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本书:《精益工作法》
前言
这本书为你揭示了世界顶级大厨的工作哲学和工作方法,以及怎么把这些心法,运用到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你在工作中,是不是会经常觉得工作内容很多,时间又不够用,经常忙中出错。可能在给老板、给客户汇报时拿错了材料,可能有一笔重要的费用事到临头才发现没走申请。你可能会觉得,这些都是小事,再认真、仔细一点就能解决。
但事实上,像这样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我们不够细心导致的,而是我们不知道,如何才能把手头工作组织得井然有序,或者说,我们缺乏一套指导自己如何做事、如何工作的体系,以至于顾此失彼,忙中出错。
那该怎么做呢?这本书的作者,建议我们不妨学习一下世界顶级大厨的经验。你看,顶级大厨的餐厅一般口碑都很好,从来不缺人流,每天要处理数以百计的订单。再有,吃饭这种事,客人都是踩着饭点扎堆来,饿着肚子等上菜,菜上得稍微慢点,就会提出抗议。
所以,大厨要面对的任务量之多,时间压力之大,放到职场上其实是非常罕见的。考虑到后厨不富裕的人手、局促又嘈杂的环境、容易过期的食材这些众多不利的因素,当大厨的还能让所有的客人,都及时地吃上精美的饭菜,让人们慕名而来,满意而归。这里边值得我们学习得太多了。
也正因为后厨工作这样的特点,这个历史悠久的行业,发展出了一整套堪称精致的工作哲学,叫做“精益部署”。既然是工作哲学,那就注定了精益部署来源于厨房,又超脱于厨房。它包含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完全可以用来指导其他行业的人们,尤其是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像世界顶级大厨那样游刃有余,不仅少犯错,还能把工作做到卓越。
本书的作者丹·查纳斯看到了精益部署的独特价值,走访了上百名烹饪界的专业人士,写成了这本书。书名中的精益工作法,其实就是把精益部署和办公室工作结合起来的,一套完整的方法论。
接下来,我就分成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说说精益工作法的时空观,也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管理工作时间,以及工作环境。第二部分我们具体说说,如何运用这套精益工作法,让自己做到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
第一部分
我们先看第一部分,精益工作法的时空观,也就是说,该如何利用好我们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
先来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对于一个大厨来说,他把哪项工作职责干好最为重要呢?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那肯定是做菜好吃最重要。但实际上,在大厨眼中,在他众多的工作职责中,烹饪工作只能排第二,谁排第一呢?准备工作排第一。
因为餐厅的菜单中,隐含着大厨对顾客的一个重要承诺,那就是“按需供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菜单上边的东西随便点,你能点我就能做。要履行这个承诺,做到“按需供餐”,大厨一般在头天晚上工作结束后,就会让所有助手们,着手制定第二天的计划。否则,等顾客点了菜,你发现这儿缺了个食材,那儿缺了个调料,留到跟前儿现准备,那是绝对来不及的。
第二天的计划都包含哪些东西呢?这里边会写清楚明天需要用到的工具、食材,供餐前用到哪些,供餐中又用到哪些。由于后厨中的灶位分很多种,有烧烤、炒菜、煎炸、甜点、开胃菜等等。对于每个灶位来说,他们都需要做哪些操作,这些操作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每一步操作大概需要多久。如果是准备宴会,会具体到几点几分切片、几点几分装盘,这些都需要写清楚。精确到这个程度,一个合格的行动计划才算是完成了。
这是大厨们做的计划。相比之下,反倒是很多高学历、高收入的白领,在开启新的一天工作时,没有任何计划可言。每天早晨匆匆赶到办公室,临时做决定,蒙头就干,干到哪儿算哪儿。其实,很多人都曾经尝试着制定每天的工作计划,但却很难严格地去执行,最后不得不放弃。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他们陷入了一些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把工作计划,等同于列清单。很多人在做计划时,只是单纯地把要做的事情,逐条记录下来,形成一个流水账一样的待办事项清单。问题是,越忙的人,清单越长,一眼望过去几十条、上百条记录,头都大了。它不仅不能起到任何计划的作用,反而会增加你的心理负担,恨不得永远不想再打开它、面对它。实际上,你列好的那些工作清单、待办事项,充其量只是一个毛坯。想要严格执行,你还需要对清单进行深加工,最终形成一个精确的行动时间表,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
你可能会说,我也知道每天的工作计划应该是一个时间表的样子,问题是清单里那么多记录,我先干哪个后干哪个呢?好像挺为难的。这就是第二个误区,我们很多人,会把清单里的事项,混在一起进行排序,特别容易混乱。
