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纳什 | 《美丽心灵》

约翰·纳什(JohnF Nash,1928年6月13日-2015年5月23日),出生于美国西维吉尼亚州,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约翰·纳什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是天才,他是疯子;他提出“纳什均衡”获得诺贝尔奖,他精神分裂而受困终生;他,是约翰·纳什,也是《美丽心灵》的故事原型。北京时间2015年5月24日,约翰·纳什与妻子坐出租车从机场返回家途中,遭遇车祸,没有系安全带的两位老人被甩出车外,不幸身亡。他走了,相信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个跳进脑海的形象是《美丽心灵》中罗素·克劳坚毅的面孔。但现实不是电影,那些戏剧化的感人桥段只是编剧的臆想。约翰·纳什的伟大,不在于那些电影的虚构情节,他本人,就是一个传奇。他与脑中病魔博弈终生,却始终怀有一颗美丽心灵。这样一位伟大又疯狂的人,能以这样一种方式走完一生,是不幸,也是万幸。(郭连凯 知影)

电影《美丽心灵》是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物传记片。

约翰·纳什

2001年,影片《美丽心灵》上映,这是一部基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翰·纳什的同名传记而改编的电影。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大奖,让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天才的离奇经历与“美丽心灵”这个片名捆绑在一起,深入人心。只可惜在这部被简化、被粉饰的电影中,约翰·纳什的真实人生经历了一场好莱坞式的改造,煲成了一锅因爱获得救赎的心灵鸡汤。

1949年纳什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数学博士,在那个二战刚刚结束的年代,这样的观点在校园中广为流传:“数学家赢得了战争。是数学家破译了日本人的电码,并研制出原子弹。就是像你们这样的数学家。”自视甚高的年轻人相互轻视、贬低,就像电影中的纳什对幻想出来的室友所说:“我不太喜欢这些人,他们也不喜欢我。”现实中也确实没有人喜欢这个傲慢、自负又漠然的纳什,同事们容忍他,只是因为他的数学天才。他用一份27页的论文,就颠覆了博弈论领域。

左为现实中的夫妻二人,右为电影剧照

在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约翰·纳什主要讲授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

1928年,约翰·纳什出生在西弗吉尼亚。

早在高中的最后一年,纳什就提前学习了大学数学课程。他以全额奖学金的资格进入卡耐基工学院(今卡耐基梅隆大学),起初主修化学工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数学上的天赋惊艳了数学系的教师,后来便转向主修数学。

1948年春,还在卡耐基工学院念大三的纳什已经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等名校录取。

他起先倾心哈佛。然而,哈佛对他的评价很一般,相比之下,普林斯顿大学更求贤若渴,甚至给予他最丰厚的奖学金资助。他的导师杜芬也极力推荐他前往普林斯顿,在他看来,纳什的气质会让他成为一个“纯粹的数学家”。而他给纳什的推荐信也只有短短一句话:“这家伙是个天才!”

于是这位天才最终来到了普林斯顿——数学界的宇宙中心。他在这里开始致力于他的均衡理论研究。

聪明绝顶的纳什,也颇为自负,虽然能得到同学的尊敬,但始终独来独往。他也许会不时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但常常说到一半自己就走了,因为对方和他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他认为没有继续讨论下去的必要。

他的偶像是牛顿、尼采这样孤独的思想者和超人,而在同辈人眼里,他是“孤立”、“傲慢”、“无情”、“古怪”的。

他对原创力着迷,并不迷信学术权威。尽管身边有爱因斯坦,冯·诺依曼以及维纳等权威大师,但他从未加入任何门派,成为谁的门徒。他所有的成果,基本上都是独立研究的结果。

据他在普林斯顿的同学说,纳什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思考上。在来到普林斯顿不久,他就去拜访了爱因斯坦,谈了自己关于修正量子理论的一些想法。然而,爱因斯坦仅仅是委婉地请他“好好学学物理学”。

后来,他与另一位大牛冯·诺依曼——普林斯顿数学星空中最明亮的星星、被公认为20世纪最才思敏捷的数学家——谈起他设想中的在多人博弈中取得均衡的方法,但是话没说几句就被对方不耐烦打断了。从此他再没找过冯·诺依曼。

