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本来就是一,怎么又生一?道生的一,是冲气,冲气之时,混而为一,不分彼此,故仍统称为一。但冲和之气,已不是道,而是道的产物,所以说道生一。冲和之气先生出阳气,再生出阴气,这是一生二。而如何是二生三,则语焉不详。万物则由冲气与阴阳二气所生,所以道与万物之间有冲和之气及阴阳二气作为中介。人也是万物之一,则气也是人之生存的根本,所以人要柔和雌弱以守住这元气,由此产生出后世养生家一派。但老子讲到治国平天下时,也用这一套说法,不知其中的必然联系是什么?

古人谈到万物的生成,故归因于无。道就是无的一种,然后有有,有就是气与万物。这种初始的无,是如何证明的?古人并不关心,关键的是他们确信这一点。这大概是推论出来的。因为人们所见到的事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萌芽的,然后逐渐长大发展。所以推论天地宇宙万物的起源,也应如此。古人认识哲学问题,大都是以此类推论为基本方法。

明太祖注:道乃先天地之一气,以清升而为天,浊沉坠而为地,是为一生二。天地乃曰二仪,与先天地一气并作是三。二仪既立,四象昭昭,曰日月星辰是也。因有风雨霜露,四时成序,万物生焉。又负阴而抱阳,物盛而归源,属阴,归源而复出,是为抱阳。阳本刚,以阴贯之,则阴阳和。此谓自一以生二,自二以生三,自三乃生万物。以阴趋阳之道,皆以卑以就能成也。君子之习道如是乎?

阴阳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用阴阳可以说明一切。阴阳互不可缺,二者配合,相辅相成。帝王是阳之极,所以要用阴来辅之。老子说守柔用雌,都是以极强之阳为基础的。没有这个基础,守柔用雌,只能任人宰割。明太祖说阳本刚,以阴贯之,则阴阳和,这是做皇帝的要领。

阴阳是两种气,这是古人对阴阳的基本规定。气的特点是流转变化,所以阴阳不断发展变化,促成事物的发展变化。而阴阳二气的动力,则来自冲虚之气。冲虚之气,是老子的独创。周易是儒家的哲学,其中只讲阴阳,就没有冲虚之气。这是儒家与道家讲阴阳的不同之处,需要注意。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谦柔,是帝王表面的功夫,他们希望以此引导天下人都来谦柔,从而达到安社稷的巍巍之功。这就是所谓损之而益的意思所在。而不是如唐玄宗所说,王公谦柔自损,则为百姓乐推,尊敬而事之。百姓所以推敬王公,不是因为他们的谦柔,而是因为他们手中的强权。有以强权,再讲点谦柔式的自损,如自称孤家寡人,只从姿态上有所表示,并非自损强权一丝一毫,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纵观历史,每个王朝,都在兴亡隆替中盛衰,所以中国古人有循环论的历史观。这种盛衰循环的现象,也如四季的不断交替,所以也可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这就是历史上的五德终始说。宋徽宗所说阴阳之运,事物之理,就是这个意思。历代的帝王无一例外地自称孤寡不谷,但这并没有挽救旧王朝的灭亡与新王朝的兴起,所以自损以致益的说法,则不可靠的。

明太祖注:更逾以上古国王所称孤寡不谷,此三字人人以为不贞之字,王者乃取名之,是谓谦也。又以盛衰以比损益,云常道也。

盛衰乃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说是常道。想以称呼上的自谦来挽救不可避免的衰落,恐怕不能如愿。

物损之而益,益之而损,这种现象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任何事物都绝对如此。王公们想以此法长保手中的权力,只能是一厢情愿。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这里唐玄宗无意中说出了一个真理:人君所谓的谦卑柔弱,只是立教教人的东西。他们不想民众都成强梁之人,因为这不便于他们的管理与统治。柔弱之教为众教之父,这就是说一切教化,都应以柔弱之教为首。这是统治者教化民众的根本之旨。柔弱之教,不是针对王公自己的,而是教育民众的。王公自己只是在名称上有一点谦卑的表示而已,这也是柔弱之教的内容之一。

强梁刚硬,是世人所崇尚的,因为它能让人由此获得利益。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只讲刚强,有时会遭致杀身之祸,这也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所以中国人总结出一条,叫刚柔相济。有的时候要用刚,有的时候要用柔。刚是为了制服对方,柔是为了保护自己。但制服对方,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自己也是为了制服对方。二者相辅相成,所以叫相济。

明太祖注:以三教字言,前二教字言可教者,后一教字云不得其死者,此是谓不教之徒有此。老子云吾教父何?父,道理之本源度之耳,非父亲之父。

教人以根本之道,不教琐碎之理,这种教导者,就称为教父。能教导这种根本之道的人,可以说是一种教义的最高首领,所以后来的人又称他们为教主。老子被道家信徒称为通天教主,不是没来由的。

(0)

相关推荐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二章

    德经·四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吴澄:自此至天下希及之,皆详言弱者道之用.道自无中生出冲虚之一气,冲虚一气生阳生阴,分而为二,阴阳二气合冲虚一气为三,故曰 ...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四十二章

    大家好! 现在是今天的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请大家给自己的心灵十分钟,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体会古圣先贤的智慧.今天我们学习<道德经>的第42章,下面大家一起把这一章的原文 ...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阴阳平衡才是道

    为了让各位朋友能更准确地了解到道德经的原貌,我先把笔者的师父道家天仙丹法正宗传人金童子的注解呈现给大家,然后谈谈我的理解. 金童子: 道生万物 尹喜问: 常听说抱元守一,一是不是就是道呢,守一就是守道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二章 冲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 ...

  •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 ...

  •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国学,重在义理.儒道两家思想中多含国学义理,学习国学最好的方法是学习儒道两家经典,主要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明太祖注:谓王臣及士庶修身谨行,止务大道焉.经云民不畏威,大威至矣.言君天下者,以暴加于天下,初则民若畏,既久不畏,既不畏方生,则国之大祸至矣,莫可释.在士庶平日不可恣意慢法,眇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者万物之奥,奥是深而不可见之意.道非物,但万物之中无不有道.道与万物的关系,是显与奥的关系.人们认识道,也是由显到奥.但认识到道之后,又有两种态度,即老子所说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 气是中国人的一个重大发明,一方面把气看作万物的始源,一方面把气看作生命的根本,这是中国古代气论的基本观点.由此汇合成关于气的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常心,固定于一种看法的心,固定于一种看法,往往不适应事物的具体变化,这就成了僵化的意识.如果用这种僵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有道无道,完全寄托于帝王一个身上,这是中国封建制度所决定的.而帝王是否有道,又靠什么来制约呢?仅靠他个人的思想修养?还是靠一套比较客观的制度?这是研究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学行大成之人也好,道德大成之君也好,在此大成之时,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静的头脑.虽已大成,但还要在心理上认为有如玷缺,更加谨慎,这才是保持大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者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万物是极端多样化的,而道则不管物有多少变化,都能一以贯之,使多样性的物不脱离道的根本原则.这就是道的应物.得道之人,也能自如地应物,因为他能按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者,常有一大不自觉的弱点,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忘了学习的目的,而以学习本身为目的了.一切的学习,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认识真理,但真理不是具体可见的,需要通过众多具体入微的知识来做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世人求名与利,是迫不得已,不求名与利,就不能生存得比别人好.既生存于人世间,名与利就能给人带来物质方面的许多好处.所以人们求之不已.但为了求名与利,不惜搭上自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