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与反思】老有所为与老年友好社区建设

类别:社会治理

导言

面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全球性社会现实,一个毫无障碍、友好对待老人的物理空间与社会氛围,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策略的重要因素。最近,香港岭南大学温卓毅(Zhuoyi Wen)、莫家豪(Ka Ho Mok)和柏墨(Padmore Adusei Amoah)三位学者,在社会政策与社会老年学旗舰期刊Ageing & Society上发表“老有所为及在生产型福利体制中安老:建设香港成为老年友好城市”一文,从福利体制的角度,分析老年友好城市对老有所为的影响。

文献来源:Wen, Z. ,Mok, K. H.,  & Amoah, P. A. (2021). Productive Engagement andAgeing in Productivist Welfare Regimes: Questing for an Age-Friendly City in Hong Kong. Ageing & Society. online first:  14 April: 1-23. DOI: 10.1017/S0144686X21000167).

研究背景

面对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放缓、社会照顾开支上升的情况,世界各地政府普遍采取老有所为(productive ageing)和居家养老(ageing in place)的应对策略,希望令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安老,得到足够社会网络支持,同时也创造机会让老人以邻里互助、义工参与,甚至有薪劳动的方式,保持接触主流社会,持续创造价值、贡献社会。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老有所为还是居家养老,都在某个场所(place)中进行。因此,一个毫无障碍、友好对待老人的物理空间与社会氛围,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策略的重要因素。

有鉴于此,世界卫生组织在2007年提出老年友好城市及社区(Age-friendly Cities and Communities)框架,为世界各地政府实现老有所为、居家养老提供指引。框架分为八大范畴,包括户外空间和建筑、交通、住房、社会参与、尊重与社会包容、市民参与和就业、信息交流、及社区支持和卫生保健服务。八大范畴涵盖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涉及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社会政策、医疗卫生等跨学科内容。

现有研究已经深入研究了上述八大范畴与老人身心健康的关系,但是,这些范畴如何具体影响老人参与生产型活动(productive engagement,即能产生经济价值或社会价值的活动),真正实现老有所为,仍然缺乏实证研究。更重要的是,因为老有所为、居家养老与具体时空环境相关,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跨地域比较研究将能揭示关键的影响因素。尤其当各地制定社会政策回应老龄化、提供长期照顾服务时,老年友好城市及社区的发展将会与当地的福利体制(welfare regime)发生互动,成为比较福利体制研究的全新领域。

理论框架:老有所为与生产型福利体制

在回顾现有关于老有所为、生产型参与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借用Morrow-Howell and Wang(2013) 的“老有所为跨文化比较框架”,并结合世界卫生组织老年友好城市八大范畴,将影响老有所为的主要因素,归纳为社会氛围(social atmosphere)、建筑环境(built environment)、社会服务(social provision)及个人状况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此四个方面既涵盖个体情况,也包括社会结构因素。在社会结构因素中,既有可见的物理空间规划设计,也包括无形的社会服务及人对人的关怀,这与福利体制密切相关。

图1:关于老有所为的分析框架 改编自Morrow-Howell and Wang (2013)

事实上,现有研究甚少把老有所为、生产型参与这一重要的老年政策与福利体制的讨论相勾连。20世纪下半叶,亚洲四小龙等新兴经济体都是典型的生产型福利体制:社会政策从属于经济发展,社会福利旨在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正在起飞的经济产业。这与以平等社会公民权为基础的传统福利国家截然不同。

香港属于典型的生产型福利体制,且历经30年而没有发生明显转型。香港的生产型福利体制提供大量由公共财政资助的社会服务,包括公共房屋、公共医疗、社会照顾及教育服务。这些社会公共服务被视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时减低个人对家庭的依赖,从而能够投入劳动力市场,参与经济生产活动。在没有法定退休年龄和全民退休保障的情况下,香港许多65岁以上的老人需要依靠日常劳动维持生计,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实践老有所为。

