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人小瞧的民间画工,到一代著名人物画家
刘凌沧先生是一位精于传统的人物画家,也是一名学兼中西的绘画史论学者,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艺坛师表。不仅创作了一批精工而又妍雅的人物历史画,而且与任教同道携手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国画新星。
在近七十年的艺术生涯和先后四十余年的课堂教学中,他总是致力于民族民间绘画传统的钩玄抉微,以自己对中国画优秀遗产的真知与实诣,支持并补充着中国画教学改革者的努力。
刘凌沧:(1908—1989)本名刘恩涵,字凌沧(为徐世昌总统赐字),河北固安人。历任中国美协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名誉会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顾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国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出版有《唐代人物画》、《中国工笔人物画技法》、《中国古代人物画图谱》、《中国工笔重彩绘画技法》。
北京画界人才济济,高手如林,站住脚跟着实不易。当时文人画派代表新潮流,而刘凌沧来自民间,用的民间画法,被人小瞧。一位内务府大臣的公子看了他的画,撇嘴道:“功夫不错,就是俗气!”
这使刘凌沧吃惊不小。他向来蔑视权贵,可此言却真的刺痛了他的心。他仔细研究齐白石、陈半丁等文人画,对比自己,深感构图、意境、内容、形式确有俗套,不如文人画大师们自然、鲜活。
刘凌沧心事重重地向老师披露了他的苦闷,杨冠如肯定了他的感悟,同时,也对这两种画做了客观分析:民间画结构完整,色彩鲜艳,生活气息浓郁;而文人画意境清新,秀丽典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变化。
杨冠如不愧一代名师,一席话说得刘凌沧心明眼亮,这个农家子弟,一旦认准了方向,便使出一身牛劲。他节衣缩食,买了许多名书名画,一边提高理论修养,一边加紧艺术实践。
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劳自有好收获。刘凌沧在短期内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中国画学研究会第五次画展上,他脱颖而出,赢得了高度赞许。
刘凌沧的作品人品进一步得到了周养庵的赏识,又被推荐到北平艺专进修深造。北平艺专是当时许多人向往的艺术殿堂,21岁的刘凌沧如鱼得水。
他如饥似渴地向徐燕荪学人物,向陈半丁学山水,还有幸结识了齐白石、张大千等一代宗师,学到了艺术精髓。刘凌沧谦虚好学,像海绵一样吸收各家所长,像农夫一样耕耘收获,专攻人物画。
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刘凌沧悲痛之余,花了半月时间精心绘制了巨幅《孙中山先生奉安行列图》,人物众多,规模宏大,全国各大报刊争相转载,连美国的《亚细亚》杂志等也不落后。在当时摄影艺术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它真实完美地表现了这一重大事件,无论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是难能可贵之举。
20世纪30年代初,刘凌沧崭露头角,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轰动京华。1933年他同时受聘于北平艺专等三个高等美术学校。26岁的他登上了大学讲台,成了美术界引人注目的人物。
他并没有骄傲。他首先考虑的是加强理论修养,尽快充实自己。“世界艺坛是一片汪洋大海,自己那点学识只不过是沧海中的一滴水。国外的艺术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他对自己说。
为了向发达的国家借鉴,自然需要探寻西方艺术的风格与源流,特别是20世纪以来现代艺术的巨变。为此,他决心从掌握外语开始,每周几次去米市大街的青年会学习英语,凭着日进一日的阅读能力,得便就去书店浏览进口的书刊画报。
耕耘自有收获,这种边学边用的学习方式,促成他不出两年便能借助词典从事翻译并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译文与研究心得了。
刘老是农民的儿子、大地的儿子。他从一个普通的民间画工成长为著名画家、教授,但始终保持着中国农民真诚朴实的优良品质。身居闹市,轻便简食,朴实无华,备受尊敬。
半个世纪,他献身艺术,成就斐然,海内外有关人士一再邀请、敦促他举办个人画展,都婉言谢绝。他唯一的愿望是把毕生的画卷献给人民和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