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力为哪般

吃力为哪般     文/刘世河

跟几个朋友在酒店吃饭。席间做东的王总吩咐服务生,上几头大蒜。服务生爽快答应着立马去拿。好大一会儿才急匆匆地回来,手里端着一小盘剥了皮的蒜瓣,笑容可掬地请我们慢用。

不料,王总的脸瞬时沉了下来,指着那盘蒜问服务生:“谁让你剥得?你知不知道这叫二次污染。”服务生看上去20刚出头的年纪,大概刚从农村来城里打工,一时间竟吓得面色煞白。我们几个连忙出来解围,小伙子才得以“全身”而退。

小时候,老家二叔是一个教书匠。因为每天都要骑自行车去县城上班,村里人便常常委托他顺便捎些日常家用回来。或两斤韭菜、一斤猪肉;或一包红糖、两块香皂。每每二叔都爽快答应,且从无忘记。只是,有时候天生热心肠的二叔总喜欢“自作主张”一下,譬如:我看今天韭菜又鲜又便宜,就给你多买了一斤,等等。可是,你多买一斤,人家自然就得多付一斤的钱,这就违背了人家的本意。嘴上虽还是说着谢谢,心里却在怪你真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毋庸置疑,服务生将大蒜剥皮,二叔多买韭菜,都纯属一片好意。可糟就糟在他们的“自作主张”上。这便是典型的吃力不讨好。其实,服务生在去拿大蒜前,只需轻轻问一句:需要剥皮吗?就万事大吉了。还有二叔借工作之便,给乡邻们捎东西,原本更是一件十分讨巧的事。自己吃点小力,换得乡邻们一声好,彼此皆大欢喜。可就是因为他隔三差五的“多此一举”,又常常弄巧成拙。而至到头来,非但讨不来那声好,而且还得罪了不少乡邻。为此,没少挨二婶的骂。

吃力不讨好。语出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老实说,有了钱,与其这样花得吃力不讨好,我倒不如拿来孝敬点给叔公了。”茅盾也曾在其《白居易及其同时代的诗人》中写道:“严格说来,诗歌的翻译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所谓诗不可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因为诗的最绝妙之处,恰恰在诗外。而这种诗外的东西,是译者断然还原不了的。

不好译的还有咱们的菜谱。譬如那道国人都家喻户晓的“夫妻肺片”,有一家餐馆给老外介绍时,就成了“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结果老外当场就吓跑了。另一家餐馆就很聪明,不但将“夫妻肺片”译成“丈夫和妻子都爱吃的牛肉”还把“四喜丸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同样还是那道菜,效果却截然不同。

坊间有一句俗语:“干活不依东,累死也无功”。意思是说,给东家干活,一定要按照东家的指示去干,切莫自作聪明,擅自篡改东家的意图。否则,轻者被东家训斥一顿,更有甚者还会被扣上自以为是甚至越俎代庖的帽子,从此成了东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岂不哑巴吃黄连。

生活中,我们都难免或多或少地干过一些吃力不讨好的糗事、蠢事,所以才有了吃力也要讨好的觉悟。这种讨好并不是单纯地为吃力索要回报,而是让吃力的初衷在对方那里愈发明朗。这个“讨”重在“讨得”,而非“讨要”,同时亦是借用智慧的巧思、巧力所赢取的生存之道,更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相处的锦上添花。

摘自《特别文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