我们不妨来看看大厨是怎么做计划的。前边我们提到了,大厨会把待办事项,分配到后厨的每个灶位上,烧烤这边的待办事项组成一个排序,煎炸的待办事项又组成另一个排序。我们也可以想象自己手下有若干个灶位可以利用。比如说,对于一名销售来说,他拥有的三个灶位,可能就叫做内部沟通、拜访客户,还有学习产品。三个灶位几乎可以承接他所有的待办事项。这就相当于把待办事项分成了三类。分类之后再排序,哪些客户要优先拜访,哪些产品要优先学习,这个逻辑就容易理清了。
接下来,你只需要把每个灶位上,排在最前的几件事放进时间表里就可以了。这意味着,你的关注范围一下从几十条、上百条记录缩小到十几条,局面豁然开朗。不过,把这十几件事放进时间表的时候,有不少人也会感到很纠结。放在哪个时间段呢?每件事都需要琢磨半天。这是我们要说的第三个误区,缺少时间惯例的指导。想要提高工作的效率,有必要让自己拥有这种“时间惯例”。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情。比如说,你在晚上9点后受到的外界干扰较少,有利于你将头脑沉浸在一些创造性的工作中,那么你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工作惯例。但凡遇到写作、阅读的事情,你会优先考虑把它们交给这个惯例来执行,安排在9点之后这个特定的时间段。相反,有些时间段,你觉得更适合完成一些,需要和别人协作的工作。一般来说,每天刚上班的头30分钟,最适合处理一些合作类的事情,比如,转发客户邮件给你的老板,请他安排相关人员跟进;把需求发给合作方,请合作方出设计方案。在上班的第一时间轻轻推动一下,然后等待结果和反馈就可以了。
如果把制定计划的范围扩大到生活中,你还可以设置亲子时间,设置做家务的时间等等。当然了,惯例的设计没有固定的类型,完全取决于你自身的需要。当你的时间表上确定了大量的惯例,你就有了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框架,判断哪些事适合放在哪个时间段,会变得非常简单。
除了时间安排之外,大厨们的精益工作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对于工作空间的管理。
当一位厨师面朝灶台,准备做菜的时候,他站立的位置,其实大有讲究:食材一般摆放在厨师的右侧后方,按照入锅的顺序或者装盘的顺序排列。而做菜的工具,一般摆放在厨师的左侧后方,摆放的位置每天都要保持不变,闭着眼也能找得到。厨师站在灶位、食材和工具这个三角形的中心,一旦烹饪启动,他可以保持双脚原地不动地把菜做完,中间没有任何不必要的停顿。
不但如此,这样安排空间,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工具用完后放回到它们应该在的位置上,做菜时产生的废料,会及时出现在垃圾桶中,手上的污渍,会在第一时间清理干净。总之,大厨会要求自己边干边清理,始终把工作环境保持在最佳状态上。
我们平时在办公室处理的那些工作,它们并不像做菜,有那么多的重复性动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低估了空间的价值,甚至平时根本就不去认真地考虑这一点。花上几分钟寻找一件重要的物品,花几个小时重写某个丢失的文件,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就是缺乏空间管理的表现。工位杂乱往往意味着头脑混乱,这会让你时不时犯一些低级错误。相反,整洁有序的空间,会带来愉悦和平静,让你在应付各项工作时更加从容。所以,办公室的空间管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具体怎么做呢?举个例子,你工作时用的电脑,可能是办公室最重要的工作空间之一。我们都知道,要把不同的文件、资料,存入不同的硬盘,不同的文件夹中,方便下次找到。这是我们都会做的。
但问题是,一旦出现了新的物品、新的文档、新的信息,随着这些内容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混乱,你应该怎么办?最好的处理方式,当然是该归档的立刻归档,该删除的立刻删除,该扔掉的立刻扔掉。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这么做,因为这些东西往往和我们近期的工作有关,有的暂时处理不了,有的还得之后复盘。这就导致,我们的工作空间,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打乱。
怎么做呢?精益工作法给我们的建议是:为每个空间都指定一个中转站。比如,办公桌上放一个专门承接新物品的盒子,电脑中指定一个专门存放新文档的文件夹。如此一来,新进来的物品和文档就不会被你随手乱摆乱放,打乱原本设计好的空间布局。除了这两个中转站,你还需要用到,咱们前边提到的“待办事项清单”。每天下班前,你都应该抽出时间,挨个检查你的记录本、邮箱、微信、钉钉甚至是手机相册,看看空间里有没有新增加的待办事项,是不是已经不重不漏地转移到清单里。待办事项清单就是一个通向工作计划的中转站。
所以,中转站起的是收集和封存的作用,保证空间本身始终处在整洁有序的状态中。接下来,你的注意力只需要放在这几个中转站的身上就可以了。那中转站会不会越来越庞大呢?其实也不会啦。随着待办事项清单的内容不断转化为工作计划并得到处理,中转站里存放的东西会被逐渐消耗掉。
第二部分
