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是这样度夏的 | 龙钢
文/ 龙钢
小时候,家里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天热只能扇扇蒲扇,把家里的房门和窗户全打开,以便通风降温。说起那蒲扇,相比现在制作精良的各种扇子,蒲扇扇起来的风力要大得多。蒲扇由蒲树叶制作而成,工艺简单但非常实用,记得小时候街上的日用杂货店都有卖,5分钱左右一把,是当年家家户户必用的夏令商品。人们吃好晚饭,搬只小凳子,在弄堂里或马路边,一边摇着蒲扇乘凉,一边聊天,是那个年代这座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那时候,住家有个小花园,花园的一角有棵蒲树,长得很高,比二楼还高。每年夏天来前,蒲树的新叶长出来,一些隔年的老叶就要修剪掉。由于树太高,我们小孩一般都爬不上去,邻居中有年轻人便自告奋勇地担当起修剪树叶的重任。那些剪下来的蒲树叶,做成蒲扇。由于蒲树叶比较坚硬,为了防止伤到手,大人们用碎布将扇面圆边缝起来。这种土办法还真管用,一把自制的蒲扇能用上好几年。
尽管有扇子,遇到高温天,也难降温,人在屋子里像在蒸笼里,没有几分钟就已大汗淋漓。于是,家里大人就不停地用拖把拖地板,许多家庭的木地板擦得都几乎呈白色。但往往拖好地板才半小时不到,地板就干了。为了能享受降温的快活,有时地板刚拖好,我们就往地上一躺。虽然知道这样容易得病,但实在热得不行,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然而,躺下才享受了一会儿,地板上其他地方都干了,唯有躺下的地方有个人形。
夏天最怕的是蚊子。当时家人用两种方法来驱蚊。一种是用一个脸盆,里面放上些纸,把“敌敌畏”药液洒在纸上,紧闭门窗,点燃后熏杀屋内蚊虫。另一种就是使用蚊香。现在人们用惯了电蚊香,无烟无味,一晚上可以安然入睡。当年人们用的蚊香则是纸烟圈的盘蚊香,点燃后家里满屋子的烟,一间十多个平方米的房间,不一会儿就烟雾缭绕。
通常,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前后,上海进入梅雨季节,如果遇到“倒黄梅”,时间就更长。一个多月的黄梅天,家里走廊上到处挂满了衣服,为了能有个晾晒的地方,有时邻居间还要为“抢地盘”发生争吵。这大热天的,一场争吵下来,汗流浃背两败俱伤,刚穿上的衣服又要去洗了。十天八天不出太阳,衣服干不了怎么办?大人们无奈只能用土办法,拿着衣服,在煤球炉上烘。我也偷偷地学着烘衣服,心想衣服烘干了,好给大人一个惊喜,然而,才刚上炉烘衣,不知怎么把衣服烘焦了,留下个洞。要知道当年买件衣服不容易,都要凭布票,惊喜没送成,反遭大人们的训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