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陵村[河北玉田]
历史沿革
在河北省玉田县境内的北部山区,有一个小山村,村名叫小陵,村民皆为满族,是玉田县的满族自治村。这个村为什么叫小陵?为什么在汉族聚居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满族自治村呢?只因为这里有一座特殊的陵墓,墓里埋葬着大清朝的一位小格格。
小陵,村里人叫格格陵,是大清朝的一位八岁小格格的陵墓,距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再地图上仔细看,就能发现小陵和清东陵是再南北一条轴线上的,村里有王、韩、崔三姓守陵,归东陵辖制,民国初年东陵来人将陵山上成材的松柏树木全部伐光,解放前被团城一带的一个王姓土匪所盗,据村里老人讲盗陵是在晚上干的,而且村里每户人家门口都有人把守,整整挖了一个晚上。解放后就没有人管了,陵上的豆渣石都做了井台石了,前几年又被一伙南方人在晚上把格格陵旁边陪葬的陪葬墓给盗了。
格格陵探究
1.墓主人
关于墓主人,小陵村的老人们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乾隆之女,也有人说是咸丰之女,还有人说是一位王爷之女。格格死时的年龄,有说两三岁的,也有说七八岁的。但格格怎么死的,又为何埋在了玉田县,大家说法比较一致。说是皇帝带家眷、臣僚去关外祭祖拜陵,回来路上一位小格格被风寒所侵,死在玉田城西一个叫彩亭桥的地方,家人就地选址埋葬,并且从京城派了满人来守陵。那么这位小格格到底是谁呢?
从有关史料中得知,咸丰只有一个皇女,叫荣安固伦公主,活了20岁。而“文革”中小陵村见过墓中尸骨的人说,埋在格格陵里的确为几岁的小孩儿,“头上扎着七八根小辫儿,小肋骨儿只有巴掌那么长”。由此可以断定,墓主人不是咸丰之女。
会不会是乾隆的女儿呢?乾隆皇帝前后四次去东北谒陵,而据记载,他的10个皇女的死亡时间均与他去东北谒陵的时间对不上。由此可以基本认定,埋在玉田县小陵村的大清格格不是乾陵皇帝的女儿。
现在看来,墓主人应是一位王爷的女儿,年龄在七八岁左右。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素来喜欢热闹,每次出巡都带上后、妃、子、女、王爷、大臣等一大堆人。一路上,皇帝除了随时办公、处理奏折,还要游山玩水、吟诗题字、行围打猎,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每次出巡少则两个月,多则大半年,随行人员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跟随在队伍里的孩子们,虽说有马骑、有轿坐,但一路跟着翻山越岭、栉风沐雨、途中生病甚至死亡就不足为奇了。现在,我们可以根据民间传说,还原一下历史镜头:在北京通往热河的御道上,乾隆皇帝和王爷、大臣们骑着高头大马,在銮仪队、侍卫队的簇拥下,缓慢地行进着。紧随其后的是坐着花轱辘轿车的太后、皇后、妃子及王爷的眷属们。他们这次是要经承德,过科尔沁草原,最后到达辽宁,目的是谒陵拜祖。随行的小格格到了乾隆出行后期也就是祭祖完毕,这位有着高贵血统的金枝玉叶,到底经不住东北的风寒,加之水土不服,还是病倒了,先是发热咳嗽,接着又是腹泻。皇上得知侄女的病情,想到早早夭折的皇长女、皇二女,感到十分着急。当即指令太医全力救治,并决定经山海关抄近路返京。谁知到了玉田县境内的彩亭桥镇,格格病情突然恶化,半夜时分,小格格在额娘怀里咽下最后一口气,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她尚未完全认知的人间。格格的死,不仅让王爷一家大哭不止,乾隆皇帝也是无限伤感。待定下神来之后,他问王爷:“这孩子准备葬在哪儿?”王爷说:“玉田距北京不过二百余里,顶多四天就可以到家了,这丫头却狠心走了,说明父女缘分未到,那就就地选一个地方儿,在这里安葬吧。”皇上准奏,亲派三个皇家侍卫和一个懂得风水的僧人堪选陵地,并决定派一满族王姓臣吏举家前来守陵。
