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取势——古人是如何写字的

這是目前網絡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三級課程「裹束」

第二十集|變換取勢

之一

书法入门(ID:shufarumen)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筆記|

L3-20 變換取勢 1

一、綜合技法 尋求變換

字像六個元素,筋節骨肉皮血都講過了。

所謂“裹束”,就是把這些因素都包括在你寫的字中。請各位注意,筋是筆勢,就是大圈,其餘五個都屬于用筆技法。

如果再要細分,六個元素可以分為三組。

筋節是第一組,這是一個字的內部基本結構。筋節不是直接表達的,就好像人體的筋節不是暴露在外的。書法中表現筋節可以用尖鋒,也可以用側鋒,尖鋒寫出來是骨,側鋒寫出來是肉。筋節是結構,骨肉是表現這個結構的,這是第二組。第三組皮血這兩個因素,是錦上添花。力度影響到線條的輪廓,這是皮。力度大,線條不光而毛,沉著有力。墨色的變化稱之為血。它們都是決定線條的質素的。

六個元素真要裹束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今天我先講取勢的變換,怎樣靈活處理大圈。

二、舉例:聞雞起舞

那我們來具體寫幾個字,我選“聞雞起舞”這四個字。這是講東晉時祖逖和劉琨發憤圖強,半夜聽到雞叫就起身練習劍術的故事。

2.1 聞

第一個字“聞”。這字分兩部分:“門”中間一個“耳”。這個字有點麻煩,點畫都是橫豎直線,沒有斜線和弧線。這種字容易寫得死板,我們來看看有什麼辦法。

先看“門”的取勢,這個字可以為四個筆勢:第一個豎筆勢,第二個奮筆勢,第三個鈎裹勢,或者詳細點說是鈎裹化勢。第四個兩小橫,又是奮筆勢。

現在的問題是橫豎直線太多,該怎麼辦?

其實在篆書中,“門”字連個趯也沒有,隸書也是一樣,但篆隸都用了弧線。

真書中“門”這有那一趯,也算是小小的斜線。

除了一趯,你還可以把其他平筆畫變成斜線。如箭頭所指的這一筆,兩小橫的第二個橫,本來寫完“門”字左邊,筆勢要向上連到右邊去,那就把這一橫改為向三號位的策勢。不但增加了斜線條,而且使筆勢聯繫更加清楚,更為合理。

不過這樣一來,剛才的取勢就有點改變,“門”字第二個奮筆勢改為一橫一策。這是什麼筆勢?可以認為是龍爪勢。

中間兩小橫奮筆勢換成龍爪勢,是常用的手段。

如智永這個“膳”字,肉字旁,中間兩橫就用龍爪。其他如“月”字旁,也往往這樣寫。

除了增加斜線,還可以增加弧線。你看虞世南“門”字左右兩根長豎,寫得比較直。

而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的長豎,經常當弧線處理。左豎用了袞筆勢,右豎用努勢。這是大筆勢中的小筆勢,其實是用腕的結果。 同一個大筆勢,具體寫起來還有細節上的不同。

再來看看“耳”字的取勢,這看起來也都是平直線條。

如果照這個印刷體來取勢,可以分為三個:第一個是奮筆勢一開移位,第二個是中間兩小橫,第三個是十字勢。

有些同學會想同,第一勢和第二勢可以合併嗎?或第二和第三,合成一勢?可以的,但分開來比較清楚。你組合的筆畫越多,這筆勢就越複雜,長運不如短運,“筆筆斷而後起”也是主張短運。

有沒有人依照這樣取勢來寫“耳”字的呢?

