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幸福巷17号》背后!
“幸福巷”是兰州市安宁区的一条小巷道,巷道口的公交车站也叫幸福巷,上大学那会,每次听到“幸福巷站到了……”心里有种莫名的温暖感!
《幸福巷17号》是一部电影,打算在2018年完成“她”,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项目,也是一桩心事!
2014年,第一部电影上映后,前后有两位记者老师告诉了我发生在某市的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尤其感谢万英辉导演将当时采访写的故事报道发给我,并前后两三次讲述这个故事给我,当时确实力不从心去做这个题材的片子,但是作为一个心病一直压在我心里,想着,一定要不负这份真实故事的感动,把它搬上大银幕!
真实故事大概是这样:
某市普通的一家四口人,9岁的自闭症弟弟,18岁的姐姐在上高中,弟弟的病症是两三岁时候被发现的,因为自闭症是“无药可治、终生陪伴”,也就是说,一辈子都会是一家人的负担和“累赘”,长期康复治疗的经济压力和父母之间的心里压力,迫不得已夫妻离婚,弟弟由父亲带走去X市生活,母亲带姐姐依旧生活在这个城市,姐姐和弟弟感情很深,虽然弟弟属于重度自闭症,生活无法自理,也没有正常人的感情!
几个月一晃而过,某天,弟弟生日,姐姐打电话告诉爸爸今天是弟弟生日,想在电话这头跟弟弟说几句话,那头的父亲支支吾吾,最终在追问下,父亲告知弟弟在这座城市走丢了……正在上高三的姐姐不顾母亲的反对,踏上南下的列车去寻找弟弟……
到了南方的大都市,18岁的她、没有住过远门的她,历经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流落街头!三个多月,终于在救助站找到弟弟,她带着更加严重连自己也认不出来的弟弟回到了原来的城市,可是已经要再婚的母亲怎么也不肯接受弟弟,于是辍学的姐姐在外租了房子,拿上父亲当时摆地摊卖剩的饰品,自己抚养弟弟、照顾弟弟、带弟弟进行自闭症康复治疗。一个孩子带着另外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还是不认人不认路没有思维意识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于是,我想为这个姐姐做这部电影,虽然多方打听,最终也没有打听到她的消息,也没有她弟弟的消息(当时她这事被媒体报道后,多方好心人去资助他们,也许是受到打扰离开,抑或是有了更好的安排),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一个90后的这样善良单纯的女孩,散发的人性的魅力,值得让大家洗涤心灵,是一个好的大荧幕题材,在我心里,这是天底下和母亲一样最美的女子,所以,我想为不认识的她拍这部片子。
这个片子启动于2016年9月,当时在甘肃玉门筹备一部电视剧,在我说完多年这个心愿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编剧的时候,小敏老师参与了初期的创作,但事实证明她的思路是最适合这部片子的思路,前后有四个人参与了这部片子的编剧工作,我都觉得不满意,其中不乏国内知名的编剧,我们前后拜访了多个自闭症康复中心,采访老师,实地探访,采访家长……这个过程中,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做这个片子,为什么呢?因为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全国现在有1300多万个全年龄段自闭症患者,其中低龄自闭症患者200多万,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但这个社会问题最大的梗在于,这一千多万的患者的家人都不敢让他们上街……因为普遍大众不理解这个群体啊,他们行为诡异,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去思考外界,他们看到好吃的可以去抢,他们会随地大小便……借用我在电影方案里的开篇的几句话:
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被社会曲解也被教育拒之门外;
他们不聋,却对外界充耳不闻,不哑,却不愿开口说话,虽然他们像星星一样纯净、漂亮,却也像星星一样冷漠,孤独;
他们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是自闭症患者!
接着说电影的“幸福巷”,剧本出来后,片名几经修改,但最终大家都不是很满意,有一次开车经过幸福巷时候,我眼前就飘来了这几个字,于是我很激动的在群里喊了声:片名定了,就叫《幸福巷17号》,于是,就这么定下来。
由于我的不才和对故事的强迫症般的完美追求,这个剧本还在修改,编剧告诉我,一周,于是,我想写下这段文字,以示电影还在继续筹备中。当然,这版的剧本还要进行一轮修改,就是导演介入后,再修改一版,目前沟通的导演好几位,年后打算一一见面沟通。影片,将在3月底或4月初开机拍摄。拍摄地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