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睡眠研究

《经济学人》2006年7月6日

缺乏睡眠往往令人备感痛苦,有时还会导致致命事故。在审讯犯人时,因缺乏睡眠,嫌犯可能会作最后的坦白。但人们至今不明白,缺乏睡眠为什么会引发上述现象?睡眠的目的究竟何在?

人们为什么无法抗拒睡眠的压力?有大量的理论假说对此做出解释。其中一个理论是,人体保持清醒的时间越长,摄入的知识就越多;但过多的知识摄取,会导致大脑功能越来越难以为继。而睡眠可以缓解大脑的紧张,保证大脑次日可以继续有效地工作。

目前,对睡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速眼睛活动”的睡眠。所谓“高速眼睛活动睡眠”,是指人们有梦境的睡眠。但有梦境睡眠仅占夜间时间的五分之一。在剩下80%的睡眠时间内――即“非高速眼睛活动睡眠”,大脑神经细胞开始发出缓慢的电波。这些电波起源于大脑皮层的不同点,随后跨越整个皮层。这些扩散的电波每晚会发生数百次,被证明用来抑制“神经突触”的活动。

“神经突触”保证大脑即使在不工作时依然保持警惕。当人们学习新知识时,“神经突触”所获得的增强效果不是均匀分配的。白天,“神经突触”作为一个整体,它们都获得增强;而获得更强功能的“神经突触”会消耗更多的能量。由于供给人体的能量是有限的,所以必须有一种机制来保证大脑对能量的消耗不致失去控制。

在人体进入睡眠状态一小时后,缓慢的电波开始覆盖整个大脑皮层,进而影响每个神经细胞。最初的电波比较有力,随着时间推移,其程度不断削弱。部分科学家相信,缓慢电波的作用就是削弱“神经突触”,缩小它们的规模及活动,进而抑制“神经突触”联系神经细胞的强度。

当人们进入睡眠状态后,所有“神经突触”的功能都遭到削弱。但由于每个“神经突触”的强度不一,最弱的“神经突触”可能在人体睡眠时完全消失,进而带走白天的部分记忆。

传统理论认为,睡眠的最大作用,在于重新激活白天已经得到增强的“神经突触”,而非削弱它们的功能。但上述研究结果恰恰相反,它说明,人类无法记忆所有的一切,因此,记忆消失肯定以某种形式发生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