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市村落文化

南宫市地处冀南平原,属黑龙港流域地区,地势平坦,东南略高于西北。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东北部。北距石家庄108公里,西距邢台市区86 公里。东邻衡水市冀州、枣强、故城县;南隔清凉江与清河相望,西靠巨鹿县、广宗县、威县,北与新河县相连。河流有清凉江、溹泸河、西沙河,均为季节河。辖6镇、5乡,4个街道,464个村庄。

南宫是一个千年古县,历史悠久,文化浓厚,有“金南宫”之称。西汉初年始置南宫县,是因周代“八士”之一的南宫适封邑于此而名,以示为“礼义之乡”。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南宫位于古黄河以东,明代《南宫县志》说为“夏禹贡冀州之域。”应为误读,经考,兖州包括今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及河北省的南部一带地方。南宫在古黄河(禹河)以东,“禹河之东,则皆属古兖州”(光绪版《南宫县志》)。周初时,南宫仍为兖州,应属齐鲁地。鲁国有南宫适,南宫适,名韬,字子容,又称南宫括、南容,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论语》中说:“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鏖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南宫为南宫适居地。秦代属钜鹿郡。汉代时,以南宫为县名。“故城在今城西三里旧城村(南、北旧城);在东南境还置有缭县,故城在城东南二十三里(据《读史方舆纪要》)。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改属乐成国,领县十三,有信都、南宫、阜城、经、扶柳、武邑、观津、堂阳、武遂、下博、饶阳、安平;深泽。汉安帝延光元年(122)改属安平国。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又改为安平郡。三国魏因之”(光绪版《南宫县志》)。

后赵时期,南宫属后燕慕荣地。南北朝时期,为后魏长乐郡。

隋建国后复置南宫县,属冀州。炀帝时改属为信都郡,当时信都郡领县十二,其中有长乐、堂阳、衡水、枣强、武邑、武强、南宫、斌强、蓚、鹿城、下博、阜城等。

唐初武德初年属冀州,领九县,有信都、南宫、堂阳、枣强、武邑、衡水、阜城、蓚、武强。五代因之。

宋代时曾省县入新河,后复置,属冀州隶河北路。金入中原后属冀州隶河北东路。

元代时设真定路冀州。领县五,其中有信都、南宫、堂阳、蓚、枣强、武邑、衡水。明代属真定川冀州,领县四,有南宫、枣强、武邑、新河。清代雍正二年(1724)升冀州为直隶州,南宫属直隶州辖。

民国二年(1913)南宫县属直隶省冀南道,三年改为大名道,十七年(1928)直隶于河北省,二十五年(1936)划属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区。1938年9月创建冀南区,属晋冀鲁豫边区,南宫县为冀南区之十三专区。1945年底始,南宫县一直属冀南区四专区。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南宫县改隶华北行政区冀南区四专区。1949年。南宫县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1958年撤销邢台专区,南宫县划归邯郸专区。1961年复设,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南宫县在光绪年时,设有二十四社,这二十四社有:在城社、张家庄社、贾城社、周家庄社、唐苏社、午及社、邱村社、六方社、慈达社、都水社、长樊社、小六社、和生社、大城社。并说“已上十四社皆元末土著遗黎,亦有邻邑人民避乱于此者之土民。”

张马社、井村社为永乐初四方之民流寓于此。

永丰社、永乐社、永安社、永登社四社为明初山西高平长子诸县迁民于此,共有400余家。听其开垦荒地,以为永业是为迁民。

永昌社、苏村社、新安社、李村社四社为成化中生养蕃息新增。

南宫县在清代时,以社牌管理,牌为地方乡长,牌头总之。光绪年之前南宫共设有四十八牌,分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路。光绪之后四十八牌已增为五十三牌。如合半牌为一牌,实只有四十三牌。从记载上看,在当时实行的社牌管理视具体情况而增减。

