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处古香古色的中式院落
▼
江畔
宅院
宅院为典型的传统住宅布局形式,临水而建,坐北朝南,前宅后院,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滨水自有码头。室内与园外道路高差800mm,用2.5m高的白墙将外围杂乱巷道与宅院隔离。外低内高,削弱内部前院空间的压迫感。整体设计静观为主,动观为辅,注重室内外空间的互相渗透,互为景色。以“水”绕园,“水寓财,聚财生富”。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尽染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情怀。
外见平凡,内部藏珍。在空间序列上,入户动线随园林景观的层层递进,形成从久居樊笼到归隐山水的空间转换。巷道绿树繁茂,一步一景,疏密有致,曲径通幽之后却是一番豁然开朗,引人步步向内探索。
行至宅院前,青瓦白墙处,
一处砖雕小门头的印花铜门显现,
题字牌匾落于上,绿树掩映建筑,
显而不露。
推门而入,
象征着“富贵、吉祥、健康和幸福”的砖雕
——“锦鲤-连年有余”影壁映入眼帘,
松、竹、梅、置石、石雕,
共同营造出前院组景氛围。
穿过迎送厅廊,
迎面而来的是小而精、
精而美的中庭景观——“天井”。
作为建筑空间布局的核心,
天井一方面可以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
另一方面寓意“四水归堂”,财不外露的好彩头。
天井有鱼池,蓄金色鱼,长可盈尺,池岸由假山湖石点缀,富有意趣。造型黑松飘逸于大开间玻璃窗前,净水映松迎客来。松石在阳光下,光影多变,景色明朗。天井东面及南面绕以回廊,与假山跌瀑,松石,遥之相对。沿廊设置美人靠,可供休憩。驻足天井中,“有槛前细数游鱼,有廊中待月迎风,树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穿过前庭,
犹如戏剧场景转换,
空间在此处豁然开朗,
前院景观呈现,
宅院庭院的特色集中在此展开。
正厅之外,是主人日常接待客人之所。采用枯山水的手法,用沙石、青草拟水,似流觞曲水之态,源起前庭影壁,绕宅半周,穿林过桥,汇于后院西南角,流入闽江。沿途奇石组景,绿岛丛生。桩景盆景之妙在小中见大,花木重姿态,山石贵丘壑,以少胜多,概括提炼。
踏过正厅前的特色地雕,
过桥凭栏远望,一线江景尽收眼底;
创新退台式设计,与只只树影交相呼应,
静享“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境界。
负一层天井用枯山水表达“一池三山”
红梅飘姿的特色景墙,
倒映两侧的暗香浮动,疏影横斜,
让人不自觉的驻足停留,
品读其“天与色香天自爱,
不教一点上蜂须”的精神内涵。
工程档案
—
项目名称:江畔·宅院
项目地址:福建,福州
景观设计:上海森意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占地面积:约2300㎡
景观面积:约1800㎡
设计时间:2015年10月
竣工时间:2020年10月
图片摄影:地产线·寻美影视
撰稿:地产线
【九龙仓·雍景山丨江南原著】
©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局部)
天下有水亦有山,
富春山水非人寰。
长川不是春来绿,
千峰倒影落其间。
——《富春》唐 吴融
项目解读
©绿城爱境,项目鸟瞰图
九龙仓·雍景山丨江南原著项目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闲祝公路与向阳路交叉口,项目样板区景观面积约1100㎡,临近国家森林公园,背靠连绵群山。
©绿城爱境,项目区位概况
设计策划
绿城爱境在项目整体设计上深刻贯彻绿城传统中式合院风格,外立面采用绿城中式建筑风格,多用白墙、黑瓦、红木,以“师法自然”的山水园林为基础,通过借景的手法、景观的搭配、意境的营造三者融会贯通,以期达到古今文人墨客所心神向往的生活方式——游离于现实与梦想之间,远离烦嚣又不绝于人世,为江南再添一道迷蒙烟雨。
▲滑动查看更多
一境
依山而建,借山而居
一轴三进院,双桥栖宿,泗水环绕,整体采用围合式空间布局,以对称诠释东方礼序美学,甄选的苍翠树木,序列严整,塑造出一种宽广大器中不乏精致,恢弘秀丽而不失闲趣的场域特质。
©绿城爱境,项目实景图
踱步而至风雨连廊,入口空间层叠,两侧花木星罗棋布,水岸远近交错,从而形成开合有致的景观空间序列。
©绿城爱境,项目实景图
二画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
水景聚散,中心环列,尘烟弥漫,空间灵动,探雨亭立于游园最高点,坐落于湖石叠起的山峦之上,清泉于山间溢出,踱步其上,平视观烟雨江南之景。
©绿城爱境,项目实景图
三归
疏影林间,回归本真
闲庭信步,曲桥婉折,自然渗透,层次丰富。绿城造园讲究意境的极致之美,以“透”和“变”贯穿造园的层次,达到深远而幽变的园林意境。以道路和建筑作为连接与隔离的实体,形成“以小见大、园中有园、错落有致”的园林效果。
©绿城爱境,项目实景图
[楼盘考察推荐]
新中式合院+平层+高层+洋房……
给大家推荐一个超棒的建筑设计号建筑周 | 中国新锐建筑设计平台China Architecture Week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识别即可添加关注