研究设计

文章利用“赛马会龄活城市计划”的两轮数据,验证理框架所提出的因果关系。文章选取了香港的荃湾区和离岛区作为研究地点。两者代表了香港截然不同的社区环境。荃湾区是香港1970年代开发的第一代卫星城,区内建有居民区及工业区,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生产消费活动循环。但随着城市发展进程,路网交通日益完善,吸引区外人口搬入,区内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同时面对人口与建筑“双老龄化”(doubleageing)的情况。与荃湾区不同,离岛区是香港蓬勃兴起的新市镇,包括20多个海岛,是香港占地面积最大、同时人口最少的行政分区。在尺金寸土的香港,离岛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是全港最多,但整体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香港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等重大交通基建都位于离岛区,随着交通日益便利及新公共房屋的落成,预计离岛区将会迅速城市化。荃湾区和离岛区有着共同的社会文化和生产型福利体制特征,但在社区环境、经济发展上存在差异。以此两区作为研究地点,将有助于辨识因果关系。

研究采用的样本数据分别在2016年和2018年通过问卷形式收集,对象限定为60岁或以上的当区居民。样本总数为1638位,其中荃湾居民806位(2016年392位和2018年414位)和离岛居民832位(2016年386位和2018年446位)。在两轮问卷调查之间,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每年为每个区提供50万港元项目经费,委托志愿机构及社区组织举办公众教育、社区服务等活动,改善社区的老人友好程度,提升居民对老人友好城市及社区的认知,并期望项目成效能在终期评估中得到印证。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由于公共服务发展相对落后,在进行三年的地区计划之后,在香港,离岛区老年友好城市各范畴都有明显提升,改善幅度远超荃湾区。由此揭示,老年友好城市及社区发展,要避免城市中心主义,切勿忽视基础设施落后的乡村欠发达地区。

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在两区里面,社会氛围、建筑环境、社会服务都对老有所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个人状况,包括经济收入与健康情况,并结果无显著影响。由此可见,老年友好城市及社区发展所带来的结构性转变,将有力影响老有所为的实现。文章的主要理论贡献是将老有所为、老人友好城市及社区两大社会政策议题,与福利体制比较研究联系,应用跨文化比较框架,辨识了促进老有所为、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对中国内陆的启示

本研究基于香港华人社会的研究发现,对内陆推进老有所为、居家养老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启示。事实上,中国内陆很早就启动老年友好社区建设,上海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全球指引的33个案例城市之一。2009年9月15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决定在6个省的9个城市和城区进行“老年友好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2011年11月27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第15个“全球长者友善城市及社区网络”成员。自2020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卫生健康委、民政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创建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等等。尤其是,2020年12月9日,全国老龄办发布《关于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在这份纲领性文件中明确,到2025年,全国建成5000个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到2035年,全国城乡实现老年友好型社区全覆盖。试点申报工作在2021年的第一个月就已经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这些顶层设计表明老年友好城市已经纳入城市治理的理念,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制约老有所为的结构性因素。

回顾老年友好城市在内陆与香港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不同界别都各有角色及优势,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及投入财政资源,能够加深社会大众对老年友好城市概念的认知,同时引导社会行动的方向。志愿机构、慈善基金等社会组织可以扮演组织、策划的角色,提供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发展的机会。大学教研机构可以居中协调促成跨机构、跨界别合作,同时运用专业知识提供智力支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证据为本的服务实践促进老年友好在本地社区落地生根。

如果您喜欢此文,请转发和分享给朋友们。谢谢!

附参考文献附参考文献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Amoah, P. A., Mok, K. H., Wen, Z., & Li, L. W.(2019). Achieving the age-friendly city agenda: an interventional study in HongKong’s Islands district. 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 DOI: 10.1080/17516234.2019.1663981.

Au A, Lai DWL, Yip H-m, Chan S, Lai S, Chaudhury H, Scharlach A and Leeson G (2020) Sense of community mediating between age-friendly characteristics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86.

Huang NC, Chu C, Kung SF and Hu SC (2019) Associa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28, 2393–2407.

Liu, S., Wen, Z.,Su, J., Ming-lin Chong, A., Kong, S., & Jiang, Z. (2020). Social Trust,Trust Differential, and Radius of Trust on Volunteering: Evidence from the HongKong Chinese.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DOI: 10.1080/01488376.2020.1758867.

Morrow-Howell, N., &Wang, Y. (2013). Productive engagement of older adults: elements of across-cultural research agenda. Ageing International, 38(2), 159-170.DOI: 10.1007/s12126-012-9165-0.

Wen, Z., Mok, K. H., &Amoah, P. A., (2021) Productive Engagement and Ageing in Productivist WelfareRegimes: Questing for an Age-Friendly City in Hong Kong. Ageing & Society. DOI: 10.1017/S0144686X21000167.

相关文献:(直接点击链接即可进入该页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