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李鸿章就严肃告诫后人:中国要想强大必先灭此国

引言:世人常说传奇,传颂传奇。世界上所有传奇都是默默无闻却充满欢乐的开始,却是用众所周知的悲恸落幕,当事人的离世带给世人的是无限的苍凉。无论是曾经多么强大的王朝,还是杰出的人物,很少有例外。

众所周知,清朝于1912年亡国,但估计很少有人知道满清王朝是什么时候兴盛起来的。也有很多人知道作为晚清重臣的李鸿章死于1901年,但知道他什么时候出生、生前说过什么话的人并不多。李鸿章,1823年生人,籍贯安徽合肥,因此,后来被称为“李合肥”。他的父亲李文安多年未能考中进士,37岁时终于中举。也正是这一年给李家带来了想不到的仕途荣华,父亲李文安这一年中进士,是他努力的成果,也是儿子李鸿章未来仕途通顺的小种子,因为同期的另一个人名叫曾国藩。

在古代,同年参加科举考试是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古人称之为“同年”,这一年的监考官被称为“座师”。李文安和曾国藩两人虽然此前互不认识,但因为这次考试,两人的关系迅速升温,基本相当于十年寒窗的师兄弟。正因为曾国藩与李文安的关系特别好,李鸿章在1844年参加科举考试时,就住在曾国藩的家里。他也受到曾国藩的谆谆教诲,并在第二年正式拜入曾国藩的门下。

但李鸿章当时还默默无闻。虽然他写下了“一万年谁写史,三千里望风侯”的诗句,年轻人的抱负和情怀都在字里行间,但他一直默默无闻。虽然他后来考了进士,做了官,但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晋升。曾国藩多次上书为他举荐官职,但均未被朝廷采纳。直到后来,朝廷为了平定叛军,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不得不启用李鸿章,李鸿章也终于在年近四十的时候开始了真正的仕途亨达。由于军事上的功绩,李鸿章升迁很快,很快成为与曾国藩并列的朝廷大员。每当朝廷有事,李鸿章都是先被指派的。

当时满清朝廷人数非常多的,其中很多是与洋人有关的各种事务,因此,李鸿章经常与各种洋人打交道。他还多次代表清廷与外国人签订条约。此时,他已声名鹊起,手握大权。他已不再是当初那个文弱书生,而此时的他却比以前更加感到心寒无助。在签署条约时,他说:“世界上最难写的就是自己的名字!”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只知道一份份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李鸿章签下的,等到我们长大了之后才体会到当时他一笔一划写下的都是何等的屈辱。那些不堪的过去总需要有人承担后果,做到中堂的李鸿章一定也是因为这样想,才会一次次的一力承担。

正是这段和洋人打交道的经历,让近距离接触了不同国家洋人的李鸿章对他们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他认为俄国和日本这两个当时的邻国是清朝未来发展的大麻烦。他还说,清朝要想真正发展强大,必须先消灭日本这个一直对清朝虎视眈眈的国家。事实也证明李鸿章的眼光是无比的老辣,在清王朝覆灭之后不久,帝国列强们纷纷举起洋枪洋炮对着我们,而其中给我们国家带来最深痛打击的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他们对我们国家的蹂躏和残酷的虐杀让我们的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痛楚。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一个巨人的出现,在全世界被二战血洗的时候,我们也由党带领着对日寇展开了积极的反击。如果李鸿章还在的话,也许那颗一直提着的心就能慢慢放回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前后掣肘的李鸿章后有什么办法,上有慈禧太后压着,下有劳苦大众的哀嚎。作为统治阶层被推出去的代表,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势必要承担无数的骂声,甚至现在还有很多不明就以的人把清王朝覆灭的锅甩给李鸿章。清王朝惨淡收场,李鸿章也成为历史中的一个名字。

总结:时代更迭,如今的祖国在党的带领下正走向更加昌盛的未来,如果中堂能看到今天的中国,一定不会有“海外尘气犹未散”的叹息,也不会有“秋风剑是孤臣泪”的悲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