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朝霞:走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昨日,袁隆平老师以91岁高龄去世,举国哀悼,我们也沉浸在悲痛之中。

谨以我太太聂朝霞20年前发表在《新民周刊》的通讯,怀念这位国人敬仰的伟大科学家。

走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文.聂朝霞 辛业芸 谭毅挺

袁隆平他的业余爱好之一是拉小提琴。获奖500万,可以买一把像样的小提琴了。

  2001年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一个科技最高荣誉的桂冠戴在了袁隆平院士的头上。当江泽民主席把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的证书授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时候,包括科技界精英在内的全国人民为之动容,为之激动,为之雀跃。

  袁隆平是当之无愧的。他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几十年来,从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杂交水稻,把国际水稻科学界所称的「世界第三次绿色革命」,一次又一次地推向最高峰。从1976年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以来,全国推广总面积已达38亿亩,增产的粮食为3600亿公斤。中国人民已经解决了吃饭问题,袁隆平功不可没。

他为水稻低头,全世界农科界向他低头

  多年来,袁隆平经常到农村去搞推广,农民们只要认出他是袁隆平,无不争先恐后地争着跟他握手,向他欢呼。去年夏季的一天,黔阳县圹湾乡的农民知道袁隆平要来看试验田,几百位村民站在田边望了他两天,当他出现时,大家把他围得紧紧的,有的老农激动得流下了泪水。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各行各业的群众身上,袁隆平偶尔陪夫人去逛商店,但每次都被人们认出来,一下子围上来好多热情的人们。

  面对群众如此的热情,他只有一种情感,那就是非常感动。

  袁隆平在外省市,同样受到广大群众的敬重,在北京,在广州,在上海,他多次在宾馆被人发现,被围着请签名……

  杂交水稻研究轰动了世界,也将成了世界人民挑战饥饿、战胜饥饿的重要武器。因此,袁隆平也成了国际农业科学界敬重的名字。1982年,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国际学术会议,当会议主持人宣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席此次会议,并在大屏幕上放出袁隆平的巨幅照片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世界第一流的水稻专家们全部起立,向他致敬。他身边坐着的是一位名叫马克斯的德国青年学者,马克斯激动地对他说:「您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边说边赶紧站起来,深深地向他鞠了个躬。1986年10月,由国际水稻所、湖南省科协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在长沙召开,国际水稻所所长斯瓦米纳森盛赞袁隆平的研究为「世界第三次绿色革命」。国际水稻所的另一位高级专家乌马里博士则称长沙(指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是各国水稻研究者的圣地「麦加」,说「如果你没有见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那你的科研旅途才刚刚起步」。1987年,袁隆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1986-1987年度科学奖,成为中国获得这项世界荣誉的第一位科学家。他还先后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以及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多个国家高规格的奖励。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刊物之一、美国《科学》杂志从1999年以来,已先后4次介绍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

饥饿是袁隆平最好的老师

  雪峰山下,沅水河畔,有一座已有60年历史的中等农业学校──安江农校。安江农校地处湖南黔阳县郊,校内原来有座简陋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校外有一片看上去非常普通的学校的试验田。那栋楼房是学校的教师宿舍,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就是从这里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就是从学校的试验田里开始寻找杂交水稻材料的。

  袁隆平是1953年从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这里担任教师的,先后担任过俄语、植物学、遗传育种学等课程的教学。青年时代的袁隆平,是一位充满才气、又充满文艺和体育「细胞」的青年知识分子。可以说,那时不仅他的同事和学生们,恐怕连袁隆平自己,可能都没想到他会去研究水稻,去挑战饥饿,去为中国人民解决吃饭问题。那么,他为什么会走上杂交水稻研究道路呢?那得从三年自然灾害说起。那几年,伴随着罕见的天灾人祸,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空前的粮食饥荒。先是学生们从农村带来消息,农民们连糠菜杂粮也吃不上了,只好去寻野菜、挖蔗根充饥。很快,饥饿之风刮到了农校所在的黔阳县城,刮到了校园,所有师生们都是靠一点点口粮过日子,无一不饿肚子,绝大多数人得了浮肿病,只要用指头轻轻地在自己手上腿上一按,皮肉上便立即陷下去一个坑。身高1.70米的袁隆平,也饿得浮肿起来,无力走路,无神看书,更谈不上带学生们去搞文体活动,只能坚持把要上的课讲完。