东路有十牌,其中有焦国寨牌,辖10村;高村牌,辖9村;万安牌,辖9村;索狼东半牌,辖9村;索狼西半牌,辖9村;尚家都水牌,辖7村;秦西北半牌,辖8村;秦西南半牌,辖5村;稳和北半牌,辖7村,稳和南半牌,辖6村;王侯北半牌,辖11村;王侯南半牌,辖13村;垂杨村牌,辖9村,中狼冢牌,辖6村。

西路十二牌,其中有城普牌,辖10村;陈伯居牌,辖8村;张董村牌,辖7村;白家庄牌,辖7村;大村牌,辖7村;寻寨牌,辖4村;周家庄牌,辖9村;小马村牌,辖19村;苏村牌,辖1村,天宫牌,辖6村;马家寨牌,辖8村;陈海谷牌,辖11村。南路九牌,其中有李家庄牌,辖5村;党家庄牌,辖5村;吴曬北半牌,辖11村;吴曬南半牌,辖8村;王道寨牌,辖1村;开汪东半牌,辖2村;开汪西半牌,辖5村;交马寨牌,辖10村;城庄牌,辖5村;和睦北半牌,辖6村;和睦南半牌,辖5村,侯贯牌,辖9村。

北路十二牌,其中有岳悦村牌,辖13村;韩家庄牌,辖25村;李屯北半牌,辖8村;李屯南半牌,辖4村;马家河沟牌,辖19村;建堤寨牌,辖14村;芦花镇东半牌,辖1村;马军寨牌,辖13村;乔白西半牌,辖6村;乔白东半牌,辖11村;七里口牌,辖11村;孟村牌,辖8村;皇华馆,辖6村;旧城官村,辖6村。

合计以上四路,东路98村,西路97村,南路72村,北路145村。光绪年间南宫共有村庄412个。在乡镇中设有四个堡,即,董家庙堡、芦花镇堡、白家庄堡、开河村堡。乡镇中经济繁荣,清代设有四十集。分一六日集、二十日集、三八日集、四九日集、五十日集、一六三八日集、三八五十日集。

南宫村庄各有历史,各有特色。

小关庄位于南宫市北胡街道办事处西部,为小关庄村民委员会驻地。块状聚落,呈不规则矩形。村域面积140余亩,主要街道东西向,长300米。全村有192户,824人,均为汉族。以农业为主。现有耕地795亩,主要种植韭菜等蔬菜,兼种小麦和棉花。

据关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关思孝从山西汾州府孝义县南关迁至关家庄(今大关家庄)落居。不久又迁至今址,以养花草为业,村名俗称关家花园。后村域扩大,取名关家庄。民国时期名西关家庄。建国后,以村小改名小关庄。

小关村西北30米处有丹朱古墓,为南宫十景之一。封土保存完好,现墓高约12米,占地3000平方米,为南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康熙版《南宫县志》记载“侯冢在紫微山,或曰丹朱墓”。故老云:'古有隧道,直抵冀州学南,今洞口尚存’”。紫微山为平原广野中隐然突起的一个大土山丘,绵延数里,“概形家云,此太行山脉自西北而来”(道光版《南宫县志》)。山上树木葱郁,芳草萋萋,而且盛长紫薇花,一到夏日枝头间或紫、或淡红、或白的小花成枝成串,漫山遍野,馨香四溢,沁人心脾。因紫薇与掌管决策的官衙门紫微省谐音,故称紫微山。据乡贤李燮元《登紫微山记》记载,登上紫微山“四望周达,遥瞻城郭隐然在目,兼以长堤蜿蜒,浮图矗立,若拱若揖,信足以豁远眸而散幽襟……”。由于这里风光独特,明代县宰叶恒嵩处里完繁杂公务后,常常“按辔随缘去”登紫微山以散忧怀,并发出“俗累空无日,真魂别有期”的感叹,嘉靖三十八年(1559)在山顶建观风亭,蒋招集贤士名流“讲求民意资政理”,由此,这里又成了咨政、议事的地方,贤达名流无不以相邀到此议事为荣。之后又在山之南坡建书院,名曰“紫微书院”,由告病引退的检察御史刘濂主持院务,刘濂正直,因弹劾严嵩未果,怨愤郁积,回乡潜心研究,著有《易象解》八卷、《乐经元义》十二卷、《九代乐章》十二卷、《兵说》十二卷、《杂著》四卷,被称为“微山先生”。