以上讲的是精益工作法的时空观。当然,“精益工作法”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真正做到“全身心投入”。你可能会觉得,“全身心投入”,我们每天都会说,听起来也挺空泛的。但事实上,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精益工作法”在这方面,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首先,想要做到“全身心投入”,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恰如其分的觉知。
所谓的“觉知”,说的是通过你的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从环境中收集信息。这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的事。那为什么要强调“恰如其分”这四个字呢?我们还说后厨的情况,通常菜鸟厨师在觉知上可能会遇到两种障碍,一种是过于敏感。想想看,眼前火苗翻腾、人来人往,耳边金属碰撞、叮叮当当,空气闷热潮湿,还要承受调料气味的冲击,让人感觉脑袋都要裂开了。另一种呢,是过于麻木。只顾手头的事情,忘记了自己是整个后厨系统的一部分。烤箱完成工作的滴滴的声音,其他厨师喊他的声音,他经常感受不到、接收不到。这些有用的信息淹没在了一片嘈杂中。
这两种都是很正常的反应。但是有经验的大厨能够克服这些障碍。他能够屏蔽干扰,对乱七八糟的信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专注地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
与此同时,他还能在多个感官、多个频道上及时、准确地捕捉到真正重要的信号。他需要听到打印机“吱吱”地送来新的订单,来自前厅服务员的紧急呼叫。他还需要用味觉判断菜里会不会少用了一种规定的辅料,用嗅觉发现空气中是不是弥漫了不正常的气味,用眼睛监督厨师的操作是不是规范。这就是恰如其分的觉知。
要培养这样的觉知力,一定是长年累月训练出来的功夫,回到办公室的场景,办公室对觉知力的要求和后厨相差甚远。不过,在办公室你同样需要这种恰当筛选信息的能力。
你可以盘点一下,你在哪些方面需要增强觉知?比如,有没有因为你禁止了邮箱的弹窗提醒,迟迟没看到老板给你发的邮件?那么你可能需要给老板设置成VIP邮件,让他享受随时随地在电脑和手机上同时弹窗的待遇。再比如,有没有在用微信的时候发现聊错了群,带来尴尬和损失?那么你可能需要给重要的微信群设置成特殊的背景图片,给你足够的视觉提示。这些都是你提升觉知力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你需要想一想,有哪些方面你应该减少觉知的,或者说你平常都会遇到哪些干扰?可能是手机的APP通知,可能是电脑上的网站,也可能是办公室里大声说话的同事,或者是你内心对某件事的忧虑和幻想。
你需要看看这些干扰中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如果是可控的,你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我们平时工作的时候,最常见的干扰源,主要是手机和电脑这些电子设备,你可能总是忍不住拿出来翻一翻,看看有没有新的邮件、新的热搜、新的消息。对此,你可以试试下边这个名叫“潜水艇”的方法。
首先,在手机上设置一个每小时响一次的闹钟,之后创建一份检查清单,列出所有你忍不住想翻看的内容,微信、微博、邮箱,但凡平常让你欲罢不能地打开看一下的软件全都写上。下一步,关闭手机和电脑的网络连接,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一小时后闹钟响了,好,拿起清单,挨个检查这些内容,是不是有了新的推送。如果有,给自己5-10分钟时间做出快速的处理,过后再次进入断开网络连接的状态。这个方法就像是在模拟一艘定时下沉、定时上浮的潜水艇。如果你觉得一小时的间隔有点长,也可以设得短一点,总之,目的是让你既有排除干扰的时间,也能和外界保持信息上的连接。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你朝着恰如其分的觉知前进。
大厨全身心投入方法,还有一点,那就是“务必完成”的心态。
一道菜,只要开始加工,大厨会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做完,送到顾客的餐桌上。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道菜的工序进行了一半,停下说我先做下一道。下一道菜还没装盘,哎,又把前两道菜晾在一旁跑去做第三道菜。听起来很可笑对吗,哪个大厨要是这么干,可能当天就被解雇了。事实上,我们有很多人几乎每天都在干类似的事情。一封邮件写了一半,一时间不知道怎么说,存成草稿,回头有心情了再写;一个方案有了初稿,需要找几个人一起把方案定下来,算了,手头项目那么多,先忙点别的,下周再组织研讨会不迟。这就是欠缺了“务必完成”的心态。
虽然办公室的表格、文字不像食材那样存在腐烂的风险,但是欠缺“完成”的心态仍然有严重的危害。不妨回忆一下,有多少工作是撂下之后再没捡起来的?直到你的老板、你的客户忍无可忍地来提醒你,或者约好的时间节点马上就要截止,你才慌慌张张地把那个半成品调出来走完剩余的几步。站在其他人的角度看,你已经做了多少不重要,90%和0%没有太大区别,都属于未交付、未完成的状态。再有,如果这项工作只是你个人的一个想法,没有人来督促你完成,会不会就永远搁置了呢?