2.选址
选陵人经过几天奔波,还真在玉田彩亭桥镇以北十多里的群山里头,找到了一块风水宝地,就是现小陵村所在的位置。
从地理位置看,这里与清东陵处在同一中轴线上,距东陵只有40华里。从自然环境看,墓地三面环山,背后的山略高,两侧的山略低,如一把太师椅的形状。当时的山上有三处泉眼,一年四季流水潺潺,山上植被茂密,古木参天。山下的小平原上还有一条玉带状的河流(现在非雨季已难见水流)。这一山水布局正应了风水先生们关于选宝地要前有照(水)、后有靠(山)一说。
陵墓上方和对面山上的景物恐怕也吸引了选陵人的目光。陵墓斜上方有一块相对平缓的山地,那里有一块圆形扁平状巨石,类似鼓面,用拳击之,可闻沉闷鼓声。相传当年唐太宗率军东征,在此遭敌偷袭,太宗急了,一拳砸在石鼓上,没想到石鼓竟发出震天般巨响,吓得敌人魂飞魄散,仓惶而逃。事后李世民未忘此山神奇,着人在此修建了一座寺庙,名曰石鼓寺。据说当年香火很旺,朝拜者络绎不绝。时至今天,石鼓寺已不复存在,但庙宇基石依稀可见,石鼓上留下的一个拳头印似可验证人们的传说并非完全虚构。
再说陵墓对面山上的景色。从小陵村下山后,跨越一块小平原,又是一片群山,人们叫它东山。东山上有一处奇观,玉田县志上称它为“燕山叠翠”,是玉田八景之一。在这里,高达几十米的山崖呈阶梯状,每一级山崖都如刀削一般齐整,有如鬼谷神工。下一级山崖与上一级山崖的结合部,均是野树丛生,枝叶繁茂,多种野鸟栖息其中。从山下仰头往上看,绿色植被层层叠叠,令人美不胜收。
还有一点需要说及的是,小陵村的气候也比较特别,由于处在群山包围之中,地势又比较高,这里风调雨顺,很少出现旱情。 山色如此之美,大清格格得以长眠在这里,也算是老天对她的一种补偿吧。
3.建筑格局
当初的格格墓是怎么一种建筑布局呢?
整个陵地占地五亩,沿着中轴线,分别建有大门、神道、殿堂(也叫享堂)、宝顶。大门前是一块用于停车马的平地,地面用三合土(石灰、黄土、小米汤混合搅拌而成)夯实。大门由三间房组成,中间是一个供人们进出的大门洞,两边是耳房。神道由青砖铺就,大约有十米长、两米宽。殿堂建在一个高台上,四周是由长长的青条石垒起来的,人们出入殿堂,要从前边的台阶上,从后面的台阶下。殿堂里摆放着供桌,左右两面墙上是以山水花鸟为主要内容的壁画。殿堂后面就是宝顶了,宝顶下边是地宫,地宫的底部和四面墙壁,全是结实的三合土,地面上还撒了一层厚厚的用于防潮的石灰粉。格格的尸身安放在一个小巧的金棺里,金棺外面则套着一个大棺材即椁。大棺材是由上等的松木制作的,板材足有四寸厚。陵墓四周栽种了青松翠柏。老人们回忆,那些树长得非常茂盛,到夏天时,大大的树荫完全可以遮住太阳,人们在大树下行走,感到非常凉爽。
若干年后有人发现,宝顶的两侧各有一个没有露出地面的陪葬墓,陪葬者也是未成年的幼童。就在前几年,盗墓者掘开了一个陪葬墓。承包这块地的村民亲眼看到弃之在地的小孩儿尸骨、三合土、石灰粉和祭祀用的谷子粒。让人感到新奇的是,过了一年,这块地里居然长出了新谷苗并且结了穗。至于这两个小陪葬者是活人殉葬还是花钱从穷人家买来的因病而亡的孩子,人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从史料上查证,到了清代用活人殉葬的做法已经很少了。清世祖顺治在孝献皇后董鄂氏死后,曾打算用30人殉葬,因众臣一齐劝谏而未果。到了乾隆一代,恐怕不会再作这种丧尽天良的事了。
