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游记
文、图/江边鸟
沿着栈道拾级而上,来到了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因洞内刻有15000尊佛像,所以叫“万佛洞”。该洞主佛是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还有两尊石狮,是龙门唐代浮雕的精品,导游说在30年代被盗了。万佛洞中两旁石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无数个小佛像,小佛像大的有三四厘米,小的却只有两厘米,可别看它们的个头儿像个小不点儿,但都雕刻的很精细,虽然数目众多,但是排列的却非常整齐。
继续前行,来到了莲花洞。这里因为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龙门石窟中也不多见。此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即公元526—528年前后,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释迦立佛高6米,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
在龙门山的石壁上,除了一些有名气的石窟外,还稀散着像蜂窝样的大小佛龛,导游说此中窟龛有数千个,造像有数万余尊,碑刻题记有数千余块,佛塔几十座。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石窟造像,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又是外来文化和我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富有才华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设计艺术家,面对光秃的悬崖峭壁,运用着简单的锤凿,雕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确实令人叹为鬼斧神工。有许多小佛像都已经不翼而飞,残缺不全,有些是自然风化,有些被人为破坏掉了。
登上栈道台阶,来到了奉先寺,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里。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导游说奉先寺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费时约21年。
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主佛梵名“卢舍那”,按佛教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来之身;报身即佛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应身即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之身。卢舍那即所谓报身佛。主尊像为结跏跌坐中央的卢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帛、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这一铺雕像刻画出一种端庄而美丽又动人的风貌。奉先寺的整个布局,使人感觉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场面。
因武则天曾以皇后的身份,捐赠脂粉钱两万贯,设念者便遵照“佛乃非男非女,亦男亦女”的说法,摩武则天形象,将佛形成女性形象,身披通肩式袈裟,头上螺形发髻,面目相貌歉满娟秀,嘴角微翘,成现出坦白而又奥秘的浅笑,是以有人把它称为“东方的受娜丽莎”。
虽然这些雕刻如此雄伟、壮观,但度过漫长岁月后也不再完好无损。在历史的长河中,那尊卢舍那大佛像的一部分已经脱落,我们再也看不见了莲花宝座前半部分,部分腿部与他的手型。抬头仰望她的身姿婀娜,体态优雅,面目露出了慈祥的表情。
在奉先寺下方有个古阳洞。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洞窟。古阳洞的造像,以其风格、特征而论,代表了迁都洛阳后北魏后期的一些变化。由北魏前期粗旷、雄健、挺实变为清秀、美丽、开始摆脱前期的作风。面部表情刻画也由严峻变得比较温和,给人以亲切之感。
龙门石窟里还有药方洞,火烧洞等等洞窟,成千上万尊佛像,姿态不一,确是精美别致。雕琢这龙门石窟,断断续续用了 400 年之久,真是件不容易的超级工程。
已是日落西山,从石窟的南出口离开,过伊河桥,东山上还有东山石窟,没有时间去看啦,随着导游上了大巴车返回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