當然有,舉例來說如這五個書法家,就用這種取勢。這是行書,跟真書很相近。但你有沒有注意到,他們都是元明時期的人。

我來找點晉唐人寫的“耳”字比較。

你看從東晉王羲之,到晚唐柳公權,他們寫的“耳”字下面一橫,都取策勢。而且還有一個特徵,就是這個策不超過右邊那一豎。這是什麼道理呢?看來不像是偶然的。

“耳”字是個象形字,甲骨文就是畫了一個耳朵之形。小篆變成了這樣,隸書的結構基本上跟從篆書。這時你要注意,最下面的橫筆,不會長過右邊的豎筆。

這個特徵,在後來的章草、今草和行書中都保留著。晉唐人去古未遠,對篆隸的了解比較深,甚至一些宋代人都保留這樣的書寫習慣,到元明以下,漸漸就走樣了。

舉例來說,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聞”字,中間是“耳”字,下面用了策,不和右豎相交。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也是這樣處理的。顔真卿《多寶塔碑》,處理手法相同。還有我們的老朋友《陰符經》,也有這個特點。但這樣一來,“耳”字的取勢怎麼分呢?

智永《真草千字文》有一個“耻”字,這個字可以很明顯看到他筆鋒的路線。第一勢是橫豎,奮筆勢一開移位。第二勢是橫橫橫豎,奮筆勢三開移位。

移位有順時針和反時針兩個方向。對於一個三開的奮筆勢來說,最後半開向上移位,可以反時針進行。當然你也可以順時針寫,智永的“耻”字的“耳”就是。

最後講多一句,“耳”字旁有時候可以當“身”字寫,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耽”就是一個例子。不過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這樣替代的,有文字學根底的人,書法取勢變化的範圍就比

較大。

2.2 雞

第二個字是“雞”。“雞”字由左右兩部分組成,左邊是“奚”,右旁是“隹”。

先來看看“奚”的取勢。

這個很容易,上中下三個筆勢:上面是群鵲勢,中間是蟠龍勢,下面這個“大”,是戈法化勢,二級課程 34 課有解釋,想必各位都已經爛熟了。

問題是還可以簡化,如歐陽詢這個“雞”。

第一勢不是群鵲勢,是一橫兩點雞頭勢。原來群鵲勢的中間一點省略了,或者說跟下面的蟠龍勢合併了,這是常見的手法。書法不是小學生默字,一點一畫都不能少,書法是手寫體,可以藝術處理。

所以這樣一來,“奚”字的取勢要改一改了。

上面的群鵲勢改為雞頭勢,中間的蟠龍勢和下面的戈法化勢不變。

“雞”的右旁是“隹”,取勢也不難。

先寫立人勢,然後一點一橫是奮筆勢,餘下三橫一豎,我說過這種全部由橫豎線條組成的筆勢,豎筆先寫就是豎筆勢,橫筆開始就是奮筆勢。兩種寫法都有,你可以自己決定從哪一筆開始。甚至再拆開,拆成十字勢和兩橫奮筆勢都可以。寫字不是開運動會,不用急不用趕,穩當最重要。

從智永這幾個字“隹”旁來看,他寫起來是有規律的,大致跟剛才講的差不多。最後一勢應該是奮筆勢,一豎是最後寫的。

如果追根尋源,“隹”字本義是短尾巴的鳥。所以金文的“隹”字是非常形象的。秦始皇時整理小篆,鳥形就看不大出來了。那個鳥頭,在隸書中就成了向背勢。

隸書這種寫法,深深影響到晉唐書體。

如顔真卿寫的“雄”字右旁“隹”,起手取向背勢,其實就是來源於隸書。

王羲之的書法也是脫胎於隸書的,各位還記得潘伯鷹先生的說法嗎?王羲之是隸書轉變到真行草書的樞紐人物。你看這個“難”字,“隹”的寫法就是來之於隸書。

就算是赫赫有名的王羲之《蘭亭序》,也不乏這樣的例子。

你看“集”字,上面是“隹”。隸書、章草寫法,起手就是一個向背勢。《蘭亭序》中的“集”字,第一勢怎樣取勢的呢?就是繼承了隸書和隸草的寫法。

這些問題,對於初學者來說很困難,單靠自己讀帖和書空,恐怕不大容易了解前因後果。我們生活在祖祖輩輩的影子底下,只有了解傳統,才能繼續發展。

2.3 起

第三個字是“起”,下一課繼續。謝謝。

本節要點:

筋節骨肉皮血的綜合。

“聞”字取勢的變化。

“雞”字取勢的變化。

複習思考:

王羲之寫的行書“聞”字,“耳”中間似乎取了三點水的隔水勢,你同意這樣分析嗎?如果不同意,你看這個“耳”怎樣分析筆勢?

