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富庶的渤海国为何会被落后得多的契丹所灭?
在今日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大部区域,直到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疆域辽阔、繁荣富庶的王国,这个叫“渤海国”的地方政权在唐朝前期就已经存在,直到五代早期才被崛起的契丹所灭,一共沿袭了两百多年。在它之前独霸东北的是著名的高句丽王国、在它之后则是契丹人所建的大辽王朝,可能是由于这两个王国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迹过于鲜明,使得渤海国在后世的知名度远远无法和它们相比。而契丹人吞并渤海之后,又意识的摧毁了它的宫室、陵墓、史料典籍等,使得这个国家的历史变得越发模糊不清了起来。
渤海国的建立者是世代生长在这里的粟末靺鞨部族,他们是当时广泛分布于东北各地的靺鞨人中的一支。当他们从山林迁徙到平原,并尝试着农耕定居生活时,就与占据这一区域核心位置的高句丽发生了冲突,此时粟末靺鞨选择亲近中原王朝,并在和隋朝的交往中逐渐提升了自己的组织程度。在隋唐交替之际,当时的东北无论是靺鞨、契丹、奚人,还是其他部族,都不得不依附于当时势力正如日中天的突厥帝国,来抗高句丽王国的压迫,直到大唐重新势力进入东北时,才打破了这一平衡。
通常被人们所忽视的唐高宗在位时期,才联合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彻底将困扰隋唐两代雄主的高句丽王国消灭。不过哪怕在唐朝极盛的时期,其在东北的存在也主要局限于以辽西的营州为核心的区域,而高句丽崩溃后留下的势力真空却并非无人填补。此时粟末靺鞨的首领大祚荣雄才大略,他在山林中筚路蓝缕、兴建城寨,招揽高句丽余部,逐渐发展起一个初具规模的邦国,并以“震国”为其国号。在其第二任君主大武艺在位,曾一度试图挑战大唐在东北的地位,不过天宝年间的大唐国力强盛,还不是这个小国所能撼动的,在认识到这一点后他就转换了扩张的方向,并且上书朝廷、自愿称臣纳贡,唐玄宗赐其“渤海郡王”的封号,这就是“渤海国”的来历。
此后的渤海国积极向四周扩张,先后占据了朝鲜半岛北部、黑龙江流域大片疆域,地跨五千余里、设置州县一百多个,民众百万、劲兵如云,在地广人稀的东北已经是一个罕有的庞然大物了。不仅如此,渤海人深慕大唐文化,积极学习模仿大唐先进的政体、官制、文学等,完全脱离了土著部族的粗疏野蛮,其文明程度之高远超此前和之后的东北割据政权。不过这个“海东盛国”却最终却在相邻的契丹部族的攻击下,很快就灰飞烟灭了,而契丹人与它相比要野蛮落后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野蛮部族战胜文明国度的案例,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数不胜数。渤海国地方虽广,但人口绝对数量并不多,而且大多聚集在以“五京”为核心的几座大城市中,被富庶繁华的城市生活消磨了意志;而契丹部族却保留着游牧部族特有的刚健蛮勇,而且可以轻易地做到全民动员,其组织效率和战斗力都远超大而不强的渤海,所以当耶律阿保机整合好契丹各部,发动对渤海的攻击时,其势头如同摧枯拉朽,很快就将这个享国超过两百年的王国推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