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探寻之旅——生铁铸成老营城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老营堡是明代偏头关所属18堡之一,山西镇一处重要关堡。建筑规模仅次于偏头关。据记载,该堡正统末置,弘治15年(1502),万历6年(1578)增修。原为砖砌,现在成夯土城堡。

老营堡从正统末年开始修筑,至嘉靖15年,经过几次增筑扩展,演绎了一段“三展老营城”的传奇故事。在民间也有民谚云:铜偏关,铁宁武,生铁铸成老营城。

老营堡北控平鲁,西街偏关,东接宁武,军事地位重要。终明一代,始终高度戒备。明清两朝地位等级反复升降。1545年曾设总兵官,领将15名,统兵4800多名。顺治朝兵员缩减千余,设参将。以后逐渐降级,至雍正时三百余年的辉煌光彩渐渐暗淡下去。

老营堡未建时,附近也没有修筑长城,黄河对岸的北元瓦剌也先此时势力正强大。尽管北元当时的南犯主攻方向不在偏头关,但当时的山西总兵杜忠未雨绸缪,出于战略大势的考虑与需要,选择在偏头关东8O里的关河北岸修筑了这座老营堡,以此来消除东部防守盲点。经过“三展老营城",城周长达5里,面积0.4平方公里,城高3丈6尺12米,用砖石包砌。

城墙高厚,黄土夯筑,部分位置还能看到遗留的包砖,整体保存还是很完整的。

城中当街有一个类似玉皇阁的建筑墩台,四面门洞相通,各门均有刻石,只是年代的久远有些字难以看清,后来将原字意写于木牌上钉在门额上。

老营城在近百年内曾遭两次劫难。一次是1937年冬,日寇从平鲁西犯,与骑二军和35军激战。日军占领老营后,撤退时纵火焚烧,堡内建筑几乎化为灰烬。另一次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营城内百姓至今回忆起来仍是痛心疾首,捶胸顿足。

民间有一种说法,四门者为“城”,三门者为“堡”,二门者为“寨”。老营堡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各门皆存门额石匾。东门阴刻楷书“老营城”,西门瓮城内门阴刻“晋北锁钥”,外门刻“威望关河”,南门瓮城内门阴刻“南控雁宁”,外门刻“保障”。

南城门的门洞城墙上有烟道,这样的烟道在两侧的民居“土窑窑”墙壁上很是显眼。我和同来的人正议论,不想从土窑窑出来一位对我的观点反驳,这不是烟洞,是用来防火的。我仔细观察门洞,那个烟道确实没有烟熏的痕迹。那人解释说,一旦城门起火,便可从上面顺通道放水。

东城门异常坚固,五个拱洞,铺五层砖。城门保持原装,2O13年和2014年两次对老营堡进行保护性修复。东门及瓮城进行重新修缮,南门和西门及瓮城还保持原来的样子。

生铁铸成的老营城名不虚传,自堡建成后史书文献从未留下被攻破的记载。

据史料记载,老营堡在极盛时期,城内居住有3000余户,有商号43家,街道上做买卖的客商落绎不绝。蒙商出售牛马羊还有皮张,汉商出售铁器铜器,还有棉布及日用品。市场贸易一派繁荣景象。这里每年还有两次大型庙会,一次在五月端午,一次在六月十八。曾经的繁华已远去,往事却留在了后人的记忆里。

昔日老营堡滚滚烽烟和涛涛商海早已褪逝怠尽,裸露于我眼前的就剩下一个实实在在,平平静静的偏远乡村了。荒凉与寂落已成为这里的主色调,可它厚重的文化特色却不会消逝。

留言之窗

*百团大战制胜名将左权牺牲,起因竟是源于一枚小小的邮票
*孙成民||知青上山下乡“出发的缘由”!
*清代山西人开办的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大盛魁
*须名||历史上的走西口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山西人要走西口?
*郑志东||青冢和亲越千年—— 山西朔州昭君文化旅游节侧记
*杨璞||于成龙家族石州历代迁徙初考
*杨家将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概述
*驽马||一座湮没无闻的春秋古城——太原三交城
*宋辽古城旧广武
*秀容古城研究与保护的几点认识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 本平台优先选登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的文史稿件及图片,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要求原创,1500字以上,引用史料必须注明出处,图片说明来源,素材切勿抄袭,文责自负;稿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均以附件形式发邮箱:scgsjzb@163.com。

2、本平台发布的原创作品,赞赏10元以下(含10元)作平台运作;赞赏10元以上部分按70%作稿酬发给作者;如果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在作品推出一月内全部支付作者。请加主编微信sczb0972,以便发放稿酬。

3、特别敬告:在其他微信平台推出标注原创的作品不要再投本平台。

4、凡本平台发表的原创作品,其版权归《文史艺苑》所有;转载其它媒体的作品,由于未能及时联系到作者和有关媒体,如涉侵权问题,接到告知之日及时删除。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