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厦门失守”与清朝的二次迁界

康熙元年,郑成功去世。第二年,拿下郑军领导权的郑经离厦前往台湾,清朝则趁郑军内乱之机派出大军攻下厦门,嗣后,双方颇有默契地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经营自己的权、商大业。至康熙八年,因多方尝试的招抚计策毫无进展,清朝开始转向主动出击的方略:明面上逐步放开迁界的限制,部分百姓得以在清朝安排下进入界外,但同时军方也在界外增设城寨提高警惕、加强守备。如角美界外安兵五处,分别为江东桥、三叉河、玉洲、石美和乌屿,东孚片区安兵三处,分别为通津山、文圃山、周山窑,各处根据重要度不同,酌情设游击、把总、守备、千总一名镇守,配以兵士千余名,而海沧片区仍为弃土不设兵士,三地以交界的腹地龙江为军事中心

厦门附近迁界示意图

随着郑氏台湾政局的稳定和清朝三藩之乱的发作,闽南沿海再次陷入混乱。康熙十三年,郑经借耿精忠的东风,再次回到厦门,并通过一系列手段逐步控制了泉、漳、潮、惠四州。只是好景不长,就在郑经打算扩大战果之时,耿精忠再次向清朝请降,如此清朝势力再次由北逼近郑军,并形成包围之势。至康熙十五年以后,清朝逐渐掌握了主动权,入据同安,终于开始攻取厦门的策划,而其第一步,便是彻底拿下包围着厦门岛的海澄、同安各陆地,几于同时清朝又再次加强了迁界令

康熙十七年,郑军刘国轩陆军部屯兵于玉洲至马洲一带,控制了漳州与厦门之间的水陆要道,同时又有郑氏各方主力屯据乌屿、充龙、金山、白礁、海沧、嵩屿等九龙江出海口北岸,与郑氏海上势力一起完全控制住厦门西海域,从而确保郑经所在的厦门基地牢如铁桶。此时,清朝大军也从同安方向开进凤山,与郑军正面对垒。

清初厦门守界寨城

康熙十八年,就在刘国轩准备攻取角美榴山寨(流传)时,清军的杨捷和赉塔趁机合击,逼其退守狮子山,由此打开了通往角美泗洲洋西侧的通道。隔年的二月十六日,杨捷趁热打铁协同姚启圣由凤山统领马步兵向西开进,先是在龙屿界外的岭后驻扎观望,目标是拿下泗洲洋东侧的沿江、沿海口岸,从而打通与同安陆路、海路相连的龙池和海沧,形成对厦门和海澄的包围之势。十七日,清军兵分三路,从锦宅、文圃山间道向盘踞在乌屿、充龙、金山等地的七座大营、十余镇、四五千人杀去,仅用了一天,便彻底拿下龙池地区。接下来,海沧的灾难便来了。

清初划为界外被放弃的白礁城遗存-关帝庙

二月十八日,拿下乌屿的清军,探得海沧至嵩屿一带,仍有郑军立寨设点,人数达数千人,于是清军又继续向东进军。此役在《平闽记》中留有较为详细的记录,“复据探兵报称,又有逆贼约有二千五百余人,在海沧寨屯札,离营盘有三十里等情。贵部院同本将军于十八日复亲带各营官兵,前往扑剿。贼众见我兵势大,不敢出战,闭寨坚守,放炮击打官兵。我师初到,锐气正盛,遂鼓勇攻击,扒上寨城,炮矢刀枪,一齐击杀。当斩逆贼一千二百余名,贼众披靡奔船。其船上各贼,不敢救应,争先开船逃走,又复落水淹死无数。生擒伪官二员、活贼三十二名,俱即就该地方枭首,外打沉贼大赶缯船一只、双篷船四只,得获威远大炮一位、发烦炮二位、高招旗六杆、大旗十八面、战被二十领并盔甲、大刀、长鎗、藤牌、火箭等项甚多,将寨坛着令兵丁立刻拆毁”。

攻下海沧,对于清军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战功,按杨捷请功的说法,“今沿海一带地方,自乌屿桥起,至海沧、嵩屿止,数十里之间,数年盘踞贼巢,皆扫荡无遗,贼已胆破魂消矣”。借此战捷,清军提兵西向,很快攻破玉洲、三叉河、石码等十九寨,继而拿下海澄县和厦门,达成了驱逐郑军的目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