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建设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的``历时半年多的时间,终于编撰完成了《大美小镇》一书。这是新微设计“最美系列”丛书的第十本书,也是用时最长、精力付出最多的一本书。本书以“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为主题,围绕着已落地的经典项目,集中展示了当下中国在乡村建设方面的精彩成果,非常具有时代意义,同时图书内容殷实,也非常具有借鉴参考意义,是一本难得的乡村建设实践图书。1.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的范本,乡村振兴建设的典型案例本书从几十个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项目中,经过几轮严格筛选,最终收录了其中15个最为典型的优秀案例,这些案例以当前最热门的文旅小镇为主,同时兼具产业小镇以及田园综合体项目,是目前诸多此类型项目的经典代表之作。2.注重实际的完成效果,提供成熟的参考经验目前国内的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项目,大多数处于策划规划的纸面阶段,能够实际落地的项目并不多,本书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所收录的十几个案例,均是已经落地完成或者部分完成的项目,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成熟的参考经验,更加具有学习借鉴的标杆意义。3.全面而纵深的系统性解读与新微设计其他9本“最美系列”丛书有所不同的是,由于内容的特殊性,这本书更加注重项目的系统性解读:从项目的总体规划定位入手,通过图纸分析阐述整体概况,梳理主要结构脉络和基本框架,而后以实景图片展示项目的实际落地效果。从整体到局部,从图纸到实景,本书力图通过精美图文对项目进行全面而纵深的解读。4.“抛砖引玉”图书总共近300页,非常厚重的一本,内容排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每一张图片都有简明描述,尽量做到每一个项目阐述清晰。然而毕竟图文篇幅有限,无法面面俱到,若您对某个案例想有更多的了解,本书可为您“抛砖引玉”,根据书中的项目信息再做深入探究。01.勾连场地关系场地上的原建筑体块分布呈围合状,一栋三开间的夯土主房,旁边分布三个小辅房,还有一个公厕,都落在一个两米高左右的石坎台基上,与旁边的道路小溪呈阶梯状关系,边界呈锯齿状,场地原建筑主房入口在建筑的背面,由北面一条小弄堂进入。△ 依山而建的村落 ©尌林建筑站在场地对面的山坡上,能看到整个村子的全貌,项目场地位于河边最显眼的地方,在这个位置做一个民宿,应该要完全融入原村落的整体肌理和空间组织关系中。在建筑方案中延续建筑体块的内向型组织关系,保持原有组团的体块轴线关系,重新梳理建筑边界,延续和强化建筑在台基上的基地关系,重新组织村落肌理、组团空间、建筑形态、台基、巷道、小溪、梯田、环山之间的勾连关系。在村落中行走,随着地形的高低变化,民居的体量大小变化,方向的偏转,屋顶的边界关系呈现出来一种错落有致,变化无穷的状态。这种状态希望在设计中呈现出来,以呼应当地建筑屋顶形态的变化关系,所以建筑的体量被打散分解重构,屋顶方向斜度变化,形成与原有村落民居和谐的屋檐关系和体量关系。村子房屋基本都是依山而建,而且多为夯土房,怕潮湿和水,自然形成很多阶梯状台地,房屋都造在一个个石砌台地上。基地处原建筑也是建造在一个石砌台地之上,台基下方是一条沿溪村道,溪流与村道又有比较大的高差,所以场地处就形成了多层级、高差大的阶梯状台地关系。建筑的主入口设置从下面村道处进入,便出现了入口处的三次转折来消化地形的高差关系,一段为石板铺设的坡道,上坡道后一条路经顺势通往邻家,一条折回,几个石条踏步进入建筑入口处,进门后,转向又行几个踏步进入庭院,入口处有一种婉转上山的体验,也是台地高差所带来的路径变化,这种体验也延续了在古村中的行走体验。乡村营造存在特有的限制性因素,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在建筑材料运用上,利用在地化的材料变成一种建造策略,村落中回收的小青瓦、原建筑夯土墙体材料、当地的毛石砌块、竹子、老石板、回收老木板,水磨石,都是一些在地化的材料,方便就地取材,回收利用,再生环保。在建造工法上,遵循当地的的一些传统建造工艺,建筑主体的墙体材料回收利用原夯土房上拆除下来的土料,拆除后堆放在建筑旁边空地,民宿建造时将其重新夯筑作为墙体,一方面节约材料的采购和运输成本,一方面夯土材料可回收再利用的特性被充分体现。延续乡村记忆和建造工法,是对乡村匠人智慧的尊重和传统建造技艺的传承,也是提倡一种再生循环和在地化的乡村营造理念。建造的过程中,我们要求用当地的匠人参与建造,干一天活给一天钱,他们会用匠人精神把活干好,每天做多少算多少,做完工地的活就回家干农活了,不指望着赚多少钱,这样才能把活干好。看乡村匠人干活能感受到什么是真实建造,砌石头墙每块石头都要挑过,顺应其形态择其位置,下大上小,自下而上,真实的受力关系和建造逻辑,同时保留手工建造的痕迹和时间的印记,强调建造的真实性。建筑结构用的是施工比较方便的钢木结构,其结构逻辑与村落中传统建筑的构成逻辑相似,结构与外围护墙体体系脱开,用连接点将结构与外墙体连接。站在场地中,映入眼帘的便是溪对岸的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