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与凝血象结果不一致是怎么回事?
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明明血小板计数很低,但凝血象又是正常的,这种情况到底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看血小板与凝血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生理止血过程
1、血管壁的止血作用:血管壁受到损伤刺激立即发生暂时性的收缩(若受损面积不大,受伤血管立即闭合),使得血管腔变窄,血流变缓。同时,受损的血管内膜组织暴露引起血小板及凝血系统、抗纤溶系统的激活;
2、血小板的止血作用:在暴露的血管内膜组织刺激下,血小板粘附在血管内膜细胞上,同时释放出血小板α-颗粒、致密颗粒及溶酶体内的内容物引起更多的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填堵伤口;
3、血液凝固的止血作用:凝血因子XII在暴露的血管内皮细胞胶原刺激下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组织因子通过受损的血管进入血液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然后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多聚体,与血小板血栓结合形成牢固的血栓填堵伤口;
因此止血是血管、血小板与凝血系统共同作用下完成,而不是血小板或凝血系统单一完成的。
整个止血过程,人为的将它分为一期止血(主要指血管与血小板的参与的止血过程)及二期止血(主要是指凝血因子参与的止血过程)。
因此血小板计数反应的是一期止血功能,凝血象反应的是二期止血功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血小板低而凝血象正常,因为它们之间是没有必然的联系。
常用抗凝药物
抗凝血系统药物:
肝素,静脉注射,常用于溶栓、早期DIC、心血管手术及透析;
华法林,口服,常用于预防人工置换心脏瓣膜等手术后静脉血栓发生;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解热镇痛药,常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但能抑制血小板;
噻氯匹定、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等也能抑制血小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