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行大道也不能有心或用心,凡有心或用心,就是不自然,不自然,就不符合道的精神。所以老子明言不可介然有知以知大道。了悟大道,本身也是知,但不可以知的态度把握大道。神与道通,而不以为高人之知,反而是大智若愚,广德若不足。这都是介然有知的反面。凡有介然之心的知,都不是高明的知,而是低层次的知。有介然之心,是有欲的表现。人无欲望,则虽知大道,而不介然示己有知。俗话说,满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亦有此义。

明太祖注:谓大道之幽微,以为比云。老子曰,如我者,使知大道真实处,但得一毫发大,吾行道焉。然犹有畏之,所以畏之者何?虑恐不精故也。又如有路甚平且大,旁无荆棘,而人不由此而,却乃直趋微径。其微径也,旁多荆棘,虎狼伏焉,而人不畏而往游。凡过者或得身安,乃侥悻耳。愚哉!此即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是也。

奢与泰,都是过分过度。过分过度,则与道的自然无为精神相违背,所以要去掉之。介然辩物,是小知小辩,往往使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大道深藏于具体事物与具体知识之后,只知小知小辨,则不知探求其后的大道大知。具体事物的小知小辨,容易着手进行,尤如微径小路,引人误入而不知自返。一旦踏上康庄之大道,则一切小知小辨微径小路,都不屑一顾。这正是老子著书立说的苦心所在。

道不是具体的知,所以不能教授与学习,只能体会与自悟。既悟之后,又不用于小事小物,而只解决人生的大问题。从功利方面看,这种大道,不会如专门的技术一样,能为人带来具体可见的物质利益,但它指导人生的目标,提高人生的层次,纯化人的生命与精神,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唐玄宗罗列了种种不合自然的帝王行为,这都是有为的具体表现。老子所反对的有为,就是这些多余的活动。除此之外,则不算是有为,而是治理一个国家必须为的。由此更可证明,老子的无为有为思想是什么含意。这些有为,从根源上说,都出自帝王的贪欲,所以唐玄宗强调绝欲,也是有其政治意义的。

尚贤使能,是儒家最重要的政治观点之一,而道家则大力反对之。这中间的差别,实有重大意义,必须辨明。儒家的尚贤使能,是对现实政治中屑小当道的一种补救,比之屑小当道,当然是尚贤使能更好一些。道家的反对尚贤使能,则是针对尚贤使能所引起的弊病而言,即现实中确有不少人以虚假的贤能之名,欺世盗名,而使政治更坏。若实际中的尚贤使能没有那么多的弊病,道家也不会反对尚贤使能。所以,道家反对尚贤使能,实质上是反对人性中的虚伪与贪欲。若人性中没有这些弊病,道家也不会反对尚贤使能。因为道家也主张把现实政治搞得更好。

明太祖注:有等非君子者,不知务本,朝扫堂上尘甚勤,其禾苗郊间尽荒。又一等非君子,仓库甚无粮物,却乃遍身衣锦绣。又等非良民者,持刃以食羊羔,多积货财。以上比云无他,皆言人不务大道,而务非理,惜哉!即径、除、芜、虚、采、剑、食、余、夸,非道哉是也。

大道是做人的根本,不知这个根本,就只会干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如明太祖所说的朝扫堂上尘,遍身衣锦绣,持刀食羔羊之类,无非是吃喝玩乐,琐碎事务。若帝王不知大道,则危害更大。即如清世祖所说,好土木,奔民时,废本业,好淫巧,好武勇,好醉饱之类。帝王好此,则下民相率从事之,国家为之奢靡,国力为之不振,再富有的国家,再强大的王朝,也将不久于人世。

(0)

相关推荐

  • 吕锡琛:论明太祖朱元璋对《道德经》的诠释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成百上千的学者对儒释道各家经典倾注大量心血进行注释,但由于史料的缺乏,今人很难将众多诠释者的经典注解与诠释学所说的"实践智慧"联系起来.有意思的是,作为帝王的唐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冲动时的举动,人们称之为勇敢.这种勇敢举动的结果,是勇敢者身死命丧.所以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冲动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贸然行动,这是勇于不敢.古人常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唐玄宗在这里强调了越分.远分.守分的问题.关于分,是唐玄宗最为重视的概念.所谓的分,就是人的名分所限定的本分.不同的人,在一个社会里,有不同的名分或本分.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庄子称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在宥天下就成了无为而治的代名词.道家为什么极力反对有为?他所指的有为具体而言是什么内容?这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关节点.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这里是讲宇宙生成的过程与条件.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本,所以唐玄宗称之为妙本,这是他的独特称呼.道不是直接产生万物,而是为万物的产生创造条件,即由道生出自然冲和之气.有了这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无有入于无间也,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柔与坚,很有意思.人之正性,可谓未受任何外在因素影响的本性,未受外物的影响,就有很大的灵活性,无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以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智者知人而不自知,所以不如明者的无所不照.知人所以能胜人,而自知的明者,则能自胜,这比胜人者更强.自胜,就是自我控制,这比控制别人更难.对付别人,只需用勇气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啬,也是无为之治或闷闷之政的最好说明.治人,不就是统治天下吗?事天,也是统治天下的意思,因为古人认为为天子者,是天命所在,是按天命为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知是对道的知,道不可道,所以不言.这里并非什么忘言,而是不可言.由此也可知,言者必非道,所以说言者不知.玄同,是把人与道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此章言得道之人的特异功能.得道之人,无为无心,对万物一视同仁,无任何分别,自己也与万物一样,没有彼此的区别,所以也就没有害和被害的心理.这正是赤子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