云:'49岁男子,1955年9月26日初诊。自言:八月中旬开始腹胀满,逐渐严重。经国立医院诊断为腹膜炎,劝其入院。有便秘倾向,小便少,全无食欲,足冷,腹胀且痛。清瘦,面色如土,皮肤枯燥。脉浮弱,舌周围覆干燥白苔,中间色红呈镜面舌。腹诊, 全腹胀满,上腹部稍软、而下腹部微硬,按之,内部有肿瘤感。腹围72 公分,心窝部有中等抵抗及压痛,并有波动。综合以上考虑为虚象颇甚,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服药后第3日,小便由一日两次,增加至五、六次。第5日后,腰痛、腹痛、腹部膨满等全部减退,食欲增加。服至11月7日,腹围减至66公分,面色良好,完全治愈。

5、矢数道明氏总结自己及各家对此方的应用为:本方用于发汗后、或腹泻后,出现里虚,胃气不和,腹内有气、水留滞而痛苦者;主要用于胃下垂症、胃扩张症、鼓胀、肋膜炎等引起腹内气体留滞而痛苦者;又可用于呕吐、心下痞满,并有嗳气吞酸者;亦可用于因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引起吐、泻之后,作腹胀、吞酸者

7、旋复花代赭石汤

出自《伤寒论》

[方药]旋复花10^布包)代赭石108党参108半夏158 甘草68大枣3枚切生姜6片

[笔者经历]患者病症:噫气。又治胶粘性咳嗽。

献曝语:此方治单纯噫气有神效。所谓噫气,又称嗳气、打呃、打嗝、呃逆。此症为膈肌痉挛,急促吸气后,声门突然关闭,发出声音。另外,噫气亦有和胃癌有关者。噫气一症,若服旋复花代赭石汤六剂以上,尚未见好转,应去医院检査,如排除胃癌,仍服此方。去年有一王姓同学带其妻子来治胃病,自诉噫气不断,与旋复花代赭石汤,服数剂后,去医院检査诊为胃癌。用电话通知笔者,笔者受矢数先生医案的影响, 劝其速去医院切除。笔者遇患噫气症者不过二、三人,遇癌症者只有二人。

附:学生张长清于1999年秋用此方4剂治愈了他妻子久治不愈的咳嗽。其症状为痰粘如胶,极难咯出。但咯出后,即不咳。在此之前, 曾服过麦门冬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加桔梗石膏、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及我建议试用的大青龙汤及清肺汤等皆无济于事。后来学生读书, 读至大塚敬节对此方有'虚弱而便秘者佳,但亦可用于腹泻'。其妻正处于大便偏稀。又读《名医别录》谓旋复花治'唾如胶漆';又读《医学衷中参西录,赭石解》谓代赭石'……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用之得当,能建奇效。'用一剂试之,谁料竟得大效。4剂痊愈。方知经方254 治病如此宽广,实不同于后世方罢了 。笔者按:这是对经方的又一大开拓。

医界珠玉:

1 、目黑道琛氏云:'此方亦治心下痞硬,大便秘结,噫气不除者。然三黄泻心汤治热性秘结,此方治虚性秘结,必须切记。至于反胃噎膈,则属不治之症。……其大便秘结而吐食者,脾胃大虚,虚气聚于心下, 此时不宜与大黄剂,若取快一时,反促命期,宜用此方。以代赭石镇坠虚气之逆,半夏旋复花逐饮为妙。此非余之创论,周扬俊曰:'此方治反胃噎食,气逆不降者,神效'。余历试数人,果得小效。然毕竟不治

2、大塚敬节氏治慢性腹膜炎后之便秘与嗳气云:'29岁瘦型妇女, 曾患过慢性腹膜炎。自2年前自己感到胃发生堵塞,待嗳气一出,则感痛快。严重时嗳气难出,亦不爽快。脉微弱,腹无力,能看到肠蠕动,有便秘,投与旋复花代赭石汤,胸部爽快,心情转佳,嗳气亦无。虽不能每日大便,但尚通畅,已有食欲。然而,肠蠕动不安,依然如故。余认为此即腹膜炎粘连而引起的肠狭窄。旋复花代赭石汤与生姜泻心汤之证相类似。旋复花代赭石汤,对于患者虚弱,便秘者佳,但亦可用于腹泻。用生姜泻心汤后,胸闷、暧气不解时,应改为旋复花代赭石汤为要。'

3、矢数道明氏治胃癌云:'60岁妇女,初诊于1951年12月10日, 自本年1月心下痞,自7月开始明显疲劳、赢瘦、严重贫血。显微镜检查结果,怀疑幽门癌。11月剖腹探察,癌组织已广泛扩散,不能切除而缝合,谓之能活1个月左右。出院后,第10日来就诊,当时只能饮果汁,几乎处于绝食状态。脉弱、心下部不快,有痞塞感,食欲不振,周身倦怠,便秘。投与旋复花代赭石汤,服后有了食欲,大便通畅,心情爽快,饥不择食,1个月后,体重增加4公斤以上。随后元气恢复,自由散步,能独自一人人浴。但2个月后,再度衰弱,迨至6个月后,病情恶化不救。但2个月的好转,亦为奇迹。'

4、浅田宗伯氏治呕吐云:'内海某妻,26岁,患反胃〖即吐而不能纳食之病,胃癌、胃扩张、食道狭窄等有此症)已数十日不愈,瘦至皮包骨头。巳经数名医师诊治。近来闻及药之气味则吐,已不能服药。余认为此乃胃中不和,心下有停饮,拒物不人。若随胃之蠕动,有可能使心

下之水下降。故作旋复花.代赭石汤,使其徐徐咽下,服药二、三日,未见恶心、呕吐皆止。'又治胃扩张云:'木更津在之神奇氏儿子患吐水病,每日吐苦酸水达一升之多。主诉腹痛、便秘,经各种治疗无效。余与旋复花代赭石汤,兼用起废丸30日,吐水全止。因腹中雷鸣,时时有嗳气, 心下痞,下肢微有浮肿。来诊,为其摄养饮食目的,与六君子汤加旋复花黄连,数十日痊愈。'

5、矢数道明氏总结自己及各家对此方的应用为:用于慢性虚证,胃气虚,心下停饮有痞满感,气之上逆,并有噫气、吞酸、嘈杂、呕吐等;本方主要用于胃酸过多症、留饮症、胃扩张、胃弛缓症、胃下垂、胃溃疡、胃癌、幽门狭窄、慢性肠狭窄症、恶阻、小儿呕吐、鼓肠等有心下痞硬、嗳气、吞酸、呕吐、便秘、腹满、蠕动亢进等。

本文来自:费维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