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夏天,那场危险之旅

公元1162年,刚刚登基的宋孝宗亲自主持了历史上著名的“隆兴北伐”,因为准备充分,战争最初对宋军十分有利,宋军一举攻下了灵壁、宿州等地,眼看着就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宋军内部搞起了南宋著名的特产——内讧。

先锋官李显忠与邵宏渊的不和,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痛快,彼此不放过谁,加上张浚统帅无方,金军攻打宿州时,本该出兵相救的邵宏渊却按兵不动,导致李显忠大败,宿州沦陷,轰轰烈烈的北伐也宣告失败,南宋与金国签订屈辱的和约,史称“隆兴和议”。

和约的主要内容为:

1、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称叔、侄关系;

2、维持绍兴和议规定的疆界;

3、南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称“岁币”,银绢从二十五万两、匹改为二十万两、匹;

4、宋割商州(今陕西商县)、秦州(今甘肃天水)予金;

5、金不再追回由金逃入宋的人员。

对宋孝宗来说,这都是老一套,而且内容上,孝宗没多大意见,只是陪了点钱,丢了点土地,算不上多大的事,反正这样的事,祖宗都搞了一波,最多就是重演一次而已。

最让孝宗皇帝难以忍受的是关于两国递交国书附加条件。凡是金国的使者来到了宋朝,宋朝的皇帝必须离开龙椅迎接,这在宋孝宗看来,简直是对自己的侮辱。

打架我是打不赢,但并表示我可以让你侮辱。

对不起,这个条件我不答应。

三年后,金国派完颜仲出使南宋,开启了递交国书的模式,见孝宗皇帝没按照以往的过场走,完颜仲顿时就来气了,你们宋朝人怎么都这样,说好的事,怎么临时变卦,这不是公然违反合约么?

难道你们还想打架么?

打就打,怕你不成。

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眼看着就要走上最高人民法院,搞一场声势浩大的官司,关键时刻,退休的宋高宗站了出来,指着自己的儿子说:“你这是要作什么,难道你忘记了'靖康之耻’的教训么?我这一把年纪,难不成你还要我将'靖康之耻’重演一遍。”

事情按说到了这儿,应该可以一锤定音了。

但宋孝宗是一个猛人,南宋最有血性的称号不是白来的,面对老爹和金人压迫,硬是顶住了压力,而且还下定了决定,自己一定要改变这种憋屈的态度。

合同能签就签,不能签大不了再打一架就是。

人总不能光为了活命,还需要脸面。

这个看法得到了大臣虞允文的支持,这个规定不光光是对皇帝个人的侮辱,更是对南宋一朝文武百官的侮辱。

抵制,坚决抵制。

君臣二人说的是痛快,但事情还是要办的。

当时就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比如左相陈俊卿,这位老臣认为,你们想的是不错,说得也痛快,感情是你们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事儿用不着你们去面对,你们当然可以打肿脸充胖子。

人家合同书送来了,你是要毁约还是续约,总得给人送过去不是,既然你们活着这么有尊严,可以自己送去试一试。

血气方刚的宋孝宗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却不想被人说成了贪生怕死之辈,一怒之下,干脆罢免了陈俊卿的官,你不是怂么,那就去福州怂给金人看,别在我眼前晃悠,看着心烦。

说归说,事情总还是要办的。

打架只是一时的意气话,真打,南宋还是搞不过。

所以结果只有一个,虞大人你和朕看法一样,这事儿交给你了,你来搞定,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总之朕要的结果只有一条,不能丢朕的脸。

朕要尊严的签约。

应该说这个要求有点高,但虞大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老大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我的事情就是小弟的事。本着这个理念,他精挑细选了两个人担任使者,一个是李焘,一个是范成大。

他相信这个两人一定会帮他完成这个使命。

在没有任何检测手段的年代,一切都看自己的眼光。

我们的虞大人看人的眼光不能算好,但也不差,错对各一半。

先说剧本的男一号李焘,这人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才学不错,从小博览典籍,长大后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以四十年时间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九百八十卷,堪称中国历史学上一大壮举。

而且此人为官清廉,敢于直言。在殿廷召对,曾“首举艺祖(此指宋太祖)治身、治家、治官、治吏典故,以为恢复之法”,请增置谏官,许以六察言事;请练兵,不增兵,杜绝诸将的私献,核实军籍。堪称名臣的典范。

但这样一个名臣,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相当怕死。

当得知自己要演一部主角的戏,面对的是凶神恶煞的金人,这位名臣彻底怂了。他连夜找到了虞允文,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拉着虞大人的手骂道:“虞允文,我很早就知道你对我有意见,本以为你会念着大家都是同僚会放我一马,没想到你这么阴险,竟然借刀杀人!”