  正是有了这么一段切身痛苦的经历之后,袁隆平才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作为一个学习农业科学的知识分子,应该怎样为在中国的土地上消除饥饿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袁隆平的少年时代总的来讲是在较优越的环境中度过的。1948年,他在南京高中毕业后,不顾家里的反对,坚决报考了西南农学院。四川解放后,袁隆平参加学院组织的土改工作队,住到了农民家中,这才了解到中国的农村有多落后;到安江农校后,又多次带学生到农村去支援春耕和双抢,了解到农业劳动有多艰辛。尽管这些活动拉近了他与农民群众的距离,然而在经历那次全国性的饥谨之前,他并没有想到应该怎么样培育出高产水稻,让农民大面积增产粮食。他深情地回顾了他思想转化的过程:「经过三年自然灾害,是自己挨过饿,特别是看到全国人民都在挨饿,亲眼看到饿死人,还了解到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也在带头节食,我才真切地感到『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话说得是那么实在。然而『民以食为天』喊了这么多年,但哪朝哪代解决了这个问题?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没有解决吃饭这个根本的民生问题。为什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除了天灾人祸之外、生产力低下是根本原因,农民们在水田里辛苦一年,能打下的粮食只有那么多。从科学上寻找高产的办法,向饥饿挑战。为中国人民解决吃饭问题,是我们学农的知识分子的天职。」

  未来的「杂交水稻之父」,就这样勇敢地向威胁人类的「饥饿恶魔」宣战了!

谁知杂交稻,粒粒皆辛苦

  1961年春季,饥饿的阴影还笼罩在人们头上,袁隆平已开始了他高产水稻的研究。他每天在学校的试验田里转,寻找理想的材料。由于他是在教课之余开展研究,在田里一转又是好几个小时,每天都搞得很累。

  这年7月的一个下午,下课铃响了后,袁隆平掖着教材,径直来到试验田。一株植株高大、穗大粒多的优异稻株,跳入他的眼帘。这株稻株在田中,如同「鹤立鸡群」,袁隆平宛若发现了宝贝,每天来观察它生长的情况,收割的时候,他小心翼翼地把这个稻株上结的170多粒壮谷收集起来。第二年,他把这些种子播到实验田里,望种成「龙」。谁知抽穗后,后代参差不齐,高的高,矮的矮,早的早,迟的迟,竟没有一株比原来的单株好,他猛然想到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分离律的观点,根据这个观点,这是一株杂交水稻,纯种水稻的后代是不会如此分离的,只有杂交品种才会出现这样「大分化」的态势。反过来推论,那株「鹤立鸡群」的稻株正是个杂交水稻品种,为什么不能通过研究杂交水稻来培养优良品种?一项宏伟的科研方向就在这一刹那形成了。

  袁隆平又发现了一些让他不解的问题,突出的是在遗传学的传统观念中,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是没有杂交优势的。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辛洛特和邓恩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细胞遗传学》明确地强调了这一点,袁隆平从实践中得出来的结论与之相反,他认为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自花与异花授粉作物的区别不过是繁殖方法上的不同而已,绝不是影响杂种优势有无的因素。只有30多岁的他,大胆地向传统的遗传学发起了挑战,勇敢地树立起自己的学术观点。

  1966年2月,袁隆平撰写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顶尖级学术刊物《科学通报》上发表了,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慧眼识珠,立即支持袁隆平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第二年,湖南省科委将此立项,省农业厅还批准他的两名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毕业后留校给他当助手。杂交水稻研究从此启动。

  偏偏在此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袁隆平压根儿不想参加这场「人斗人」的所谓「革命」,只想早日培育出杂交水稻,让中国人告别饥饿,但总是有人要斗他。他的父亲大学毕业后在北平铁路局当高级职员,在抗日战争初期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冯玉祥将军曾领导过的西北军,并成为了一名上校;他母亲则毕业于教会学校。这样的「家庭出身」,使他成了「黑五类子弟」,说他有个「历史反革命」的父亲和「洋奴」的母亲。更何况,喜欢说直话、口无遮拦的他,常常祸从口出。有次他居然说:「农业『八字宪法』还要加上个『时』字,要让领导生产者都知道『不误农时,的重要性。」结果当时被人抓住把柄,说他「反对毛主席的『八字宪法』」。袁隆平连连叫苦,只怨平常自己太不「突出政治」,连「八字宪法」是毛主席提出来的都不知道。结果他的「出身问题」和「现行问题」在「文革」中都成了他挨批判的内容,他花几年心血培育出来的60多个装杂交水稻试验材料的坛坛罐罐也被砸个粉碎,性格刚强的袁隆平心疼得直流泪。他连夜在妻子的掩护下,从砸碎的材料中寻找到几株「幸存者」,偷偷地藏在了学校苹果园里的一条小水沟旁。他从「幸存者」中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70多份材料,又在1968年5月18日一个晚上被人拔了个精光。