关于丹朱墓和紫微山还有传说故事,其中的一个是丹朱借桌椅的故事,据传在很久以前这里是有一个非常有灵气的地方,谁家有红白喜事,待亲请客所用桌椅、杯盘尽可到此处借,只要借者拉出清单,然后到土丘前焚香高揖,第二天一早所需之物便尽展台上,用完后悉数归还即可。时间久了知此情由而来告借的人越来越多,但人心不古,有的借后便据为己有,不再归还,慢慢地就再借不到东西了。

鲁义寨村位于段芦头镇西南部,在镇人民政府驻地段芦头南偏西2公里处,为鲁义寨村民委员会驻地。主街东西向,长804米。有430户,1868人,均为汉族。以农业为主。有耕地2951亩,其中水浇地2700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

村子又称芦青寨,是因明代以前,村(故址在村西)与邻近的青扬寨是一村,以芦苇青郁而得名,合称芦青寨。原址后遭洪水冲淹,幸存者冯、王二姓迁居于今址,又名为“芦宜寨”(在村西河内出土砖铭为证)。

村中原有鲁义姑祠,据明清各版本的《南宫县志》记载,战国年代,齐国军队攻打鲁国,行至郊外,见一“妇人抱携二子而行,军至,弃其所抱,抱其所携。齐将追及问之,对曰,所抱兄之子,所弃妾之子,力不能两全,故弃己子而存兄子。”齐军将领听了很不解,说作为一个妇人,爱自己的孩子要比爱别人的孩子更深啊!为什么却要抛弃自己的孩子呢?妇人答曰“己之子私爱也,兄之子公义也,弃子割私爱,抱侄存公义也。”齐军将领听后极为震惊,感到鲁国一名普通妇女尚有这种德操,“而况于朝廷士大夫乎?”鲁国怎能战胜呢?于是撤军回国。鲁国国君得知齐撤军,并皆因一妇人之所为,深为感动,为赏其存鲁之功,感叹“割私存公”的精神,令村妇所在村改名鲁义寨。

大寺王庄位于北胡办事处西北部,为大寺王村民委员会驻地,村域面积180亩。有304 户, 1126 人,均为汉族。主要街道有3条,东西走向。有耕地 2549 亩,主要种植蔬菜、小麦、棉花、谷子。

据王氏家谱记载:元末,朝内官员贺宗哲被明军斩首,其子贺荣兄弟四人,逃至一寺旁定居,改姓王,取村名王姓庄,后演变为王家庄。民国时期,改名大寺王家庄。1939年3月,为纪念曾在此村坚持抗日工作的革命烈士,曲周县抗日政府县长郭企之,改村名为“企之村”。1945年复名大寺王家庄。建国后易为今名。

为什么称大寺,是因村南有石佛精庐,是明清南宫十景之一。据道光版《南宫县志》记载:“兴福石佛寺在县城西北七里,有石佛像一尊,相传为垂拱旧制,又有石版刻佛二十余,亦是旧物。”由此可推断,此寺应兴建于武则天垂拱年间,距今约有1300多年。

半壁店村位于王道寨乡西部,在乡人民政府驻地王道寨西北偏北2.7公里处。村域面积1080亩。有256户,860人,均为汉族。主要街道有4条,东西走向。有耕地2200亩,主要种玉露香梨、薄皮核桃、棉花、小麦等。