动静闹得着实大了点,第二天就上了新闻头条,纵然虞允文没这个意思,面对新闻媒体的质问,他也不好再让李涛演什么主角了,甚至B角都不可能。

唯一的人选只有剩下范成大了。

范成大其实有些晕圈的,按照剧本他是主角的备胎,如果主角愿意演,他连演主角替身的机会都没有,可偏偏主角辞演,空缺的位置又没有人敢上。

于是,作为备胎的他就此逆袭。

范成大,我们应该这样说;他的前半生完全是靠幸运活着。

公元1126年6月26日,范成大出生在今江苏省苏州市,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第二年北宋发生了一件堪称让人无限惋惜的大事----靖康之耻。

这是一场空前的劫难,皇帝都成了敌人的俘虏,不用说生活在北宋的寻常百姓。

当时的金国发现在人堆里少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我们熟悉的宋高宗赵构,这位仁兄打仗不在行,逃跑却是一流水准,金兵通过存存搜寻,愣是没找到,气得金兀术直接领兵南下,发誓要搜山检海捉赵构,这一下,就顺手攻破了苏州城。

当浩劫来的时候,4岁的范成大宛如先知一样,竟提前跟着他爹躲到了昆山去,顺利地躲过了一劫,此后的日子,和我们小时候差不多,白天搬砖,晚上苦读,但人家是真读书,取得成绩十分可观。十二岁时便遍读经史,十四岁时开始创作诗文。

公元1154年,穷得连路费都没有的范成大在朋友乐备的资助下参加了礼部组织的高考,这是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他一点也不含糊,顺利通过。

这一年他28岁,大学顺利毕业后,他成功做了一名徽州司户参军,外职小官,一做就是5年.

5年后,他顺利进入了都城,做了一名监管太平惠民和剂局的官,这是一个办药事机构,由国家实行对医药购销的专卖,说白了他就是负责卖药物把关的,如果说他这辈子最大的梦想,也许就是能把好关口,让百姓能吃到放心的药,至于其他,他没多大的想法。

然而,命运却将他推到了历史的窗口。

得知消息,他是有些不情愿去的,谁都知道这一去的危险性有多大,不亚于荆轲刺秦。

但他还是去了。

不是他有多大的胆,多么的不怕死,而是他明白,自己是朝廷的官,吃的是朝廷给的粮,拿的是国家俸禄,国家需要的时候,就该是男儿洒热血,抛头颅的时候。

或许他说不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话语,但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他是这么做的。

面对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宋孝宗深受感动:“卿气宇不群,朕亲加选择。”

宋孝宗一点都没忽悠范成大,当天就给了范成大最高的荣誉。(任命范成大为起居郎、代理资政殿大学士、左太中大夫、醴泉观使兼侍读,封丹阳郡开国公

据《宋史》,记载,临行之时,宋孝宗关切地问范成大:“你怕么?”

范成大点了点头说:“臣也是人,怎么能不害怕?”

“那你为何还要去?”宋孝宗一脸的疑惑。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担君之忧,何惧哉”。臣子拿着皇帝给予的俸禄,就应该忠心的辅佐皇帝,也应该为皇帝分担忧虑。此番前行,微臣已做好了一去不回的心理准备。

宋孝宗热泪盈眶,拉着他的手说:“朕不败盟发兵,何至害卿!啮雪餐氊,理或有之。”要不是我们打败了,何至害你这样!但事已经这样了,只能委屈了你了,这一路上你或许要风餐露宿、啃雪食毡,成为第二个苏武…”

“臣明白”。范成大一脸的刚毅。

带着这个使命,范成大上路了。

和他想的一样,金国的确是充满了凶险,当他递交请求归还北宋诸帝陵寝国书时,偌大的宫殿无一人说话,每个人都用狼一般的眼光看着他,那神情仿佛他就是一头待宰的羔羊。

当他提出“两朝已经结为叔侄关系,而受书礼仪没有确定,我这里有奏章。”说完就把插在腰上的手板拿出。一直沉默的金世宗完颜雍开始动怒了,狠狠地将他的奏章丢在了地上:“这岂是你献书的地方”?

金国群臣要他起来,范成大跪立不动,一定要把国书递上。

一些人见他不起来,就开始用手板打他,想把他打起来,范成大依然跪立不动,非献上国书不可。

这下金国君臣无计可施,议论纷纷,太子完颜允恭甚至想杀死范成大,他没有丝毫惧色。

不是不想退,而是不能退。

退一步,退的不是我个人荣誉而是整个国家的荣誉。

为了国家荣誉,一步都不容退。

见范成大毫无惧色,金国上下只能就此作罢,事情到了这一步,算是彻底完成了皇帝交代的使命。。

回到住处,一个金国小吏告诉他,朝中有些大臣建议将他扣留下来,这样的人才放回去,对自己没有半分好处。

面对这个提议,他淡淡一笑,当着金国小吏的面提笔《会同馆》一诗表明了自己的决心:

万里孤臣致命秋,

此身何止一沤浮。

提携汉节同生死,

休问羝羊解乳不!

扣下就扣下有啥大不了的,当年苏武都能当过牧羊人,我未必做不了。

由于他坚持到底、宁死不屈,事情有了缓和的余地,金国担心这样下去,最终恶化了两国关系,打架是痛快不假,但对手也不是吃素的,万一因为这点小事弄得兵戎相见,终究对自己没什么好处。

于是,金世宗同意归还宋钦宗梓宫、允许南宋奉迁河南皇陵,但于对方更改受书礼的要求则毫不通融。

任务虽然没有百分百地完成,但他的勇敢,他在敌国朝堂表现出来的英勇还是赢得了举国上下的赞扬,就连敌人也对他赞不绝口,回国的时候,负责陪送的金国使者请求他留下戴在头顶上戴巾帻,自己好去仿照一顶。

他听完哈哈一笑:“你们也仰慕“上国衣冠”吗?”