「袁隆平」三个字值1000亿

  1970年11月13日,在袁隆平提出的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技术思想指导下,他的得意门生李必湖在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发现了雄性不育的材料「野败」(野生稻花粉败育株),这一重大发现为三系配套成功地打开了突破口。袁隆平及时将这个材料分送给全国18个科研单位,通过全国大协作,终于在1973年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这种全新的稻种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1998年,湖南省的一个资产评估事务所作出评估,「袁隆平品牌」的无形资产达1008.9亿元。

  1979年4月,袁隆平出席了国际水稻所举行的学术大会。当他用流利的英语宣读了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之后,立即引起极大的轰动。袁隆平一下子成为世界水稻科研的泰斗。一家世界著名的农业科学杂志刊登了他的大幅照片,称之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从此,「杂交水稻之父」的美称不胫而走,享誉全球。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哈默专门把袁隆平请到美国,赞誉他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作出了贡献,并让他所属的种子公司在美国试种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优势轰动了美国。1981年6月6日,袁隆平和灿型杂交水稻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特等发现奖。1985年,他获得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奖和创造金质奖章,此后,国际荣誉接踵而来。杂交水稻还不断走向国外,现在已在数十个国家得到推广。

  1987年和1998年,两系法研究和超级杂交稻的研究先后被列为国家「863」计划中的重点项目,袁隆平都出任首席责任专家,他带领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协作攻关。在两系方面,他揭示了光温敏不育水稻转换与光、温关系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的选育技术。在超级杂交稻的研究上,他不搞门户之见,尊重常规水稻研究等其他学派取得的成就,成功地创立了把杂交水稻育种方法与常规水稻育种方法相结合的全新技术思路,体现出一位科学家博大的胸怀。

  开展两系法和超级稻研究的时候,袁隆平已是年近花甲,他不仅在实验室和资料室里搞基础理论研究,在科研上一直非常严谨的他,还坚持到第一线去掌握第一手情况。他常开玩笑他说:搞三系杂交水稻,主要是顶着太阳到田里去寻找不育材料;搞两系和超级杂交水稻,主要是要掌握不育材料在温度中的变化,特别是阴雨低温中的变化。结果是搞三系老是晒太阳,可谓「火热」;搞两系和超级稻则老是要淋雨,可谓「水深」。搞杂交水稻的人,不经过「水深火热」是很难出成果的哟。1999年夏季的一天,他从外地乘飞机回长沙,刚回到办公室,外面就下起了大雨,他赶忙向助手借了摩托车头盔和雨披,骑上他的那辆小摩托车就到田里去了。雨幕中,只见袁隆平一个人在田间,红色的头盔在碧绿的秧田中格外醒目,助手看见他神情是那么专注,一会儿用手拨开田水观看根系,一会儿抽出一个幼穗掰开仔细端详……

  在两系法和超级杂交稻的研究中,袁隆平和他领导的全国大协作网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地获得进展。然而,对每一项成绩的对外公布,袁隆平都是持很严谨的态度。1999年8月至9月,超级杂交稻研究试种获得丰收的捷报不断传来,湖南省的龙山、凤凰、绥宁等地的百亩片,亩产均超过700公斤;江苏等江南一些省份,一批百亩片也是大丰收。这时,云南瑞丽地区永胜县涛源乡试种点上传来更加振奋人心的消息,亩产可能要过1000公斤,袁隆平立即带着助手们飞赴云南。到了昆明,他不去看世博会,而是又马上飞赴瑞丽;到了瑞丽,他又马不停蹄地乘越野吉普车往试种点赶。车在陡峭而又颠簸的盘山公路上向上爬行,山下就是湍急奔腾的金沙江。整整4个小时后,他们来到试种点上,袁隆平用他那专家的眼睛一看,就知道这里的产量将会创世界纪录了(后验收数为亩产1139公斤)。2001年,农业部经过验收,认为超级杂交稻比一般杂交水稻增产20%,达到农业部颁布的第一期目标。在中国由400多位院士评选的「2000年中国科技十大进展」中,超级杂交稻以最高票数名列榜首,宋健院士赞扬说:「这一成果对保障21世纪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新民周刊》2001年第10期

袁老师和夫人邓哲老师

本文第一作者聂朝霞,湘潭大学七七级学生,哲学专业毕业。湖南今日女报社原书记、

副社长,高级编辑。曾任湖南省妇联执行委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