清代末年,因村由南宫县和新河县各辖一半。新河县官来南宫观庙会时,途径此村休息,见道北有一围墙较矮的马车店,戏称“半壁店”。其后此称渐为村名。

半壁店村有“圣全寺罗汉桥”,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圣全寺俗名草寺。为明代皇帝万历亲笔御书。据史料记载,圣全寺始建于宋代,元代至元九年(1272)进行重修,寺院建筑大木结构,雕梁画栋,精巧别致。又因寺院供奉佛教释迦摩尼、道教老子、儒教孔子,三教佛儒道供奉一堂而远近闻名,香客游人慕名而至。后在战争中损坏,残桓断壁,杂草丛生,形成“草中有寺,寺在草中”的景观,圣全寺又有“草寺”俗名。明代嘉靖六年(1527),山东临淄云游比丘广海法师见寺院草木杂乱,但景色幽雅,在瓦砾狼籍间刨出断碑碎石,发愿修复,建石佛三尊。嘉靖二十二年(1543),比丘广晓法师为扩大规模再次筹划重修。广晓法师弟子正文和尚,代师重修圣全寺,历经坎坷,克服重重磨难,并去京城大寺院参观学习数年,联系众僧伽印造大藏经以水路运回,又邀请禅侣阅经两年。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启动重建,历时二十三年竣工。建有藏经阁、退室阁、大佛宝殿、韦驮殿、天王殿、金刚殿、祖师堂、禅堂、伽蓝堂、钟楼、鼓楼和众僧房,重修后寺院占地十余亩,置赡寺田六十五亩。布局严谨焕然一新。万历十二年(1584),明神宗朱翊钧赐额御书“圣全寺”。

铁佛头位于苏村镇西偏北4.5千米处。根据调查,在明代之前这里有两个小村,分别称白佛堂、拳家庄。明代初年,因洪水冲来一个铁佛神像头,两村合并后,以“铁佛头”为村名,沿用至今。

在众多的村庄中还有以历史名人命名的村庄,以贾侍郎和徐达二村最具典型。

贾侍郎村位于苏村镇政府驻地西北2千米处。地势平坦,土质偏沙。耕地面积3986亩,有1298人,均为汉族。雍正版《南宫县志》记载:“贾侍郎墓在县西二十里贾侍郎村,昔居人耕其地,多得金银明器,其圹深邃,内有墓志,不敢取视,不可考其爵里岁月。”贾侍郎即唐代诗人贾至。

贾至(718—772)唐代文学家。字幼邻。《新唐书》有传记。贾至父子以文著称。唐玄宗即位时,他的父亲贾曾和为玄宗皇帝撰写受命册文,贾至在天宝年任中书舍人。安史之乱时,随唐玄宗奔四川,他都曾为朝廷掌执文笔。玄宗受命册文为贾曾所撰;天宝十五年(756),玄宗传位于太子,传位册文则是贾至手笔。为此唐玄宗赞叹说“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韩愈弟子唐皇甫湜说:“贾常侍之文,如高冠华簪,曳裾鸣玉,立于廊庙,非法不言,可以望为羽仪,资以道义。”

贾至与高适、独孤及等交游,与王维、李白、杜甫、岑参有诗酬唱。乾元元年(758)春,出为汝州刺史,后贬岳州司马,宝应元年(762),召复故官,迁尚书左丞。后转礼部侍郎,待制集贤院。

唐代宗大历初年(766),徙兵部。累封信都县伯,进京兆尹。大历七年(772),以右散骑常侍卒,年五十五,赠礼部尚书,谥曰文。归葬故里。

关于贾至的故里,一说在河南洛阳;另有一说在河北长乐。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八记载:“开元二十三年……进士二十七人:贾至,状元。”注曰:“李华《三贤论》:'长乐贾至幼邻,名重当时。’”贾至在诗中自书:“南宫吾故人,白马金盘陀。”明代初年即以贾侍郎命名村庄名,雍正年发现墓葬和墓志。故考,贾至应为故郡长乐南宫人。

徐达位于苏村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处。地势平坦,土壤偏沙,耕地面积3113亩,有1152人,均为汉族,以农业为主。根据考证,村子始于元朝,为宁、梁二氏世居之地。明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率师北进,曾经在此安营整军,后人便因此定村名为徐达寨。永乐三年,贾闹安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张朝巨自北京密云县石桥村迁至本县北便村后又到此寨定居,村名仍沿用旧称。建国后简称为徐达。

