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蓝领公寓异军突起,或成长租领域的下一片“蓝海”?

蓝领公寓作为蓝领人才“居者有其屋”的重要举措,无疑是有助于帮助企业留住人才的。

——盘和林

蓝领公寓作为租赁型职工宿舍,近些年在北京、深圳等地发展较快。

据了解,目前,全国的蓝领公寓数量有近20万间,自2016年以来,每年以50%左右的速度增长,从事蓝领公寓开发的企业数量也从2016年的几家扩展到目前的近100家。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资本也纷纷投向蓝领公寓,据统计,2018年全行业融资额度突破100亿元,而在2017年,该数据还不到50亿元,成为长租公寓行业融资额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

事实上,蓝领公寓的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是近两年租赁市场火热发展下,租金迅速上涨的结果,而租金的迅速上涨背后更深的逻辑是租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数据显示,2017年5月,北京房租均价为71.33元/月/平方米,到2018年5月,租金上涨为80.5/月/平方米,涨幅超12%。无独有偶,2017年5月-2018年5月,上海、深圳、广州的租金全部出现上涨,上涨幅度分别为16%、24%、10%。如此高的涨幅不断在攫取生活本就艰难的租户生活水平,让很多在北上广深夹缝中求生的“漂”们,直呼住不起。

除了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杭州、温州、合肥、重庆、西安等二线城市,蓝领公寓的发展也是风声水起。在笔者看来,蓝领公寓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铺开,除了受房租上涨较快影响,租赁住宅发展的结构性问题是另一重要原因。

过去两年平均房租的上涨,一方面是因为市场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品牌长租公寓和高端需求项目对价格的拉升作用。蓝领公寓如火如荼的投资扩张,体现的是目前城市发展对租赁产业结构定位的需求。

蓝领公寓的定位的是刚需、中低端产品类型,实现了长租公寓业务领域和租赁人群的分割。从行业的发展看,蓝领公寓的后来居上是行业细分的一个表现,用户和企业是行业细分的两个基本因素,对行业内部结构性竞争布局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蓝领公寓的发展大多采取的都是与产业园区对接的方式,其直接租赁对象是企业而非个人。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地区差异的缩小,企业从吸引人才到留住人才越来越难,尤其是掌握熟练技术的深蓝、锐蓝人才,而他们又是城市建设中劳动力再生和生产关系再生的重要源泉。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蓝领人群中,21-30岁的人群占比超70%,这个年龄区间的群体恰好是没有购房或者准备购房的群体,这也就意味着住房对于蓝领人群生产力的停留和再生具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蓝领公寓作为蓝领人才“居者有其屋”的重要举措,无疑是有助于帮助企业留住人才的。

与此同时,随着产城的发展,企业需求在产业集聚的内驱动力下会进一步呈现且持续。随着人口流动、产业扩张,板块属性正在逐渐超越城市属性,城市边界逐渐弱化的要素聚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一方面,产业聚集形成的产业园区是蓝领公寓发展的重要依托,另一方面,产业园内企业保有人才需求的集中呈现,是蓝领公寓持续扩张的需求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企业,“一城一策”下的地方政府,作为租购并举,居有所屋的责任主体,也具有实现“留住人才,居有所屋”的内部和外部压力。比如,北上广深这四大一线城市以及杭州、郑州、武汉等二线城市都制定了人才住房的专项政策和相关优惠,是蓝领公寓扩张、发展的重要政策红利。

窃以为,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带来的是普通项目、高端项目和中低收入刚需项目的多样化和租赁需求的多层次,因此,蓝领公寓的异军突起是市场自我调节的结果。并且,在产业园区依托下,企业需求的呈现和持续决定了,蓝领公寓进一步发展扩张将是未来的趋势。

(作者盘和林系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系地产深度报道专栏作家,以上仅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本报观点)

编辑 沈玉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