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东传时的那点缠缠事
普彤塔发现的铜佛像
佛教的东传,在我国的文献里有许多记载,大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时传入,“白马驮经”也得到大家的认同,不过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现,有望改正一些历史文献的陈论旧说.....
□ 普彤寺的历史
志书是记载地方历史﹑地理﹑风俗﹑人物﹑物产、气候等内容的专书。我国的编志历史很早,现存最早的全国地方志,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这个志书后来载图的部分佚失,大家就为这部书改名为《元和郡县志》),到了宋代地方志书编纂成风,而今天我们通常能看到的是明清以来的地方志,据有部门的统计,现在我国还存有各种地方志书8000多种,有十二万卷之多。
《南宫县志》关于普彤塔的记载
普彤寺在南宫市的旧城,普彤寺里的普彤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很长时间以来,学者们对古塔的历史进行考证和研究,说这座塔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十年,比河南的白马寺还早建一年,是中国第一佛塔;甚至在民国时修塔人还能说出这座塔的具体建设年月日,即“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落成”。
南宫普彤寺的历史资料多见于地方志书。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南宫县志》版本是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刊印的,在古迹辞条下有普彤塔,记载:
普彤塔,在废县。汉明帝永平十年建,贞观四年重修。有唐时断碑,大耳禅师重建。
以后的康熙版《南宫县志》与民国《南宫县志》记载基本一致,但略有补充:
普彤塔,在旧城,汉明帝永平十年建,贞观四年重修。有唐时断碑;大耳禅师重建。基周三十二武,高十仞,《一统志》作“普同寺”。《正定府志》作“彤塔书院”
清代的光绪年年,南宫对普彤塔进行了一次大修,完工后立碑为记,至今保留,碑文是这样说的:
南邑之有普彤塔也,建自汉汉明帝永平十年,至唐贞观四年,大耳禅师重建。基周三十二武,高十仞,为西邑十景之一,由来旧矣。塔后古庙大殿三间,卷棚三间,东西廊三间,弥勒殿一间,东西便门二座,垣墙四周。迄我清道光间屡修不替。奈日久年远,风雨剥蚀,坝塌殆尽。所余仅西廊,禅堂及弥勒殿与庙前宝塔,然亦大半陨坠。今於甲申季春鸠工庇材塔已补葺坚固,庙亦规模一新。固人心之勇於捐输,实神佛之默为启佑也,兹将乐施蓄谋名诸贞珉,以示永久云尔。
处士张士魁
贡生尹东岳书丹
清光绪十一年岁次乙酉暑月中浣谷旦
1982年南宫普彤寺之普彤塔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对普彤塔进行了落架大修,1992年,台湾爱国僧人弘川法师慕名来到南宫普彤寺,发愿重建古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宫普彤塔
2013年5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七批全国文保单位名单时,南宫普彤塔与临城县补要村遗址、隆尧县柏人城遗址、邢台鹿城岗、南宫市后底阁遗址、临西县临清古城遗址、邢台县南贾乡石塔、平乡县文庙大成殿、、邢台市天宁寺前殿、邢台道德经幢同榜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今南宫普彤寺占地四十亩,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山门、报恩堂、祖师堂、客堂及围墙等建筑。
从现在遗留下来的文献看,南宫普彤寺的历史是应该很早的,河北的研究者对普彤寺进行了综合整理,说普彤寺座落于“旧城”或“废城”,多认为南宫的普彤寺为中国的第一佛塔寺,用历史学家的眼光进行了猜想,特别是摄摩腾与竺法兰没有同时到达洛阳,“即摄摩腾于永平十年十二月三十日抵洛阳,而竺法兰稍后才至。这不禁令人猜想,究竟什么事情耽搁了竺法兰的行程?会不会是普彤塔的筹建呢?”
□ 普彤塔PK齐云塔
南宫普彤塔,是南宫乃至邢台佛教界、文化界公认的“中国第一佛塔”,后来也得到河北学术界一些专家的首肯,在2007年3月,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与南宫市签订普彤塔佛文化课题研究,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永平十是普彤塔的肇建年代。据现在已知的历史资料证明,普彤塔是中国内陆后肇建年代最早的佛塔。因此,完全有理由称普彤塔是“中国第一佛塔”
第二、普彤塔虽然也泛称为“塔”,但估计它不是“浮屠”,而是“支提”。依照印度佛教惯例,安置舍利的塔称作“浮屠”(Stūpa),而不安置舍利的塔称作“支提”(Chaitya)。根据南宫文管部门资料记载,在1990—1992年修复普彤塔时,发现该塔1—6层塔为空筒结构,底部有一水井,7—9层是实心结构,整塔之中未发现安放舍利宝匣的空间。由此推断该塔并未安置舍利,应当是弘扬佛法的标志,以表明佛法从此在中国内陆扎根。
第三,有学者注意到,摄摩腾和竺法兰不是同时到达洛阳的,即摄摩腾于永平十年十二月三十日抵洛阳,而竺法兰稍后才至。这不禁令人猜想,究竟什么事情耽搁了竺法兰的行程?会不会是普彤塔的筹建呢?
