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材整合的小尝试
汪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面对大量的数据。如何统计存在生活中的这些数据,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变得非常重要。掌握统计知识已成为每个合格公民必备的文化素养。回顾我们以前使用的教材,统计在初中安排的内容少,要求也不高,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
根据现代生活的需要,北师大版的新教材七年级(上)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着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教材中的内容对教师来说也是第一次碰到,教师如何理解《课程标准》对统计知识的要求?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与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这里只是我对教材中某一些内容,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在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中,第3节为“扇形统计图”,介绍扇形统计图的概念与意义。第四节为“月球上有水吗?”,介绍扇形统计图的画法。第五节为“统计图的选择”,主要对学生小学已经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与新学的扇形统计图进行比较与分析。统计图对学生来说已不陌生,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小学都已经学过,扇形统计图作为选学内容也已经让学生学过了。让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得到什么?让学生识别统计图,读懂统计图可能还只是低层次的要求。作为未来生活的主人,更重要的是有收集数据的意识,处理数据的方法,更要有分析数据,做出判断和决策的能力。本着这样的思想,在教学前我把班级的体育委员找来,对他说:老师想组织他们进行一场体育比赛。让他去听取每一位同学的意见,把自己最想参加的体育项目告诉体育委员。学生这时都很兴奋,积极的进行着数据的收集工作,完全没有把它当作数学作业来做。甚至有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还提出要看棒球比赛和高尔夫球比赛。
第一课时:
上课时学生把数据统计在黑板上:
篮球
足球
乒乓球
排球
其他
28人
19人
7人
3人
3人
这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得到的数据,用你认为的一种比较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呈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有些学生小学已经学过)。学生的操作过程都是一个处理数据的过程,而且,学生的思路不同,呈现的方式也不一样。这时,请学生来讲一讲他所画的图表的特征。通过叙述,为了显示自己所画统计图的与众不同,学生尽量找出自己所画的统计图的特点。学生自觉经历了一个统计图的比较和选择的过程。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形象、具体。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字。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某一事物的变化情况。这时学生发现,不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几个球类的不同数据。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喜爱各个球类项目的学生人数在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学生边叙述,教师边算出图中的百分比,所有百分比的和为1。这时,给出数据来源:溧阳市二中初一(3)班。如果更改数据来源:溧阳市二中全体学生,这时喜欢篮球的学生人数就不是28人了。由此,学生可以体会:统计的各类人数与百分比有关,更与统计的数据的来源有关。让学生识别或画统计图时,要注意标明数据来源。经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把第3节“扇形统计图”和第5节“统计图的选择”学完了。通过学生的讨论、选择和思考,学生可以作出决策:初一(4)班进行一场篮球比赛。也许,以后同学们对统计图的记忆将与篮球联系在一起,比教师的反复强调效果要好得多。课后布置一个家作:家里有电脑的同学可以尝试用excel来画扇形统计图。
第二课时:请前一天用电脑画了扇形统计图把画好的图拿出来给大家欣赏,有的同学画的是平面图,有的画的是三维饼图。我们研究平面图,分析图中各个扇形是如何得到的?学生通过测量、比较、思考,同学们手画出的图和电脑画出的一样漂亮。学会三种统计图的画法。最后,给出一组练习,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数据的特点画出恰当的统计图。再次让学生经历处理数据,作出决策的过程。
用两节课的时间达到了三节课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原来孤立的内容通过整合有了联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探索学习方法,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有趣,而且,学生通过自己的决策赢得了一场篮球比赛的胜利,我想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统计图的学习可能是终生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