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夜已深到树叶寂静,
蝉噪隐于黑色的真空。
突然,一声死亡的颤音拉下闸,
灯光飞速变暗、然后陨灭。
他曾多么用力地去爱,
只是有些波纹永远无法碰壁,
也因此失去了回声。他多么渴望
回声,那是救命的声音。
但夜过于漫长,他始终穿不透
云层阻隔的围困;今夜再次逢雨,
于是他希望那个人听见:消失,
是自己稳操胜券的最后筹算。
午言,本名许仁浩,1990年生于湖北恩施,201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现就读于南开大学,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写诗,兼事诗歌翻译与批评,作品见载于《十月》《上海文学》《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诗潮》《诗歌月刊》《中国诗歌》《长江丛刊》《诗林》《芳草》《青春》等杂志,有诗歌入选《珞珈诗派》《诗歌选粹》《中国诗歌精选》《我听见了时间:崛起的中国90后诗人》等选本。出版诗集《数年如零》。
这是一首面孔朦胧、可能与爱有关的诗。寂静深夜象征着漫长的等待与克制,蝉噪象征着淤积于胸的某种热烈而有生命力的声音,像曾用力去爱的呐喊隐于真空,与后文无法得到的回声形成呼应。这还不够,作者用倒述方法铺陈了诸多漫长黑夜经历的险阻围困,有夜雨,有变暗的灯光,有死亡的颤音,从视听两方面立体营造出拼命穿越的爱的渴望但又死亡陨灭的命运。再次逢雨,说明这种情境已是多次,进一步加深了飞蛾扑火般的情感。消失的岛屿写的是爱、渴望、羁绊和孤独,面对这份无法触壁、没有回音的爱,作者希望那个人听见:“消失,是自己稳操胜券的最后筹算”,此处的消失,被当作永不知晓的结局(结局包含了成和败);又或者:声音听不到,但物体的消失能被看见和感觉到,不得不说是另一种纬度的传达,终究还是像是一束不弃的光,希望那个人听见,看见。
经编委会评选,动次打次(来自微信)的评论被评为最佳,将获得300元稿费。同时感谢以 两分地(来自网页)、张土土(来自微信)为代表的读者的热情参与,展出其优秀点评,供大家学习参考!中国诗歌网每周向网友有奖公开征集点评,参与途径有两个:登录www.zgshige.com 找到相应诗歌页面留言;或在公众号征集读者评论的文章留言。编辑将综合网页和微信的点评,选取最佳评论者发放稿费300元。这首诗表现一种爱而不得的复杂情感,以第三人称展开对事件的追述,前两节交代事件背景——一种极静状态下的泯灭,从风雨欲来的宁静,到电闪雷鸣(死亡的颤音拉下闸),类似陨灭,给读者(也包括自己)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实则是不甘于消失的铺垫。“他曾多么用力地去爱”是诗的重心,具体是哪种类型的爱,作者没有交代,读者也无须揣测,但显然有着现实原因,有些波纹永远无法碰壁,类似于生命的回声,以及超出能力范围的无助、无奈、无果的爱。这样的煎熬反复发生,今夜再次逢雨,但“他”并没有屈服于沉沦,而是发出“消失,是自己稳操胜券的最后筹算”的呐喊。以“他”替代“消失的岛屿”是一种自证,也为叙事打开广阔的背景,诗歌语境始终存在着陆地、岛屿、天空这样的意象场景,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感官效果,营造出大于个人体验的诗歌氛围。虽然情感的不确定以及陌生化、回环语言的使用,削弱了这种感觉,使两者既非独立的单元也没有完全融为一体,有涩滞之感,但对创作来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是常见的过程。凌晨两点,万物安眠,沉于梦乡,而作者却异常清醒地感知到树叶的寂静,奠定了反常的基调。蝉噪是一种隐喻,实指作者内心的某种渴求,因为浓密而强烈,真空说明这种渴求无法达成,让人陷入窒息。死亡的颤音是最后的奋力显现。与反常的基调契合,这首诗采用倒叙手法,先交代陨灭的结果,然后说明陨灭的原因,“有些波纹永远无法碰壁”,即有些爱永远得不到回应,爱而不得,直到“失去了回声”。过于漫长的夜,是用力的爱和执着的追求,可阻隔太多,时时逢雨。今夜再次逢雨,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岛屿彻底淹没,点明题旨。最后补叙消失并非死亡,而是爱的放手,用尽全力的爱爱而不得,于是用放手来化被动为主动,这场消失便成了胜利。以这种转败为胜的结局收尾,再次呼应了开头反常的基调,使诗与众不同。全诗充满隐喻,将浓烈的爱藏于隐忍的文字,又通过精巧构思,将爱的放手写得新颖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