智永這個“耳”字,右旁的長豎下面有一趯,這一豎是最後寫的嗎?為什麼要加這個趯?

(0)

相关推荐

  •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48-草书裹束

    七级课程草书篇48-草书裹束 三 草書的裹束 我們知道,書法的三大技法,就是用筆.識勢和裹束.前面幾堂課講了草書用筆問題,而識勢就是草字取勢,學習草法時詳細講了,現在還剩最後一個裹束,今天就講這件事. ...

  •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45-草书笔法02

    七級課程草書,分兩大部分:草法和技法,大圈和小圈,我現在講的是後一部分,寫草書的技法,講完課程就結束了. 技法一級課程早已講過,毛筆技法就是「九用」,「九用」之目的是要產生精緻的點畫,好像「永」字八法 ...

  • 黄简讲书法-七级.草书篇46-草书笔法03

    原创黃簡講書法2021-01-05 01:09:35 2.2用筆的基本技法 上一堂課講「草書用筆的基本技法」第三點,「節節加勁」,我以王羲之<遠宦帖>「平」字為例,說明寫草書是逐節推進的, ...

  • 周易姓名学大师,古人姓名的字怎么取的

    周易姓名学大师,古人姓名的字怎么取的 古人取名取字有什么讲究,古人姓名的字怎么取的,周易姓名学大师,谢咏老师谈古人如何给自己取名字的: 在中国,一般每人都有姓.人们初次交往,彼此总要先问:" ...

  • 中国姓名学大师谈,古人对起名字有哪些要求

    中国姓名学大师谈,中国最权威的起名专家,谢咏老师谈,古人是怎样取名取字的 中国姓名学大师, 中国最权威的起名专家,谢咏老师谈起名,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古人对起名字有哪些要求?下面和谢咏老师一起去了解一 ...

  • 古人毕竟毛笔写字。正是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古人毕竟毛笔写字.正是熟能生巧,巧能生精.//@zfzhang:比任政,胡文遂的好看

  • 出土文物中的玉雕工艺,玉雕大师惊叹古人的智慧!

    在江西的其中一座大墓中,曾经出土了商代时期的一种玉器,形象是一个女人,侧着身蹲坐着,有很宽大的耳朵以及鹰钩鼻,下身布满了羽毛图案的花纹,最奇特的就是这个玉器人物的脑后有三个套环,这个工艺是非常高难度的 ...

  • 为什么古人写字坚挺有力?原因是…

    今天和大家聊聊书法用力.不少书友会关心:书法为何有乏力.有力之分?书法线条有力度有什么好处?为何要讲究"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WHY 线条有力才显得有生机. ...

  • 古人禁止的10条歪路,有人竟靠此成书法大师?

    .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伦气,绯徘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疏笋气,皆士气之弃也. 这是清朝刘熙载的书论选段. 意思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所谓"士气& ...

  • 古人练字,有一条通用“黄金定律”看明白了,可有效提升写字能力

    中国汉字要想写得好看,有一个很重要的法则是重心必须平稳,站得稳,立得住,字才好看,但是有这样一类字,下方只有"一条腿"支撑,如:刁歹户夕母产易乒乡少,那么对于这类字形比较斜的字该怎 ...

  • 0.2cm,古人写字原来这么小啊!

    我们的古人一般写字有多大?这可能是很多人不曾想过的问题.今天整理的这些简牍图片似乎能给你一些答案. ① 汉简中的字到底有多小? 我们先看看简的尺寸.简"多是长条形长度大概有6厘米到10多厘米 ...

  • ​0.2cm 古人写字原来这么小

    我们的古人一般写字有多大?这可能是很多人不曾想过的问题.今天整理的这些简牍图片似乎能给你一些答案. ① 汉简中的字到底有多小? 我们先看看简的尺寸.简"多是长条形长度大概有6厘米到10多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