长期以来,洛阳白马寺被公认为中国第一古刹,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佛教界誉为中国的“释源”和“祖庭”。史料记载:东汉永平七年(64),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67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白马寺塔,在洛阳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是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塔边长7.8米,通高35米,13层。第一层塔檐之下饰砌以仿木构式斗拱,顶覆宝瓶式塔刹,外轮廓略作抛物线形,玲珑挺拔,古雅秀丽。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可以登临眺望。据白马寺现存碑刻和某些佛籍载,东汉永平已已(69年),汉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岳峙,号曰齐云”。也称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等名。齐云塔原为木塔,后毁于雷火。现存之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修,故有称“金方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河南洛阳白马寺齐云塔
民国时期的普彤塔
目前我国现存的塔是河北嵩岳寺塔,这个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32),塔的平面是一个十二边形的塔,塔高37.6米,底层直径10.16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宝刹组成。嵩岳寺塔的轮廓线各层重檐均向内按一定的曲率收缩,轮廓线非常柔合丰圆,饱满韧健,似乎塔内蕴藏着一种勃勃生气。
河北南宫的普彤塔,塔高33米,底径为5米,八角实心砖塔,塔原为九级,后维修成了八级,塔身每级出檐,檐下翘置斗拱。塔的须弥座正南面,有一券门洞直至塔心,在塔心下面有一肃砖井,砖井的上面有石佛一尊,在普彤塔内部设有佛龛,佛龛中供奉佛像。
历史上对普彤塔修缮有较详细的记载,第一次是在魏明帝太和四年(230),主修人为海和尚,用铁锔将上层的裂缝锔住,第二次的大修是在唐代的贞观四年(630)由大耳禅师主持修复,第三次为宋徽宗大观元年(1170),由铁指禅师主持大修,第四次为明代的嘉靖十五年(1536),由青江、青海两位禅师主持大修,第五次为清光绪十年(1184)。第六次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由南宫县长黄容惠主持。
改革开放以后,南宫市对历史文化遗产十分重视,于1982年、1990年两次大修。
1966年,邢台发生了大地震,地震时从塔顶上震掉下来三尊佛像。在1990年文物部门对普彤塔进行修缮时,在四层的佛龛中发现铜佛像41尊。
所发现的佛像,有如来、观音、文殊、普贤等等,高度与重量不一,最高的佛像有58厘米,重达17.25公斤。质地有青铜、红铜两种,有佛像还进行鎏金工艺处理,部分佛像上有题记,为研究普彤寺与普彤塔历史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史料。
普彤塔发现的铜佛像一
普彤塔发现的铜佛像二
普彤塔发现的铜佛像三
普彤塔发现的铜佛像四
□ 为什么在南宫修建普彤塔?
为什么在南宫修建普彤塔?