1950年,年仅22岁的纳什凭借题为“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的论文取得了博士学位,在这篇仅有27页的著作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博弈理论,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这与冯·诺依曼在1928年提出的极小极大定理一起奠定了博弈论的整个大厦,也奠定了他199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同年,纳什还到兰德公司工作,在冷战的美苏争霸氛围下,大国博弈策略毫无疑问是研究的热点,不过未能长久,纳什也很快重返校园。1952年,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数学系讲师。

在那里,他遇到了艾丽西亚,一位来自萨尔瓦多的物理系学生。两人坠入爱河,并于1957年喜结连理。

1958年,纳什的事业再上层楼,因为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他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天才的坎坷:精神分裂30年

尽管才华横溢,但纳什的学术生涯远非一帆风顺。就在他事业爱情双丰收的时候,厄运也同时降临,并将笼罩他长达30年。

1959年1月的一个早上,他毫无征兆地拿着一份《纽约时报》走进教工休息室,用手指着头版左上方,说来自外太空或外国政府的抽象力量正通过《纽约时报》与他进行交流,已经用过密码加密,除了他没人能破译。

几个月后,他停止了教学,从麻省理工学院辞职,被送去了精神病院。步入30岁的他,出现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这是一种最具灾难性、变化多端且神秘莫测的精神疾病。此后30年,他一直备受严重的幻像、幻听、思维和情绪错乱的困扰。

比如,他开始相信他看见的许多东西,像一串电话号码,一个红领结,都附有特殊的意义,只有他能看懂;他会突然声称共产主义者和反共主义者是一伙的,他们全是“阴谋家”;他还会打电话给亲友,告诉他们世界末日来了。

他放弃了数学,沉迷于命理学和宗教预言,相信自己是“具有伟大而神秘意义的救世主式的人物”,他多次逃亡欧洲,曾6次被送往精神病院。

祸不单行,随着事业的跌落,他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1962年,艾丽西亚与纳什离婚,但并没有将他抛弃。1970年后纳什住进了艾丽西亚家里,因为在她看来,除了自己也许纳什已经别无所依。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唯一的儿子。

在70和80年代,他处于一个梦境的状态,沦为游荡在普林斯顿大学里的忧伤幽灵,往日才华横溢的学者,如今衣着怪异,自言自语,在黑板上留下稀奇古怪的信息,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80年代后期,他的学术影响正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他本人依旧默默无闻。他的名字越来越多地作为形容词出现,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1987年,新版大型经济学百科全书《新帕尔雷格夫》问世,其编者指出,这场横扫经济学的博弈论革命,“很显然完全是由冯·诺依曼和纳什的基本数学定理所引发,别人的任何贡献都无法与他们相媲美”。

天才的回归:诺贝尔奖

1990年前后,纳什渐渐出现康复的迹象,他开始与另一位大数学家邦别里通信讨论学术,这显示他已经再度回到了数学研究的路上。

奇迹正在发生,要知道,精神分裂症中自然康复的病例是极为少见的。

1994年10月12日,星期二,瑞典皇家科学院,本该中午11点半开始的诺贝尔奖记者招待会拖延到了下午1点,满头白发的科学院秘书长雅各布森读出了新闻稿的头几个字:“小约翰·福布斯·纳什,普林斯顿大学,新泽西州……”

随后,雅各布森拨通了纳什的电话,向他告知了这一消息。“他出人意料地平静”,雅各布森事后说,“他非常平静地接受了这个想法,我是这么认为的”。

2001年,纳什与艾丽西亚破镜重圆,两人复婚。

2015年,纳什光荣与坎坷的一生来到了终点。就在车祸发生前,挪威科学与文学院还授予他数学领域的另一个顶级荣誉——阿贝尔奖。

(综合西尔维娅·娜萨著《美丽心灵:纳什传》、BBC报道、沈诞琦《我所认识的约翰·纳什》 公众号:好玩的数学)

