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伤寒论》度量衡

想学好中医,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是跨不过的一道门槛。四大经典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我们学校必修课采用后者教材。家里书架上《伤寒论》已经购置多个版本,之前断断续续看了一部分内容。涉及原文方剂的剂量也是困惑我已久。今日抽闲整理一下关于汉代度量衡方面的内容。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因地域和国情不同计量统计方式不同。一.度:计量长短用的器具称为度,上古时都是以人身体的某个部分或某种动作为命名依据的,例如寸、咫、尺、丈、寻、常、仞等,在这些名称中,尺是长度的基本单位。一尺的长度与一手的长相近,容易识别,所以古时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识也'等的说法。《汉书·律历志》保留了寸、尺、丈三个,并在寸位以下加一'分'位,丈位以上加一'引'位,都是十进,这就是所谓五度。二.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量器是封建社会计量农产品多少的主要器具,专用名称有升、斗、斛、豆、区、釜、钟以及溢、掬等,周代以前容量单位也是用人的身体计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两手合盛的叫作掬,升(亦即掬)是容量的基本单位。《汉书·律历志》对容量单位作了系统的整理,命名为龠yuè、合gě、升、斗、斛五量,一合等于二龠,合以下都是十进(宋以后一斛为五斗)。升是容量的基本单位。石dàn本来是重量单位,为一百二十斤,但自秦汉开始,石也作为容量单位,与斛相等。《孙子算经》卷上说:'六粟为一圭,十圭为抄,十抄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这样,六粟为一圭(一说,十粟为一圭),其余圭、抄、撮、勺以及合、升、斗、斛八个单位,都是十进。这种计算方法,自汉代以后一直都在采用。三.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汉书·律历志》把铢、两、斤、钧、石这五个单位命名为五权,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曾说:'分剂之名,古与今异,古无分之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唐·苏敬注云:'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可见自唐代起已把本作为货币的'钱'当作重量单位,并且'积十钱为一两',宋代权衡的改制废弃了铢、絫、黍等名称,其重量单位名称自大到小依次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综上所述,汉朝《伤寒论》中的度量衡同当代换算如下:1.度(长度单位)1 引 = 10 丈 = 2310cm1 丈= 10 尺  =231cm1 尺 = 10 寸 =23.1cm1 寸 = 10 分=2.31cm1分=0.231cm例如古代说身高8尺=8*23cm=184c2. 量(容量单位)1斛=10斗=20000ml1斗=10升=2000 ml1升=10合=200ml1合=2龠=20ml1龠=5撮=10ml1撮=4圭=2ml1圭=0.5ml1方寸匕=2.5ml= 金石药2.74g=草木药1g半方寸比=一刀圭=一钱匕=1ml【现代测定】 粟大:0.0025ml;黍大0.015ml;小豆大0.07 ml;大豆大0.22 ml;梧桐子大0.25 ml;枣核大0.65 ml;枣大6 ml;鸡子黄大10.6 ml;鸡子大40.56 ml一弹丸=一鸡子黄=40梧桐子=80大豆=160小豆=480大麻子=1440细麻子=12803. 衡(重量单位)1石=4钧=29760克1钧=30斤=7440克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1两=24铢=15.625克1铢=0.65克=100个黍米的重量1圭=0.5克1撮=2克1方寸匕= 金石药2.74g=草木类药末约1g1钱匕=1.5~1.8克1分=3.9~4.2克4. 特殊计量方法梧桐子大=黄豆大半夏一升=130g淡豆豉一升=116g杏仁一升=115g桃仁一升=118g芒硝一升=150g吴茱萸一升=50g五味子一升=50g麦冬一升=(仲景方后注:阴干、去心)106~120g赤小豆一升=150g粳米一升=170g火麻仁一升=(干燥生品)100~120g百合一升=65~75g蜀椒一升=50克葶苈子一升=60克虻虫一升=16克蜂蜜一升=250g薤白一升=90~108g酸枣仁一升=95克,冬瓜子一升=50克䗪虫一升=约50g小麦一升=130g苇茎一升=约25g薏苡仁一升=约130~140g胶饴一升=250g苦参一升=50g芍药一升=100g橘皮一升=30g百合一升=65~87g瓜瓣一升=约45g李根白皮,生梓白皮一升=约50g葵子(冬葵子)一升=约120g虻虫30个=4~5g䗪虫10个=5.5g栝楼实(即全瓜蒌)一枚,约45g乌梅300个=795g(湿润)干者300g附子大者1枚=20~30克  中者1枚=15克乌头1枚小者=3克  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g栀子10枚约15g枳实1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g代赭石如弹丸大,约20~30g厚朴1尺约30~35克竹叶一握约12克大黄如搏棋子大一枚8.5g大枣1枚3~4g鳖甲手指大一片,约15g甘遂三枚,约4g百合1个32.4g槟榔1枚=7克大腹皮1枚=5克贯众1枚=60克,僵蚕10条=5克郁李仁20粒=1克  半升(100毫升)=70克艾叶三把,约60g诃梨勒(诃子)十枚,约64g半夏14枚约12.5g5. 举例;《伤寒论》12条桂枝汤方原文:

桂枝三两(45g),芍药三两(45g),甘草二两(30g),生姜三两(45g),大枣12枚(36g)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 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此处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本人理解应该是指3次的剂量,换算成现代一剂桂枝汤剂量:桂枝15g,芍药15g,甘草10g,生姜15g,大枣4枚(12g)以上资料仅供学习研究参考,不作为处方凭证。欢迎热爱中医药同仁一起探讨学习。叁薄荷20210411  17:1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