”不,我们只是想仿照真正的英雄。”

同年九月,范成大返回南宋,回去的他将这一路上所见所闻,以及自己满腔忠义豪情化成了文字,写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揽辔录》一书。

时至今日,我们诵读这本书,依旧被里面的许多文字感动。

如:新宋门内“弥望悉荒墟”,“大相国寺,倾檐缺吻,无复旧观”……凡东京一门一楼,皆罗列其旧名与“虏改”之新名,寥寥几句,将北宋旧都东京汴梁的残破的景象展露无疑。

比如:写中原的遗民, “民亦久习胡俗”,“男子髡顶”,“村落间多不复巾,蓬辫如鬼”,然而父老“遗黎往往垂涕嗟啧,指使人云:'此中华佛国人也。’老妪跪拜者尤多”…… 由于沦陷很久,当地的百姓大多胡化,有的秃顶辫子很长,有的穿着胡人衣服。看到范成大后,年轻人哭着喊着“华夏人来了,华夏人来了”,而老头老太婆们则跪在地上,含泪问南宋军队何时能光复中原……

这些忧国忧民的记录,每一笔都来自那个夏天,那场危险之旅。

(0)

相关推荐

  • 成其大者,范成大也 喻军

    . 成其大者,范成大也  喻  军 . 太湖之滨.姑苏城之西南.上方山之东麓有石湖.其山虽无邃壑高岩之峭,却见湖光绮秀.簇黛攒青之幽.那里是我仰慕已久的.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范成大(1126-1193 ...

  • 【凤栖梧桐】之十五《郑侨传(上)》

    郑侨传(上) 文〡苏新建 摄影:胡伟生 郑侨(1133-1203),字惠叔,号回溪,永泰二十八都龟岭人,乾道五年(1169年)状元.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追赠太师.郇国公,谥忠惠. 一.地方为官, ...

  • 熬死宋高宗后,宋孝宗为何也禅让皇位不干了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宋高宗赵构崩于德寿宫中,宋孝宗赵昚听闻后失声痛哭,两天不能进食,又表示要服丧三年.赵昚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宋孝宗 ...

  • 阿雷吟诵讲堂(中)第二十七课《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阿雷吟诵讲堂(中)第二十七课<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吟咏诗词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欢迎走进阿雷吟诵讲堂.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倾听与陪伴!今天我们要吟唱的这首诗,是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 ...

  • 陈楚风小小说 • 《那年夏天》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1 作者:陈楚风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家里面缸的面粉不多了,我妈让我骑自行车带上一袋小麦,去十多里外一个叫冯塘的集市上去磨面粉.那时候,家里做饭用的面粉不像现在是去超市或者 ...

  • 国内首部密室悬疑推理剧《女孩们在那年夏天》定档

    小伙伴们,特别是喜欢悬疑推理的小伙伴,柳林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消息,一部密室推理剧正式上线了,8月7日播出! 惊不惊喜. 这部新剧柳林查了一下,并没有被纳入到悬疑剧场,所以对它的品质还是持一个保留的态度 ...

  • 迈克尔.杰克逊 危险之旅演唱会

    迈克尔.杰克逊 危险之旅演唱会

  • 那年夏天摆摊去

    周三早晨下了点雨,醒来时看着窗外烟雨氤氲,一时不知身在何处.久违了,这样的六月. 上学时,最喜欢北京的六月,暑气未至,晨雨纷纷.四五点钟下点小雨,七点前就停了.早上起来,空气清新,土地湿润.我住在学校 ...

  • 投稿| 那年夏天我心动过 但也只是心动过

    那年夏天,风不大,却吹起了少年白色衬衫的衣角,吹乱女孩那颗纯洁又懵懂的心. 窗外的香樟树上传来蝉鸣阵阵,阳光洒满窗台,微风轻轻地吹着,轻纱制的绿色窗帘伴着风的节奏,飘舞在空中,头顶的风扇吱吱呀呀地转着 ...

  • 想起那年夏天,招惹我的那个少年。

    夏日农场集市|杭州植物园

  • 那年夏天,吹过风

    作者:桃园野菊 あの夏へ 久石让 - 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过去的你,是最好的你: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最好的我们,却隔着一整个青春. 走出电影院,夏日的晚风,轻轻地吹,吹起了白裙子,吹 ...

  • 那年夏天(国画) 李刚-郑州日报数字报

    那年夏天(国画) 李刚-郑州日报数字报

  • 【鲜衣怒马】徐静| 那年夏天

    鲜衣怒马 鲜衣怒马少年时 一日看尽长安花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白驹过隙,岁月荏苒,千帆过尽,往事随风,看着这些学生青春逼人的文字,既羡慕又嫉妒.羡慕他们如旷野之鸟,活力满满,间不容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