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 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一、就黄帝内经本身提出学习和研究经典著作的方法。
1、 “三掌握”学习法。
《著至教论》专门讲研究如何学习和教学的收获,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道:广义而言,研究天地万物运行变化规律和理论法则方面的知识。就医学而言,是专门研究《黄帝内经》当中所建构的医学知识道理。
为什么把“三知”称为“三掌握”?
知:不是知晓、知道、了解的意思,此处是掌握、驾驭和控制的意思。比如封建社会把一个地区最高行政长官称之为知州,知府,知县等。
1)上知天文:包括宇宙的形成,天体的结构、日月星辰运转规律、历法等知识,要予以掌握,因为这些都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乃至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因此,运用运气理论来指导临床,就是这一方法的具体体现。所以,学习《内经》对内经中涉及到的天文知识、地理知识、历法知识等的掌握都是属于上知天文。
2)下知地理:在此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中的地形地貌、地域气候、地域当中动植物的分布等。学习医学知识时,要对人类不同的生存环境予以了解,并把它运用到医学知识领域当中。因为人类生存环境不仅是影响人的体质类型,影响治疗药物的选择,还是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3)中知人事:包括人的形体结构特征、生理病理特征、体质特征、以及机体对于各种治疗反应性的差异等,还包括影响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变化等。这些都影响着人类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2、 “三结合”学习法
主要见之于《素问》第三十九举痛论。
黄帝和岐伯交谈时明确指出“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两个验字和合字,其内涵是一致的,强调了一种应验结合的意思。
能做到这三结合,对医学道理来讲,就不会迷惑。对医学道理中最重要的理论和医学技术能穷极它,彻底的掌握它、了解它,并能够予以应用,就是级的意思。
明:是指在医学道理面前,是一个明达这些理论的人。那就是你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这三句话就是强调在学习《内经》时,要将天时气候等自然规律的变化与研究人类生命规律结合在一起,就是后来所说的天人合一观念的运用。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简单讲,就是古为今用。就是将古人的经验和他们的研究理论要和咱们当时的实时的医学研究成果和医学理论的运用紧密的结合起来。
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将别人的研究成果与自己的知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即人为己用。把别人的知识要融会贯通,深刻理解,变为自己的知识加以运用。厌,是合,结合的意思。与上文应验的验,合,结合的合的内涵基本相近。所以,总结为学习内经方法的三结合。
3、五字真言学习法:“诵,解,别,明,彰”
主要见之于《素问·著至教论》,明确指出这是黄帝和雷公进行学术交流时,黄帝给雷公布置的作业。二次交流时就问雷公你对前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运用的怎么样了?雷公说“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群僚和侯王比喻他对医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深浅。这里就引出了“诵,解,别,明,彰”五字学习真言。
唐初起杨上善在《太素》总结称为学习经典著作,尤其是《内经》时要关注这五条,他明确指出:一诵,二解,三别,四明,五彰。
诵:反复记诵、阅读。经典名句一定要背熟,会运用。
解:理解原文经义,解析原文基本内涵。
别:分析判断义理真伪及义理的临床运用时的效应情况,甚至包括对文字的错言托补情况也要予以甄别和鉴别。
明:彻底明了《内经》相关原文中的内涵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彰:弘扬、拓展的意思。告诉后学者,《内经》介绍的医学知识仅仅是中国人总结出来的生命科学的起点,而不是终点,更不是止点。学习《内经》后,要结合实时的科学知识的发展,要予以弘扬,发展,而不能学习《内经》后,停留在《内经》时代。
