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说) 老李【王瑜】
《团结报》:280527871@qq.com
(原创小说) 老李
作者:王瑜
见到老李,在浙东的一座纺织小镇。
那天上午,我乘车来到一家纺织厂,拜访一位好友。
在这家纺织厂门前,邂逅老李。
老李身穿一件蓝色滑雪袄,头戴耳套,手拿一根五尺长的竹竿,低着头用竹竿敲打水泥地,竹竿通过磨擦发出咚叽咚叽的声响,惹得来往的行人看着好奇又好笑,不知他向前赶着什么。老李这有点神经的做作,使我回想起他辉煌的过去,高朋满座,谈笑有度,如今转眼换成傻子模样,心里象打了五味瓶,一下冒出酸涩的感觉。
二十多年未见面,我决定花上一些时间,同老李聊聊。
我站右老李面前时,他眼放异光,一下叫出我的乳名。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身在异乡,老李这样真心叫我,我倍感亲切。
在厂门前我俩谈了起来,因相隔时间长,讲话内容无重点,象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拾起来,慢慢地理出头绪。
我同老李认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在乡镇上班,负责新闻报道工作。因老李是建筑行业的模范。他带领一班乡亲出家门闯远门,凭一身本领在上海滩闯出了天地,赚得了大把大把钞票,名气大振。每年的镇三级干部大会上,表彰一批在外致富:带活村里经济的劳模人物,自然老李圏在其中,是我采访的对象之一。就这样,我认识了老李。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心与互动,我同老李浅浅地熟了起来。
谈到那段光荣史,老李声音低沉,心里充满对往事的无限追忆。
表彰会上,镇领导为他带红花,颁发奖状,台上老李满面红光,神采飞扬,脸含微笑,精神格外饱满,镁光灯不时闪烁,台下掌声一片。
那时老李乡下住的是楼房,在乡镇屈指可数。家里生活条件不比城市里人差,存折有五位数,成为全镇人民向嗯的目标。
在乡镇呆了一年多时间,我下海与朋友一起闯海南了。以后同老李失去联系,一晃二十多年,真想不到在浙东小镇遇见他。
如今老李,同以前判若两人,眼睛凄迷,脸庞瘦小,头发逢松,因生活所迫,讲话声音小了很多。
我俩站在厂门旁谈着,厂前车子来回流动,有时司机按响喇叭,表示一下自己的身份。老李听到喇叭声向我介绍,这是刘总,那是赵厂等等。好象他同那些人熟悉似的,其实他们不把老李当回事,只是很平常的招呼,老李把它作为自已的门牌,蛮很认真。其实,他心里很苦,言不由衷。
同老李谈了半个多小时,知道老李在一次高空施工中,不慎从架上摔了下来,幸好有网兜着,被木板掀翻砸伤了大腿,股骨碎裂,才捡回一条命。
出事后,狠心的工头仅付了一点医药费,后找不着人,无奈老李花完积蓄,抱着残腿回家养病。心理的落差,老李常闭门不出,挥之不去的阴影压在心头,有点抑郁症。
自那以后,老李腿不那么灵便了,一旦天气变化,伤着股骨有时隐隐着痛。自然,老李放弃了泥匠手艺,为了生活,为了调整心理随着妻子来到这座小城,先后干过扫地,门卫,洗碗等工作,一半脸儿笑一半脸儿苦,他过得辛酸。
因拜访朋友,我停止了同老李谈话,进去走访朋友去了。进去前,老李一再邀请我到他家玩,我婉言谢绝,顺便从裤袋里掏出五百元钱给他,算是我看望他。老李先摇头不要,后经我一番真诚所表才接受。
这是我熟悉的老李,人说山水轮流转,轮到他如此的结局。以前的劳模只成回忆,而回到残酷的现实,变成打着小工的老头,不知趣的老头,为生活奔命的老头。这种讽刺在各人的心里打着不同的问号?
谈完事后我同好友一道出来,坐上车,好友按了一下刺叭,声音清晚,车子缓缓地开出厂门。
车子驶出两华里时,远远的我又看见老李手仍握竹竿,在街上敲打着,虽是初春,外面的风好冷,好冷。
坐在车里,我想:但愿老李用竹竿赶走他心头的寒气,放开心情,迎来一路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