王道寨村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县)东南7.5公里处,村域14.4平方公里。为王道寨乡人民政府驻地。王道寨与邻村皆是水泥公路相连,有一条直通南宫城区的柏油公路,北临省道邢德公路,东有大广高速和308国道,西有106国道,南有青银高速,交通非常便利。2015年,有村民836户,总人口3267人,设有寨一、二、三3个村委会,16个生产小队,耕地9446亩,水浇地占98%。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经济作物棉花,其次是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等。

南宫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一些村庄涌现出许多许多仁人志士。

王道寨村历史悠久,有8条街、36眼井、72座庙之说。据《南宫地名志》记载,后汉将王霸扎营于此而得名“王霸寨”,大约在清道光年间易“霸”取“道”,改为王道寨至今。古时村落有寨墙,设六门,从外围看呈椭圆形,从住宅分布情况看恰似一个金元宝。全村东西长三里不足,南北宽一里半有余,村周围是洼地。王道寨村内原有戏楼、牌坊、庙宇等多处古建筑。王道寨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乾隆年间曾先后开办私塾、学堂;抗战时期,在村内建立南宫县抗日政府的第一所抗日高小。这里人杰地灵,清代有武显将军鲍云翥(二品大员),有纪晓岚的老师鲍梓,有进士于凤阁,有义学助教的鲍致中、鲍致福等。王道寨还是冀南革命老区有名的抗日村庄,是南宫抗日四区政府所在地,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人物,有革命烈士鲍海芳,袁栋林,有抗日英雄袁质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王道寨村先后有100多名热血青年参加革命,其中有50余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保安村位于工管委北部,为保安村居民委员会驻地。共有三条主街,一个中心公园,四个村民广场。村中有786户,3075人,均为汉族。村子地势中部较高,有耕地4450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棉花。

据庙钟记载:村建于元代以前,韩氏世居此地,以姓氏取名韩家庄。明永乐三年(1405),李全、李喜和季、薛、刘姓从山西洪洞县相继迁来落居,仍以韩家庄为村名。1939年冬,村民李保安任南宫县锄奸队队长,为营救被国民党石友三部逮捕的共产党干部,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生命。抗日战争胜利后,党和政府为纪念他,改其名为“保安村”。村子还是冀南军区所在地,宋任穷、刘志坚等曾在此居住。

在南宫市还有许多与明代移民相关的村庄,是研究明代村庄变化的活化石。

大家村位于苏村镇驻地西南1.7公里处。地势平坦,为两合土质偏沙壤。耕地面积2254亩,为大家村大队驻地。据调查,元代时,这里有李家庄、陈家庄、蒋家庄三个村。因盗贼猖獗,小村常遭洗劫,明洪武初年将三村合一村,取名大家村,以冀乡邻和睦,力量壮大。永乐三年(1405),贾亮、刘顺相继自山西洪洞县迁来落居,仍用旧称大家村。

冯村位于苏村镇政府驻地北偏西3公里处。据查,村始于元朝末年,冯氏先祖冯义在此建村,取名冯义寨。元至正三年(1343),黄河决口,洪水成灾,村民所剩无几。明朝初期,葛、刘、庞三姓相继迁来落居,遂称此村为葛刘庞冯村。永乐三年(1405),贾栾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村名称为冯村。

尹昌村在苏村镇北偏西1.8千米处。据村庙大钟铭文记载,此村始于元朝,为尹氏祖居之地,原名尹家村。因一个人避难逃亡至此,被尹氏留宿数日,后人称之为尹藏村。明永乐三年(1405)范广自山西洪洞县迁来落居。世经历年,总嗣繁衍,形成东西1里多长的条带形村,人们习称尹长村。明朝末年,人们嫌其俗,改称尹昌村,以示昌盛之意。

除以上举例的村庄外,有关永乐移民的村庄还有:北贾城、南贾城、德演宫、陈村、王周屯、栗家屯、丰家庄、西杨庄村、前魏村、后魏村、白家庄等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