二、结果对《内经》多年的研究,可把学习《内经》的方法总结为五步学习方略,六句话,二十四个字:“读通原文,解析经义,结合实践,纵横联系,发挥应用,拓展思路”
1、读通原文
不读通原文,根本谈不到如何运用原文指导临床实践。
如《素问·经脉别论》“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权衡本意是古代称物体重量的一种量具,即称,天平。
在《内经》引申意思有四种。近引申意思是平衡,稍远引申意思是斟酌,思考。此处为远引申,在斟酌基础上,引申为特指人身体的肺脏。
以往研究《内经》的作者把权衡解释为平衡,代入原文,出现文句上,语法上的错误。就是气归于平衡,平衡以平衡。就有三个平衡,语法,文义上均不通。
根据内经的观点和清代乾嘉学派的注释认为这里引至肺脏,因为上下文都谈的是肺脏,所以这个基础上以肺脏代入就清楚了:人身体气脉运行后,归于肺,肺的功能协调平衡了,就反映在它的功能敏感的寸口上,因而寸口部位就可以作为临床医生诊脉,判断死生,判断疾病预后的关键点。文通理顺,义理明白。
之所以把肺解释以平衡,是因为,肺气通过宣发肃降作用来调节人体气机平衡,从而达到主治节,主水液代谢等生理机能,犹如称一样,像权和衡一样,达到了内经所说的高者抑之,下陷者举之。称高了,向下压一下,下陷的,向上抬举一下,始终保持秤杆的平衡。这样对人体的气血津液等有重要作用的物质达到调节作用。
《素问·诊要经终论》讲诊法,终是终结,衰竭的意思,经终是指经脉当中的气血严重衰竭的时候。
“太阴气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作为临床医生,如何判断手太阴肺的精气衰竭或者足太阴脾经脉精气衰竭的临床表现呢?根据临床上出现这样的症状,,可以判断出他是不是精气严重衰竭了。
闭,有的书理解为必须的必字。即太阴气衰竭时,病人腹胀,一定会出现不能正常呼吸,还容易出现嗳气,呕吐。这是不正确的。
此时,闭应该指大便不通。因为肺和大肠相表里,肺加脾,有掌管人体整体消化道的生理机能。所以无论是肺精气竭,还是脾精气衰竭,病人气机上下不同,故腹胀,肠道中气机不能通降,故大便不通,同时在上影响病人呼吸,影响到胃肠之气上逆,病人出现嗳气,善怒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因此实质上是胃肠中的气机上下不通所致。
同样的句子,对于相关经脉出现衰竭时如何治疗?
这篇又说了“夏刺络腧,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夏天刺络放血,只要刺络出血了,就不要再刺了,即见血而止,不要再针刺了。尽气闭环,气是邪气的意思,通过放血使邪气散尽了,环,是循环。是指气血通过邪气散尽,人体的经脉之气恢复到循环状态。闭字和前面针刺手法是一致的,邪气散尽后,一定要用拇指在刺络放血的部位压迫出血点,闭是指闭按针孔,照应了上文的见血而止。出血的过程是邪气外散的过程,邪气外散尽了以后不能继续出血,要用拇指压迫出血点,闭按后,使人体经脉的气血恢复到循环状态。这时候,通过上述针刺方法,痛病必下。下是消减、消退的意思。痛病是以疼痛为主的病症,随着上述针刺方法的处理,疼痛的症状就随之消减了,病证缓解了。
这两个闭字是读通原文的关键。上一句的闭是大便不通,下一句的闭是针刺手法中的闭按针孔。
唐朝王冰:“尽气,谓出血而尽针下取所病脉盛邪之气也。邪气尽已,穴腧闭密,则经脉循环,而痛病之气必下去矣。”
所以,读通原文是学习内经的基础,是准确运用黄帝内经原文的前提。
2、解析经义。
在梳理顺畅了原文以后,要向深层次解释原文当中的医学义理,使其畅晓明晰。
如《黄帝内经通解》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若天与日的与,失其所的所,是读通原文的关键。
天是指自然界。《内经》中大凡天,基本都是指自然规律。《康熙字典》天在大字部中很快找到大字部的一划就是天。天引用背诵大学问家邵雍的解释说“自然之外别无天”。古典著作中的天基本内涵就是指自然规律。
自然有两层意思。一是自然而然,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按自身规律进行的。二是指人们生存的客观存在,客体,即自然环境。
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就好像自然界和太阳的关系一样,这是作为与来讲。
另外也可以把与解释为有。若是个假设词,就如同自然界有了太阳。其指代太阳,所是存在。自然界失去了太阳的存在,天地就不能运转了,没有动力了。如果人类失去了阳气的存在,就会出现折寿。由于阳气是人类各个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是人体一切机能活动的动力源泉,所以人体阳气如果损伤,就会折寿。而且折寿是不知不觉不彰。彰是明,不明显就折寿了。故有承上启下之义。所以天气的运转,凭借太阳的光辉。既然拿自然界和太阳的关系类比人体机能活动和人身阳气关系,那么人类生命活动的运转就凭借着人身阳气作为动力。所以最后得出结论人体的阳气就是生命活动的动力。