同清王朝其它陵寝一样,小陵村的格格陵也未能幸免人为的破坏。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清王朝的旧制度被冲垮,民国的新制度没权威,军阀混战,社会无序。就在大军阀孙殿芳在东陵盗墓前后,附近李家团城的一个王姓土匪勾结小陵本村的一个混混,利用月黑风高之时,从宝顶一侧掘洞而下,钻入地宫,撬开棺椁,盗走了墓中所有值钱的珠宝。 文革期间,格格陵再遭劫难。宫门和殿堂的屋顶被掀掉,供桌被砸烂,宝顶被炸开,使地宫彻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最后把早已被盗墓贼破坏的棺椁彻底劈开,把格格的骨骸弃之荒野。现在,映入人们眼帘的格格陵早已面目皆非:房扒了,树砍了,墓毁了,人没了,只剩下一个千疮百孔的墓坑孤零零地掩藏在杂草乱石之中。
层崖石鼓
概述
石鼓山景
小陵村周围乃燕山余脉,北山曰石鼓山,是“玉田八景”之一。此景是八景中最完整的风景,依旧很有开发价值。石鼓山海拔408.6米,是玉田县内的最高峰。此山之所以以石鼓为名,是因为山上悬崖处有一巨石,那形状仿佛一面巨大的鼓。石鼓的东南方有一山头,那姿势好象一位高擎着鼓槌的巨人正要奋力击鼓。 《大明一统志》称其为“蓟门石鼓”(明代的玉田县辖于蓟州)。
传说
石鼓山景
相传唐太宗东征高古丽,兵败石鼓山,半夜众将士均已安歇,唐太宗酣睡之时受喇喇蛄(学:蝼蛄)咬啮,勃然大怒,将喇喇蛄的头给拧了下来。此时,听闻山下敌军反攻之声,情急之下,双拳击打身边大石,大石发出隆隆鼓声,惊醒全军将士。经过激战,唐军大胜。唐太宗感恩蝼蛄救命之恩,痛心不已。其拳击之石,留下两枚拳印。虽然将石鼓与唐太宗东征高丽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把这里说成是“唐太宗东征高丽击鼓聚兵处”,虽有牵强附会之嫌,却也给这一奇景增添了魅力。此山腰层有石鼓寺,寺边有几处泉眼,常年流水,四季不冻。周围乡民称其为圣水,前些年慕名而来朝圣取水之人络绎不绝,现在亦偶尔有人前来,虽泉水功效可能被认为夸大,但绝对是营养丰富的矿泉水,水质清澈,入口甘甜。虽然石鼓寺已毁,从其断壁残垣之上亦能感受其当时之辉煌。
物产
水果
小陵村物产极为丰富,水果有梨、苹果、桃子、杏、山楂(山里红)、柿子等等,干果有核桃、板栗、大枣、酸枣等等,不一而足。
发展
玉田县石鼓山生态观光园项目2010年在小陵村北开工建设。总投资6亿多元,开发简介美其名曰:“玉田县石鼓山生态园项目集现代农业、新民居建设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由清华大学规划设计,唐山顺达集团公司投资建设,选址在唐自头镇小陵村村北,以燕山余脉石鼓山南麓为中心,延续至陀头山、文龙山,占地约1.2万亩,总投资6亿元,预计3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生态园内建有生态林保育区、林果采摘区、连栋温室示范区、休闲娱乐区、膜拜区和度假区等六大功能区。该项目的开工建设,将极大促进这县现代农业发展和新民居建设,同时也将丰富这县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档次和水平。”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