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于竟何事,无语与知音

上卷 第十七回 总论:

原文:略。

端木持易见解

本回终于浪奔突兀的读完了,大家应该有个基本的认识,就是此回主题应该可以概括为:“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但本回的标题却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我很纳闷儿,“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的内容,并未在此回体现啊,难道跑题了?

但诸位如果能够知道,此时的“大观园”已经不在了,此皆作者回忆中的“大观园”而已。“试才”只是表面文章,作者借此“归省”才是真意啊!不跳出假文章,还真是见不到作者的真性情。这个方法,是阅读红楼梦的一个钥匙,诸位应该掌握。

“试才”的话我不多说了,因为都说过了。今天单说“归省”,从外地回到家乡探亲就是归省。在古代,士兵,学子和商人,恐怕是离家最多的角色了。但由于商人在古代没地位,所以留下的记录不多,士兵由于文化不高,所以也没什么多的记录;比较多的倒是学子。

但作者曹雪芹算什么呢?士兵,商人,学子,好像都不是了。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被抄了家,流落京师,靠人扶持才能生活的人了。有才不得被用,有家已经破败,此种心境,非一般人能理解啊!

唐代诗人朱庆馀曾作了一首诗,《送马秀才》,其诗曰:

清貌不识睡,见来尝苦吟。风尘归省日,江海寄家心。

与鹤期前岛,随僧过远林。相于竟何事,无语与知音。

“清貌”就是读书人清瘦的样子,说读书人读起书来,不知道睡觉,压力大,失眠啊。见面的时候,马秀才还在苦苦的吟读呢。风尘仆仆的回家去探亲,江河湖海好像装满着他的思家之心。回家的路上,与白鹤再次相遇在来时的岛上,随高僧穿过深远的树林。“相于”, 相厚;相亲近的意思,与白鹤和高僧那么亲密深厚的情感,究竟是为了什么?虽然无语,僧鹤已知我的心境,我的心意已经传给了我的知音。

马秀才大约是落榜了,这个家是回,还是不回?是和僧鹤(道)相伴,将思家之情寄托于江河湖海?还是早日回家,与亲人团聚?

读书本已苦,落榜更添愁,归省是与否?无语人踟蹰。

而曹雪芹此时,“归省”只能述诸于笔端,家心只能寄托于大观园,所以大观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山一水,皆是血泪书就。“相于竟何事”?

“无语与知音”。

知音在哪里?

苍茫大地,渺渺岁月,一个端木,几个读者,或可聊作僧与鹤!

再往下,我也不知道知音还能有谁。真不希望如崔颢所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是以为记,传语来者!

(0)

相关推荐