另外,欠缺完成的心态会让你开启过多的任务,造成工作空间的拥挤和混乱。同时它还会占据你的思想,每次想到这么多没完成的事,心头都掠过一丝焦虑,让你承受额外的压力。
那么,怎么培养务必完成的心态呢?关键是要分析导致你做事难以完成的障碍是什么。有可能是你过度自信,盲目乐观,总是低估剩余部分需要花费的时间。有可能是你野心勃勃,甚至是有点急功近利,喜欢把很多件事同时往前推进,认为这样比一件件做来得要快。也可能是完美主义倾向,工作当然要追求卓越,但卓越不是完美,而是高质量地完成。除了警惕这些内在的心理障碍,外在的障碍也会有,比如你的领导经常不拍板、不回复;你的同事经常请你帮忙,你碍于面子放下自己的事跑去帮助他们。这就需要你想办法通过沟通,排除这些障碍,为完成工作创造一个好的条件。
当然,很多办公室工作不像大厨做菜那样,可以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假如你手头的工作需要2个小时,距离下班只剩下1个小时,你该怎么办呢?这时候你需要提前做出判断,考虑好是现在就停下来,还是再往前多做一点呢?如果这项工作可以分解成多个子任务,最好能在一项子任务结束后停手。注意,无论如何都不要忙活到最后一刻,匆匆忙忙地关上电脑拎包就走。正确的做法是在下班前留出足够的时间,用来对工作现场进行锁定。工作现场的锁定包括这些方面:派得上的资料收纳在一起,保存在特定的位置,其余的资料归档或者删除;明确下次推进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放到待办事项清单里,进入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如果你的老板和客户密切关注这项工作的进展,发消息通知他们最新的情况;如果你有搭档,告诉他接下来有哪些需要他配合的地方。做完这些,你会有更迫切的愿望继续推动这项工作,一直到它彻底完成。这才是“务必完成”的心态。
结语
好,这本《精益工作法》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为了适应餐厅后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世界顶级大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我们可以将其借鉴到办公室工作中,称为精益工作法。如果用这种方法来指导日常工作,你的这一天可能会怎么度过呢?
在晚上离开办公室前,你会整理你的工位,使用中转站工具,把所有的工作空间恢复到最佳状态上。这个过程会有一批新的待办事项从邮件、微信、记录本等各处汇总到你的清单中。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你对待办事项进行了排序。紧接着,你从中选取了排名比较靠前的10件事,放入了第二天的时间表中。到此为止,你花了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已经拥有了最佳的工作空间和详细的工作计划。
第二天早晨,你从容地来到办公室,按照工作计划的安排,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先是用了30分钟,完成了一些需要与别人合作的工作,处理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之后,你采用潜水艇的方式,设定了一小时的闹钟,关闭了手机和电脑的网络连接,保证自己的觉知不受到过多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项任务中,比如专注书写一份项目方案。一小时后闹钟响起,你暂时从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中浮出来,快速地收拾了桌面,检查了邮箱和手机,把两封刚收到的邮件加入了待办事项清单中。
10分钟的快速处理后,你回到刚才的任务,专注工作。距离约定的部门会议只剩下半小时的时间,项目方案还没有完成,你决定把工作的断点就设定在这里。带着务必完成的心态,你花了点时间用来锁定项目方案的工作现场,着重记录了你当下的思路,以及接下来的注意事项,这让你在下午可以坚定地继续推进这项工作。下午下班前,你终于顺利地完成了这个项目方案。
清点今天的工作计划,你发现10件事完成了9件。这个完成的情况还是很令人满意的。剩余的那1件怎么办呢?没关系,你已经开始再次清理工作空间,着手制定下一天的工作计划。
这就是“精益工作法”的一天。如果你对这种工作方法感兴趣,觉得还挺实用,不妨也实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