在2001年,有一部作品迎着911恐袭的浪潮,抚慰了一代人的内心世界,它就是《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
本片无疑是当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把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四座份量最重的小金人颁给了它。
该片于2001年12月21日在美国上映。
这部影片是关于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人物传记片
讲述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潜心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故事。
电影的英文名称为“A Beautiful Mind”,中文则译为《美丽心灵》,也有网友认为应该译为《完美大脑》
好像大家都不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最终会翻译成“美丽心灵”
其实之所以市面上会有两种不同的翻译我想完全是cultral gap造成的
Mind这个词本来既有头脑的意思,又有心灵的意思
而巧妙的是这部影片本身也讲述了头脑和心灵两方面的事情
以“美丽心灵”作为片名,其实暗含的寓意就是数学家纳什的心路历程

正如该片的名字《美丽心灵》一样,这部以暖色调为主要基调的彩色影片

给人以温暖舒适的感觉,仿佛可以感受到纳什与艾西丽亚之间那浓浓的爱意

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数学家约翰·纳什念研究生时便发明了他的博弈理论
短短26页的论文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开始享有国际声誉
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精神分裂症的困扰,使他向学术上最高层次进军的辉煌历程发生了巨大改变
面对这个曾经击毁了许多人的挑战,纳什在深爱着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的相助下,
与被认为是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斗争
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完全通过意志的力量,他一如既往地坚持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
他在博弈论方面颇具前瞻性的工作也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这部电影豆瓣评分高达9.1,但是可能单看这部电影的名称和简短的剧情介绍,你已经没有想要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了
但是相信我,永远不要用一部电影的名字和简介来判断它是不是一部好电影
当我们看完此片,其实内心更多的是关于人性的感动
尽管纳什的数学天赋时常让我们瞠目结舌,但是对于他与妻子这样有着真挚感情的恋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为之动容的呢?
相信你在看过这部获得四项奥斯卡将的佳片之后会有所感触。
接下里一起看一下电影当中那些经典台词吧:

I don't believe in luck.
But I do believe in assigning value to things.
我不相信运气,
但我相信物品所决定的价值。

God must be a painter.
Why else would we have so many colors?
上帝一定是个画家,
要不然我们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颜色。

In competitive behavior someone always loses.
在竞赛行为中总有人要输的。

Imagine, if you had suddenly learned that
the people and the places and the moments
most important to you were not gone,
not dead, but worse. Had never been.
What kind of hell would that be?
想象看,如果你突然发现,
你身边最重要的那些人、事以及让你珍惜的时刻,
并没有消失,也没有死去,却是更糟的,
他们都不是真的,你想那会是多么可怕?

You need to believe that something extraordinary is possible.
你要去相信,生命中有些特别的东西,是可能存在的。

I think often what I feel is obligation.
Or guilt over wanting to leave.
Rage against John, against God and…
But then I look at him and I force myself
to see the man that I married.
And he becomes that man.
He's transformed into someone that I love.
And I'm transformed into someone who loves him.
It's not all the time,
but it's enough.
我常在想,有时我觉得这是一种义务。
有时为曾想离开他而感到内疚,
甚至有时候会对约翰和上帝感到愤怒,
但是,当注视着他,
把他想象成我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时,
渐渐的他就变了,
变成我所深爱的人,
而我也变成深爱他的人。
虽然不是时常发生,但也足够了。

They're my past. Everybody's haunted by their past.
他们是我的过去,其实每个人都被过去所缠绕。
该片之所以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并几乎包揽了2002年电影界的全球最高奖项
其最有力量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于天才的幸运与不幸的独特认知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纳什是幸运的,不论是依照世俗的标准还是按照纳什自己的尺度,都是如此
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情深不渝的美丽妻子、哈佛就读的英俊有为的儿子
世上最幸福的人所能拥有的成功也莫过如此
正是这样的一个天才和幸运儿,依旧遭遇着凡俗人问的种种不幸
这种不幸,不是来自形而下的物质贫困,也不是来自于天才们最常遭受的人事倾轧,而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深刻的孤独
影片的最后,那个清狂傲气的约翰·纳什没有了
他经历了精神分裂的痛苦,岁月的消磨
变成了老态龙钟稀疏平常的一个大学教授
但他仍然自己的领域一点点钻研
年迈的他,每日带着妻子做的蛋黄酱三明治上班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餐厅里,收获了在场所有人的钢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