它又指出了阳气有抗御外邪的作用。通过其防御功能来类比泛指阳气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这叫读通原文。
这段原文整体上讲了什么样的医学义涵呢?就要解析原文。
总体上的解析,这里运用了类比思维方法,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有太阳这样一个实例作为比喻。从文学修辞上,叫做比喻法,从思维科学中,这种比喻就是中国人最擅长的类比思维。强调了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如何呢?结果原文,深层次解析,可以得出三层意思。
1)阳气的生理作用:指出阳气是生命的动力,阳气具有卫外御邪的作用,隐指阳气具有温煦功能。
结合下文谈到人体阳气受损时,一年四季任何一个季节都可能感受外邪而发病,指阳气卫外功能失调。通过举例进一步印证了卫外者也。
隐指阳气具有温煦作用。因为自然界中,所有生命体所需要的热量都来自于太阳,太阳给所有生物体都予以生命的热量。这里比喻人的体温,人体的热量来自于阳气,所以人老阳气先衰。老年人怕冷是因为脏腑阳气先衰了。久病过程中,各脏腑阳气也可以衰减,阳气衰减,相关脏腑机能就会减弱。所以临床上,补阳成为养生的一种重要方法,成为一种治疗各脏腑慢性疾病的重要措施。
2)阳气的生理特性:运动的特性,运动趋向是向外向上的。
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上和外是互词。都指上和外。表达了人的阳气运动趋向是向上向外的特性。后来在归纳人身气机运行的时候,凡是向上的,向外的都属阳,是在这一思想背景下形成的。
3)通篇来讲,隐指阳气具有日节律,年节律,总结出人体阳气活动规律。
这段原文的下文谈到一天中的养生问题,明确指出“朝则阳气生,日中阳气隆日夕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它讲的仅仅以白天阳气运行的三个时段,盛衰生长,明确指出了阳气的日节律运行规律。
这告诉我们,读懂原文的时候,只有通过这三条解析,才能了解这段原文的深意,才能将其运用到临床实践上。这就是学习原文时,务必要掌握它的原文解析。
3、纵横联系。
纵横联系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苏秦张仪为代表创立的一种学说,即纵横联系法。
学习内经时,借用纵横联系的思维来解析内经原文,进行广泛联想。
1)横向联系。
把所解析的原文放置于它所在的全篇相关原文中去理解,如此才能深悟透彻的领会其精神实质。引用上述阳气的那段功能,如果不联系下文,很难发现它的年节律和日节律。
横向联系还包括在必要时,还要把原文放置在162篇相关篇章中,才能感受到阳气在养生中的重要意思。
2)纵向联系。
即进行古今联系。将历代研究内经的著名医家和医学著作的著名论点加以联系。
《内经》是医学之宗,医理之源。通过纵向联系使一些重要医学原理源流梳理顺畅。通过历代研究成果的联系,可以加深对相关学术观点沿革过程的深刻认识。历代不乏研究《内经》的高明者,通过对他们研究成果的联系,可以沐浴到名家的求知态度和严谨学风。
4、结合实践。
《内经》是对秦汉时期及此前医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相当比例的原文,是对当时医疗实践的一种纪实,即使是理论性的原文,也是古人对临床实践的一种抽象。故在理解原文时,务必要联系临床实践。而且我们今天研究《内经》,学习《内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服务于临床,运用与临床。所以,学习《黄帝内经》的最高境界就是将《黄帝内经》的理论用之于临床实践,指导临床实践。
做临床,读《内经》时的注意事项:
1)通过读《内经》,掌握解难的思路。
2)解析原文经意,以经明理,以经致用。不要落入文句字词考据的窠臼。
3)把握经文旨意,不可让经文迎合自己的需要而曲解之。不要把现在人们的观点强加在《内经》上,那是后人发展的,其源头是《内经》,不是《内经》本意。医学是可以发展的,后人发展的东西,不能替代《内经》的经义。
5、弘扬拓展。
拓展思路。《内经》是两千多年前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就是经历了历代医学家在研究经文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弘扬拓展的结果,才使得中医学发展成为今天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使它能够独树一帜的存在于世界民族医学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