从地方志书查阅可知,南宫普彤塔与大风亭的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大风亭在南宫旧城内,县志记载,大风亭为四角形方亭,翘沿斗拱,亭四面各有一块匾额,正面为“大风”,其它三面分别为“龙翔凤翥”、“岐并微峰”、“汉京圣迹”。原亭已毁,留有亭基和石狮一对,石碑三通,现为南宫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南宫县大风亭碑
保存至今的大风亭碑
清雍正年间的关于大风亭的诗文
清光绪年间《重修普彤塔庙碑记》
大风亭与麦饭亭
据《南宫县志》记载,在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在河北与王郎进行了大战,当时的战争打的很惨烈,刘秀一时失利,被王郎的军队追逐急走南宫,又遇大风,发生了冯异抱薪的故事,据《东观汉记》卷九中记载:
上闻王郎军将至,复惊去。至南宫,天大雨,上引车入道傍空舍,灶中有火,冯异抱薪,邓禹炊火,〔八〕上对灶炙衣。〔九〕冯异进一笥麦饭兔肩,因渡呼□河。
谈到汉代的历史,大家都知道《汉书》和《后汉书》,往往忽视了早于《汉书》的《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是记载东汉(公元25-220年)光武帝到灵帝时期的一部史书,是因为东汉时期官府的修史馆设在南宫东观而命名。在汉明帝时期就开始由班固等人撰写,到光武帝时,又由伏无忌、黄景续写,灵帝时蔡邕、杨彪等人进行了补写,成书共有一百一十四篇。在范晔的《后汉书》前,《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称为“三史”,到《后汉书》出现后,《东观汉记》的地位才慢慢被《后汉书》取带。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全书一百四十三卷,到《旧唐书.经籍志》则是一百二十七卷,官方收藏本减少了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只记载了八卷,这说明了《东观汉记》的大部分已经散失。近人对《东观汉记》进行了大量的整理工作,有许多的研究、校记、辑录书籍印行,是研究汉代史十分重要的史籍。
《东观汉记》所载的历史与《南宫县志》所述正好相合,也充分的证明了南宫大风亭历史的真伪。在明初燕王朱棣与建文帝争夺帝位时,发生了朱棣“战东昌(今聊城)不利,王易服突重围还北平”(《罪惟录·太宗文皇帝记》),“取道过南宫,暂止县西关王庙(大风亭北侧)”(《南宫县志》嘉靖版)历史。后人为了纪念两朝皇帝在此遇难呈祥,很快成就帝业神异事实后,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县胡延召在此修建了大风亭,请当朝检察御史南宫人刘濂书丹,刻立“大汉世祖皇帝驻跸碑”、“大明成祖皇帝驻跸碑”两通,并建“驻跸亭”。清嘉庆二年知县丁履端再修“大风亭”并立“重修大风亭记”碑,以“昭一时云龙之盛”(光绪版《南宫县志·光武庙记》)。
研究者的成果说,东汉时修建普彤塔也是为了纪念光武帝在南宫避难一事,认为南宫之地为祥瑞的地方,以致成就了在柏乡一带汉光武帝的登基,也显然这一段历史在帝王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历史上各时期版本的《南宫县志》
南宫大风亭记载
《南宫县志》关于晒衣村的记载
《南宫县志》关于光武庙的记载
关于摄摩腾、竺法兰,是两位中国佛教史上划时代的大人物,也是中国佛教发展开启者,相传汉明帝时,经常梦到三个微带笑容的魁伟金人,身披火红色的绸制长衣,中间镶着一条条金线,头上有一轮金色的光圈,这个梦引起大臣的热议,有史官云云,于是就引起大臣蔡音、秦景等人,前往西方寻求佛法历史。
当蔡、秦二人到了西域后,遇到了就是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就要求他们同往中国。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不远万里,带着佛教的经典,骑着白马,不远万里,经过长途各种艰难来到中国传播佛法,从此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并对我国的文化、哲学、道德观念,开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普彤塔与摄摩腾、竺法兰是什么关系?
佛像上的题记
邢台市文物处现收藏1966年大地震时从普彤塔塔顶震落的3尊明代铜佛像,其中一最大的一尊(高41厘米,重6.25千克)佛像背部有铭文,上面记载着普彤塔肇建者为摄摩腾等人:
……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摄摩腾建……竺法兰……大耳三藏公……至元和四年正月初五海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重修……
这个题记虽然说是明代修塔时所留下的,但给我们研究南宫普彤塔与普彤寺历史留下了一个课题。
2007年11月,河北省佛协、河北师大与南宫市共同举办了摄摩腾竺法兰驻锡南宫1940周年纪念活动,交流研讨了南宫普彤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地位、意义与影响,追溯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渊源。
南宫普彤塔是一个历史之秘,有待于考古、历史、佛教等方面的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不过有一点要说明,冀南一带(南宫)的佛教文化传入是很早的,1995年和2006年,先后两次在南宫发现早期的佛造像和佛教寺院遗址,特别是在2006年时,就是距普彤塔不远的群英湖发现北齐时期佛造佛近百件,又在后底阁村寺院遗址出土窖藏佛造像残件300多件,这也充分的证明南宫普彤塔的历史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
后底阁寺庙遗址出土的汉白玉石造像
1992年弘川老和尚于河北省南宫市普彤塔旁留念
重修的普彤寺大殿大木作梁架
净慧老和尚参加南宫普彤寺开光
普彤寺与普彤塔
在点滴斋书房同读燕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